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做了正确的事情辩护
女儿可能是因为体质原因,零食一吃多了,嘴唇就肿了。一种治疗的手段就是在嘴唇上涂抹维生素b2。她怕别人看到嘴上的黄色药膏,只让我在晚上睡觉的时候涂抹。以前早晨起床会有些磨蹭,然而自从开始涂抹药膏,她自觉起床的时间提前了好多。她总是先跑到卫生间把嘴上的药膏擦掉,然后再去睡觉。因为脸都洗了,身体的细胞都复苏了,再躺下睡觉反而难受了,所以她干脆就起来穿衣服了。尽管起床的动机不同,但是客观上却达成了我的心愿——不用为提醒她起床而纠结了,一旦早起,穿衣、洗漱、吃早点这一套程序就极其顺畅。我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为什么要按时起床?可能的解释有:过多的睡眠不利于健康,而且容易形成懒惰的毛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生活起居应该顺应天时更替,天人合一;按时起床可以保证准时到校,也是一天合理计划和顺利工作的保障。不过我显然知道,她起床的理由就是擦掉嘴唇的药膏。如果没有找到一个可持续的理由,我担心等她嘴好了,就又恢复原形了。我觉得这是教育的机会,那就是把可持续的动机切入到她的行为中,逐步淡化“药膏效应”。为了把握住这可喜的变化,我每天都会跟她说一句话:“孩子,你真不错,这么早就起来了,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
我没有说什么高大上的价值观,只是说这是一个好习惯。这个解释会给孩子带来一些尴尬。为什么早起床她最清楚了,然而爸爸却把那个真实的动机忽视了。“他误以为我是为了一个好习惯而起床的。我想我也没有必要向他把事情讲清楚,但这算一个欺骗吗?做一个诚实的人可是我们家以及学校对好孩子的要求。”行为和动机如果有些许不一致,那就必须做出调整,要么改变行为,要么改变动机。“明天继续早起那是肯定的事,我没有必要用故意不起床去证明爸爸的理解是错的,况且好习惯本身好像也没错。为了避免我欺骗的嫌疑,我想形成好习惯或许也是我起床的一个理由。”这样,她就可以很从容地面对爸爸的表扬了。
于是,我们父女俩每天早晨心照不宣,各行其是。然而这几天又有了新的情况:因为她又找到了一个新的起早的理由——早去学校的话可以站在进校队伍的第一名。以前都是我催她,如今变成她催我,催得我早点都着急忙慌的。我宁可饿着肚子也支持她,因为这个动机很好。这次淡化“药膏效应”不是我,是她本人。一旦孩子做了正确的事情,不管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们都可以用我们期望的理由为她的行为做辩护,千万不要吝啬对孩子的夸奖。
客观世界的困惑导致科学的发展,对主观世界困惑促进价值观念的形成。通过表扬和夸奖把良善的动机挤入到他们自然形成的动机库中,让她在头脑里慢慢体验消化,直到不同的动机相互妥协融合,消除了内部矛盾,在不同的外部环境中为行为找到恰当的辩护,主观世界的困惑和矛盾就消除了。这便是一次重要的成长。精神上的表扬能起到催化正确价值的形成,尽管她不是原生的。那物质上的奖励同样可以吗?
有一次孩子和我说:“爸爸,如果我作业得了80次满分,你能不能给我买一个平衡车?”我和妈妈慎重讨论后同意了她的请求,但是还附带了一个问题:
“如果得到了平衡车,还要不要继续努力?”
她想了想,是的,她想了想说:“要。”
“为什么?”
“我不知道。”
“因为努力做好作业这是学生应该做的事情,就像是爸爸要把工作做好一样。爸爸奖励你平衡车不是因为你的成绩,而是因为你认真的作业态度。”
她似懂非懂,可能是因为平衡车的诱惑力实在太强了。这给我提出一个问题:我是否要等到她的80此满分再奖励她?如果那样的话,传递的信息就是努力只是为了这个奖励。一旦交易的概念形成,就需要构想新的奖励为继续努力辩护。于是,我决定提前买给她,而且要以惊喜的形式出现。我的目的是要创造她自己的困惑:“我们家都秉承说到做到的风格,可是这一次为什么爸爸没有遵守约定。可是我好像没有批评他的理由。对了,爸爸说过,他奖励的是我认真的态度。学生就是应该把作业做好。”
我想,奖励毕竟是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为了消除“学习是种交易”的概念,必须要为学习找到新的辩护。其实,一旦我们有了“努力”这个想法,就变成一种坚持,学习真正的动力是探索未知和学以致用的乐趣。一旦确立了这个动机,学习就不存在什么努力了。经常看到孩子玩得满头大汗精疲力竭,第二天继续,但没有看到有努力的痕迹。怎么把这个动机也挤压到到他的想法中呢?我想到个好主意。
“孩子,如果你在学习过程中发现什么好玩的,一定要分享给爸爸,让我也乐一乐。如果你发现什么无聊的,也可以告诉爸爸,爸爸有一种超能力,把无聊变成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