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君健与苑茵:湖北九头鸟与东北女汉子的结合,着实出乎意料

作者:山佳
在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中,提及1974年,他们夫妇蜗居在学部的一间办公室。钱锺书,作为“翻译毛公诗词”小组的一员,那时身体不好。但翻译工作不能停止,于是,就在钱家,翻译小组继续工作。
杨绛先生在书中,特意强调:叶君健不嫌简陋,每天欣然跑来,和锺书脚对脚坐在书桌对面……
“欣然”二字,让我记住了叶君健。其实早就知道,他是翻译家,我们熟悉之极的《安徒生童话》中文版,就是他的代表作。
后来,又读到叶君健与妻子苑茵的结合,那是湖北九头鸟与东北女汉子的相遇,彼此不是对方的菜,但结果出乎意料,相伴终生。
01
1914年,叶君健出生在湖北红安县。红安,是有名的将军县,据说出了200多位红军将领。董必武、李先念,也是叶君健的老乡哦。
叶父,身体不好,种不了地,而叶家完全赤贫,竟连一亩地也没有,可见日子多么窘迫。
穷则思变,叶君健很早就知道“读书可以改变命运”。作为寒门学子,他从小就勤工俭学,14岁高小毕业。“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19岁,叶君健迎来大学生涯,进入武汉大学就读。
七七事变后,武汉沦陷。已毕业的叶君健,流亡到香港。虽不是共产党员,但思想左倾,英语出色,深受信任。宋庆龄曾将毛公的抗日著作《论持久战》和《论新阶段》,转交给他,由他首次翻译成英文,对国外出版宣传。
因果的织机,永恒地织着与你相关联的线。解放后,叶君健是翻译“毛公诗词”小组的一员,其来有自。
25岁那年,叶君健来到陪都重庆。在香港已小有名气的他,被复旦大学聘为教授。
就是在复旦,风华正茂的叶君健,遇见了生命中的另一半——美女苑茵。
02
在老舍的儿子舒乙面前,苑茵是他的阿姨辈的。舒乙评价,苑茵从年轻,美到老。这话没毛病,与同龄人相比,苑茵绝对是最出挑的那一个。
苑茵,1919年出生在辽宁本溪,满族人,镶黄旗,个子高高,容貌秀丽,十足的东北姑娘。
在复旦,美女的回头率,总是颇高。尤其校花级别的苑茵,更是天生丽质,像大明星一样,分外显眼。许多达官贵人的子弟,都想方设法追求苑茵。
作为东北流亡学生的一员,苑茵在重庆无家可归。她的法文老师马宗融,就像家长一样,关心爱护她。每当师母做了好吃的饭菜,总是不忘通知苑茵,来家就餐。
1942年,苑茵临近毕业前的一天,她来到马老师家。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马老师与苑茵聊起她的终身大事来,有意为她当介绍人。
苑茵相信老师的眼光,可也实话实说:“两个地方的人我不想要,一个是湖北人,俗话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我们东北人直爽,怕斗不过他们;另外一个就是四川人,他们太矮小,而我却人高马大,怕看上去不协调。”
而马老师为苑茵介绍的男主,正是叶君健,湖北人。
此前,叶君健也对马老师,开门见山:“我的条件并不高,一是要有共同语言,思想上谈得来;二是因为我该子偏高,所以希望她能高一些;三是不要东北人,她们虽然家乡沦陷,应该给予同情,但她们直率外向,而我却是个内向的人,怕性格合不来。”
结果,马老师硬是把两个初衷不合的年轻人,聚到一起。交谈之下,两人的思想和趣味很接近,情投意合。
早前,苑茵读过叶君健的作吕,知道他用“马耳”的笔名为莫斯科的《苏联文学》写文章,介绍中国的抗战文学和进步作家。此外,她还上过叶君健的课,印象颇深。
而叶君健对苑茵这个校花级的学生,也是好感有加。
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当初的择偶条件再严苛,合适的时间,遇见合适的人,一切都不是问题。
天时地利人和,1942年10月25日的重庆,叶君健与苑茵举行了简朴而热闹的婚礼。老舍当主婚人,马宗融作为家长代表,出席婚礼。
这也是重庆文化界人士的一次盛会,老舍即兴演讲,臧克家赋诗助兴。
多年后,叶君健不无得意地回忆——
当年有很多人追她,国民党的大官们,什么厅长、部长的不少,其中有一个追她的人后来和蒋介石的侄女结了婚。这些人认为他们有钱,有权,殊不知,苑茵有思想,不是钱和权可以动摇的,她就跟了我这个穷教授。
03
的确,凭借苑茵的条件,可以找到世俗眼中更好的伴侣。但苑茵更注重两人的投契相融,婚后的她,与夫君总有说不完的话,聊不尽的文学。笑语盈盈中,长子来到了人世。三口之家,其乐融融。
1944年,英美开辟第二战场。英国战时宣传部,希望邀请一位中国知识分子赴英,到各地演讲,宣传中国人民与日本侵略者殊死斗争的事迹,以激励英国军民抗击法西斯的斗志。
经英国朋友的介绍,叶君健抓住了这个机会。作为贫苦人家出身的他,有机会去英伦,当属难得。不过,这意味着战时,他要与妻儿的分离。不会是一时半会,一年两年也说不定,抛下妻儿,只身出国,说出来太过自私。叶君健,举棋不定。
而深爱丈夫的苑茵,知道机会难得,丈夫有此契机,赴英宣传,也是人生难得的加分项。
于是,她毅然决然地送别了丈夫。而此时的她,已有另一个生命在身体里孕育,对此,丈夫一无所知。
04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可在战时,交通不便,通讯更是难上加难。至此,叶君健与苑茵,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只能彼此思念。
坚强的苑茵,迎来了第二个儿子。战时的重庆,物价飞涨,一个母亲,两个幼童,没有老人帮衬,没有亲戚可待,可以想象,苑茵过的是什么日子。
如果没有嫁给叶君健,她不会像现在这样,一人苦哈哈地作单亲母亲;如果她选择重觅良人,她的生活会迎来温馨的陪伴。
但苑茵就是这样执着,既然选择了叶君健,既然选择了信任,再苦再累都心甘情愿,就这样一路走下去吧。
可有一天,苑茵下班归来。正在窗前写字台站立的幼子,忽听门响,吓了一跳。慌忙间手扶的窗子被推开,孩子从四楼掉了下去。
一个小小的生命,在送往医院的路上,就停止了呼吸。而他,竟未能见过自己的亲身父亲。
伤感,思念,愧疚,悲痛,苑茵多希望丈夫能陪在她身边,伴她一起渡过眼前的黑暗啊。可是,终不可待,她整夜失眠,拿着衣物和玩具不停地哭。
1945年,抗战胜利,可夫君叶君健,依然音讯全无。原来,他又得到英国文化委员会的资助,进入剑桥大学,研究西方文学。
而在国内的苑茵,并不知道这一切。雪中加霜的是,她还收到一封来信。寄信者,是一刚从英国回国的作家。信中说,叶君健已在国外有家,奉劝苑茵不要痴心再等。
压倒骆驼的,永远都是最后一根稻草。这封信,给了苑茵重重一击。但为了孩子,她仍坚持工作。经历过战时,营养不良,心情郁积,得不到舒缓,种种因素的迭加,苑茵患上了重病。
05
1949年底,叶君健放弃了剑桥大学给他的职位,毅然回国。在天津,他与妻子相见,病容满面的苑茵,不复当年容貌秀丽的样子,已是生命垂危。
想到自己把沉重的养家责任,一手压在了爱妻身上,叶君健心痛难忍,他对妻子解释:”我们分开太久了,又音讯不通,我没有在国外与别人建立家庭,相信我!记得我们结婚时,你说你的茵字就是一根冬天的小草。现在,我要把你这根小草用露水浇活,你不会死的。”
谎言,总是包不住真相。那个写信给苑茵的作家,原来自己与原配离异,又有了三婚四婚。
叶君健先是为妻子办理了病退,安心在家,调理身体。一年后,他们又增添了一个儿子。也许是离去的次子,在天上看到人间的妈妈太苦,又来投胎,以报母恩。
在叶君健无微不至的照顾下,守着一家子,相亲相爱,心情的舒畅,更使苑茵逐渐远离了病痛。
六年了,苑茵终于站了起来。是爱的滋养,令奇迹重生。
恢复健康的苑茵,第一件事,就是帮助丈夫抄录《安徒生童话》的译稿。
苑茵的文学修养,特别到位。她的文笔细腻,文采斐然。对于译稿,她可不是抄抄就算了,她有自己的想法,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此,夫君总会三番五次地重译或大改。
就是这部《安徒生童话》,叶君健荣获丹麦女王玛珈丽特二世授予的“丹麦国旗勋章”。军功章的一半,必定属于苑茵。
多年后的叶君健,曾对儿子评价妻子:”你们的妈妈,是有大爱的人!“
没有大爱,没有妻子苑茵的支持,叶君健不可能义无反顾地赴英宣传;没有大爱,从1944到1949,苑茵不会苦苦支撑一个家,痴心等待;没有大爱,苑茵不会拖着虚弱的身体,一遍遍地抄录着丈夫的译稿,一遍遍地修改誊写。
万事万物,都有感知。夫妻之间,我有宽容,你知进退;我有体谅,你知感恩。既然相互选择,那就信任有加,成为彼此之间的深层链接。
如此,甚好。

万事万物,都有感知。夫妻之间,我有宽容,你知进退;我有体谅,你知感恩。既然相互选择,那就信任有加,成为彼此之间的深层链接。

版权声明:我们尊重原创。文字、图片、视频、音频和素材,版权属于原作者。有些文章在推送时因某种原因与原作者联系不上,若涉及版权问题,请原作者联系我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