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忽悠了!能当状元,没有人愿意当落弟秀才!

教育·美文·感悟

-1-

每年高考前后,总有一些宣称高考无用、成绩不重要的鸡汤出现。

比如,有一碗鸡汤就流传甚广:

第一份名单:傅以渐、王式丹、毕沅、林召堂、王云锦、刘子壮、陈沆、刘福姚、刘春霖。

第二份名单:李渔、洪昇、顾炎武、金圣叹、黄宗羲、吴敬梓、蒲松龄、洪秀全、袁世凯。

据说,第一份名单里的生面孔都是清朝科举状元,而后面的名人全是当时的落第秀才。

所以,有人得出结论,考了状元不见得有出息,落弟秀才照样功成名就。

当然,人家借古讽今,说的是高考。

-2-

其实用上面那份名单做论据,犯了三个错误:

一是以名气论英雄。

其逻辑是,后面的人比前面的人有名,所以后面的人就比前面的人成功。

这显然是在偷换概念,是不科学的。

比如我也可以举出两份名单:

一份是艾国祥、白以龙、陈彪、陈和生、陈佳洱、陈建生、陈木法 、陈难先、陈式刚、程开甲……

另一份是凤姐、芙蓉姐姐、Papi酱……

前面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们基本都不认识,后面是这几年的网红,知名度挺高。

但如果说后者就比前者成功,显然站不住脚。

二是忽视了对比的样本基数。

整个清代,共产生状元114人,自唐至清,也不过有638个状元,而就算不考虑人口更替迭加的因素,在清朝人口后期就有三四亿之多。

从一百多个人当中找十个人,然后从几亿人当中找十个人比名气,这种比较本就不公平。

三是选择性无视。

在历史上,唐宋八大家的曾巩是状元、民族英雄文天祥是状元、著名诗人王维是状元、柳公权是状元、郭子仪是状元、贺知章是状元、杨慎是状元……

就算在清朝的状元当中,也不全是籍籍无名之辈,却并没有被拿来比较。

-3-

实际上,有人对名单进行过考证,发现那些状元大多从政,都成绩不错。

比如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梁启超对之评价极高,以为“有毕《鉴》,则各家续《鉴》皆可废也。”

傅以渐:学识广博,精通经史,工于诗文,学者称星岩先生。是一位竭诚尽忠的贤臣良相。有史料记载:顺治破格提拔傅以渐为兵部尚书,众皆赞同,一致认为,选择得当,用人适时,宫廷和睦,天下太平。

显然,就算是名单里的状元,人家的成绩也都是杠杠的,并不是像有些人说的那样啥都不是。

笔者随手一搜,又发现了一位不知道作者为什么漏掉的清末状元张謇。他是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张“实业救国”,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上海海洋大学创始人。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被称为“状元实业家”,其功勋,当不下于李渔等人。

-4-

据说,1926年,北大一个教授张耀翔,和一个名叫欧阳兰的发生争论,张认为科举考试应该把科举人才“一网打尽”了,遗漏得很少。

后来,他就带学生到故宫博物院,把清代的进士名录查出来。清代三百年共有两万五千名的进士,他把每个人的行状都记录下来,所谓“行状”就是经历,籍贯,成就。

结果查出来,这两万五千人几乎涵盖了当时所有的人才,包括写文章的、书法的、画画的、科学的、管理的。他就对欧说,你给我找找,你列举哪怕百分之一,250人,因为科举而遗漏的有哪些?像蒲松龄这样的,你找找看。

科举有没有那么神奇,真的把所有的人才都一网打尽,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就是通过科举,可以让人才有了更好的平台,他们能够在这样的平台上大展身手。

现在的高考同样也是如此,通过高考这种人才选拔方式,可以让人才站在更高更合适的平台上,创造自己的价值。

比如考不上那些顶尖院校的航空航天相关专业,神舟飞船和运20大飞机上天基本上没你啥事;不考个名校或者出国留个学,进入世界五百强基本没有可能;没有一个本科学历,根本考公务员就没有机会,想治国安邦恐怕只能停留在理想当中。

当然,你只要有本事,尽可以通过在街头练摊将自己练成世界500强的老总,但那可能性似乎有点低。

网上有人列举了曾经高考落榜过的名人,诸如马云、俞敏洪等等都曾经高考落榜。

但这些人之所以落榜之后仍然一而再再而三地高考,最终考上大学,不更证明了上大学的重要性么!

-5-

就算不说社会贡献,仅仅从个人际遇上讲,状元的生活质量也好过落弟秀才,大学毕业生也比没上过大学的日子过得更好。

所谓“1000名高考状元没有一位行业领袖”早已经被证明是假新闻,事实是,状元职业成就平均水平明显高于非状元群体,经济收入和职业地位较高,大多在一线城市和海外从事“高薪职业”,“频现行业顶尖人才”。

真的,谁也不用忽悠,能当状元,没有人愿意当落弟秀才。

在同等情况下,成绩好就是比成绩差取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否则,努力学习的意义何在?

所以,在我的孩子成绩不佳的时候,我会安慰他成绩差也可以有出息,但我从来不会找个特例,说考第一其实很失败。

吃不到葡萄就说葡萄是酸的,这样的“道理”不是鸡汤,而是毒药。

作者简介

遗君明珠:教师,时评人,自媒体平台作者

公众号:明珠絮语

公号内容:教育 美文 感悟

公号ID:tsliuchanghai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