发自内心的,才是最有威力的
背景资料:2012年5月21日,中国太阳能光热第一股——日出东方(股票代码:603366)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隆重鸣锣开市。此举标志着企业12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终于“开花结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新的高度则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笔者也想学着一些专家的口吻,泼几瓢冷水。
历史可以借鉴:1944年,在中国革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之际,郭沫若信笔《甲申三百年祭》,警惕前车之鉴,引起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建国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公司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2004年底,为了提高视野,公司从东辛农场搬迁至宁海工业园;2005年到2008年期间,得益于规范管理,经营业绩连续取得了近倍速增长,我们没有满足,开始引进专业管理咨询公司,向更规范的管理迈进;2009年我们终于取得了行业第一,正是在公司十周年庆典上,董事长徐新建先生提出了振奋人心的“533100规划”……每当公司经营、管理取得重大突破,他总是及时提醒大家静下心来,低调总结过去,高调面对未来……
2012年5月21日,企业上市了!终于上市了!大家都在欢呼雀跃!董事长徐新建先生又在告诫我们:上市是把双刃剑。
笔者也陷入了深思……企业上市到底意味着什么?
作为员工,企业上市,你的思想上市了没有?你的工作目标上市了没有?你的行为上市了没有?你的格局上市了没有?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八十一章),在这里有几句话愿和大家分享一下,就算泼几瓢冷水吧!
第一,发自内心的“爱”,行动才是最有威力的;
世界上最有威力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慈”就是博大、从容的胸襟,就是“慈爱”;“俭”是指一种简简单单、朴朴实实、实事求是的作风;也就是说,“爱”是要实事求是的,是要发自内心的,才是最有威力的。否则,只能是形式主义,或者有所“图”。
发自内心的“爱”,不是动辄挂在嘴皮子上,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爱”,遇到事情内心就会萌生出智慧!
爱有很多很多,如:老板对员工的爱、员工对企业的爱、员工对工作的爱;人们对自己的爱、对家人的爱、对企业的爱;企业公民对社会的爱等等。我们都应该好好反省一下,“爱”是否是发自内心的?对社会、对企业、对员工、对自己……我们要及时找出自己的不足,况且,公司上市后,企业就会变成公众公司,对每一个部门、每一名员工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笔者告诫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发自内心的,一旦到了算计的地步,最终会失去“道”的庇护,最终是要受到惩罚的!
第二,发自内心的“我愿意”,在工作中才是最有威力的;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后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不断形成新的统一体。
不管干什么事情,最大的理由莫过于“我愿意”,而“我愿意”就是自己的阴阳交和后,发自内心的声音。
笔者曾讲过:所有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找回员工身上本来就固有的灵性,帮助员工回归本源。回归本源,说白了就是让员工能够发自内心的“我愿意”。
“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当所有员工都能够做到发自内心的“我愿意”时,一切事情将变得势不可挡!伴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中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将成为一张废纸,只要有流程就足够了!老子的“无为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三,发自内心的“我能”,才是最有威力的;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哈哈哈!在此,笔者不想多说。
人最难得就是认识自己。万事发乎其心,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践行自我、超越自我。
“我能”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光说不练,夸夸其谈,更不是无知者的无畏,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我能”的深处蕴含着一股强大的自信力,由我“爱”到我“愿意”到我“能”,最终形成强大的“场”,“场”形成“势”,最终达到势如破竹!
“我能”,是一个公众公司发出的庄严承诺。我们曾经创造过奇迹,并为此收获了甘甜,今天,我们又回到了起点,一个在聚光灯下更高的起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就让我们就以“爱”的名义,背负起太阳能光热行业的历史使命,登高望远,实现百年企业的夙愿。
公司上市后,会给有些人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因为企业上市成功了,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所有事情,路就在你脚下。各部门要按照公司提出的开源节流的号召,“干”字当头,发自内心的“想干”、“会干”、“巧干”加“拼命干”,一生一定会有好报的!
发自内心的……不信你试试!
文/本刊专栏作家 万旭昶 编辑/书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