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大染坊》陈六子:从吃百家饭到身价千万,他做了四件事

作者:半碗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大染坊》堪称鲁剧经典,它在清末民初的背景下,详细讲述了主人公陈六子从一个要饭少年一路成为民族企业家的传奇故事。

刚重温这部剧,觉得六子“爱骂人”、“过于耿直”的习惯在商场上很难生存下去,明明每次都“山穷水尽”、他的暴脾气撅了多少事情。

可到了最后,他偏偏能够把事情都化解,将自己的工艺印染事业越做越强。

说他正直,他对卢家驹养小的事从来都是调侃;一言不合就开骂、伙计做错了事儿就开打;说他不正,他却与采芹多年如一日地恩爱,与沈远宜保持距离;他为了不让民族企业落入日本人手里,干脆一把火烧了它。

“亦正亦邪”远不足以概括对他的评价。

从这个小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人生逆袭”的陈六子所有成就有赖于这四件事。


不忘本:走到哪,我都曾经是个要饭的

“我只是个要饭的”,这句话在整部剧中出现过多次。

初接受周家的帮助,六子一门心思想要报恩。他赶走了心术不正的刘师傅,接手了通和染坊的生意,并且运用送货、低价等手段把染坊经营的红红火火。

大昌染坊王掌柜想要收买六子,六子说:“我只是一个要饭的,多亏一口饭吃,我才有今天,这不是我的,都是东家的。”

一句话,回绝了对方的诱惑,也摆正了自己的身份:我现在所拥有的,都是机遇的恩赐。

后来,他把生意做到了青岛,开办了大华印染厂,成为了大厂的掌柜。在这里,他每天都光着膀子跟伙计们一块工作、一块吃饭,就连厨房多给他一块肉,他都要骂娘。

他最不吝啬的时候,是给伙计们加餐、加年末“喜面儿”的时候。他调侃自己:“不论什么时候,我身上的土渣子也掉不了”。

这时候,他依然只有一个态度:我是个要饭出身,我拥有了什么,都不是膨胀的理由

有趣的是,他自己再三强调自己是“要饭的”,他却绝对不允许别人这样形容自己——卢家驹与他第一次见面,就挑衅般地给了他个下马威:“你知道机器染布是怎么回事儿吗?”暗示“你一个要饭的,你懂什么”

六子不慌不忙地说起染布、晾干等种种工艺,指出机器与手工的差别不过是出品的快慢,三言两语驳斥了对方的偏见。到最后,他拿下了“四成出资、六成分红”的合作成果,骄傲地对周掌柜说:“他离开咱们,他就转不了。”

陈寿亭的不忘本,其实有两重含义:

  • 不忘出身、保持初心

不论自己身处高位还是低谷,时刻要记得自己曾经一无所有。因此,不论拥有了经验还是拥有了钱,只要拥有就是“赚”。人靠努力,也顺应命运,唯有保持初心,才能遇事笃定、宠辱不惊。

  • 不忘本事,不褒不贬

陈寿亭曾经放言如果不是在那个时代,他能开一座轰动整个青岛城的染厂。

事实也是如此,六子之所以没有被时代淘汰,是因为他始终跟随着整个行业在琢磨、转型。他为了让自己的布能脱颖而出,尝试在老方子里增加着色剂,选取中间色;他为了提高效率,引进德国专业印染机。一步步在行业里深扎下去,他知道自己能成什么事。

不忘初心,是为了控制自己的贪欲;不忘本事,是不否定自己的价值。读透了“不忘本”三个字,陈六子一步步走得很稳。


不忘恩:机遇不是缘分,都是恩赐

  • 不忘接济之恩

凭借发展通和染坊在周村站稳脚跟的陈寿亭,从来没忘记过往的恩情,他给锁子叔置办了一个院子,按月送来银钱托人照顾他们,二十多年照顾只因他儿时曾受过锁子叔一饭之恩。

十多年后,他做成买卖回到家乡的第一件事儿,就是去锁子叔家拜年,他动情地说:“即便我现在还要饭,要来的饭也会先给您和婶子吃。”

念一时恩容易,念一辈子不易,尤其在历尽沧桑、遍看繁华之后,还能放下身段回忆、感恩人生最低处。

  • 不忘夫妻之恩

在六子有钱之后,采芹一直想为丈夫找个小,让老陈家开枝散叶。

当陈寿亭得知妻子的想法后,果断拒绝:“你和我这些年,到底是什么样的感情?孩子如果好,一个就够了。”

夫妻多年,有感情,也有恩情。这样的恩情是我在事业上冲锋陷阵,你在身后为我周全老人孩子;这样的恩情是我于“万花丛中”你相信我,我决定发展事业你支持我。

他们情感已经到了互相欣赏的地步,采芹看六子哪哪都好,所以想为他娶小;六子看采芹哪哪都好,所以不想娶小。

谁都不是圣人,在婚姻里都会偶尔有走神的时候,六子也非常坦诚。如果我们忘记彼此的恩情,只图激情,婚姻没了,做人底线也没了。

多少糟糠之妻在丈夫万丈高楼起的时候被“下堂”,多少人你只能与他共苦但见不了辉煌。

感念夫妻之恩,是在困难的时候不分彼此,在拥有一切的时候,同样不分彼此。

  • 不忘机遇之恩

陈寿亭把厂开到济南后,卢家驹决定不与其合伙,想要开德意志买办行。

虽然不再是合作伙伴,两个人的兄弟情义却没变。

陈寿亭把家驹的股份折了一部分现金给他,之所以想一直保留他的股份,是因为他永远记得最开始那一桶价值六千元的“活水”。

六子不忘恩,也忘恩,他对别人给自己的恩惠一一记得,对泼出去的恩惠——比如收纳难民、给小伙子一毛钱鼓励他对人生有信心、救了在海边轻生的沈远宜忘得一干二净。

他不忘恩,是为了让自己铭记,单打独斗不能长久,事业需要合谋才能成就。

他忘恩,是不以“施舍”为荣,无所谓利益,不期待回报,形成内心的自恰,比虚名重要。


不忘学:满大街都是我老师

六子出身不高,大字不识,懂得的道理全凭母亲一句话:“一等人不用教,二等人用言教,三等人用棍教”。

要饭的时候,他就跟说书的学习“三国演义”、“三十六计”。被周家收养,就开始学印染;开了染厂后,他跟家驹学、跟洋人学、跟对手学。

不用深想我们也明白永远在“学”是多重要的一件事。

剧中有一个细节,六子染布需要控制水温,在尝试温度计不成之后,他又自学了一招——用鱿鱼来测试水温。

通过观察鱿鱼的卷曲程度控制加热温度,既避免了温度计污染染槽,也防止被工人烫伤。

不论走到哪里,他做的第一件事是到布料庄子转转,看看别厂的布匹好在哪;做的第二件事是找老行家聊一聊,绝不让自己的牌子砸手上。

六子说,自己永远迁就的是本事,而不是人。

只有抱有这样的心态,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不忘向前看三步

生意正旺时,六子对老三说:“我们该警惕了,如今的模式要过时了。”

这不是他第一次“提前走”了。

在通和染坊生意兴旺之时,他想到如果走到更大的环境可能有更大发展,于是他与张店的卢家共同合作;在东三省时局动乱之际,他察觉到青岛的经营环境也在恶化,提前将厂房迁到济南。如果说这是立足于个人发展的“提前走”。

那么到了济南之后,他学习新技术、开办新式工厂,就是立足于整个行业的“提前走”。

善于把自己的优势劣势与时局糅合起来看问题,懂得审时度势,是他成功的最后一个关键。

现实生活中于我们也是一样。

站在自己的角度向前走三步,是给自己留底。

站在整个行业的角度向前走三步,是给自己找出路。


影视化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可能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但其并不能掩盖那些闪光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本质:

人生际遇参不透,唯有守住初心,莫问前程。

当在低谷时,懂得蛰伏和蓄力;当机会来临时,懂得把握和珍惜。

不忘本,把骄傲收住;不忘恩,把底线守住;不忘学,拓展见识宽度,不忘看,掌握人生把舵纬度。

即便无法逆天改命,一样乐得坦荡自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