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阻诊治精粹

湿阻系指湿邪内阻中焦,运化功能减弱,以脘腹闷满,肢体困重,纳食呆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疾病。

本病多发于夏令梅雨季节及滨海潮湿之地,由于本病的病因病机有其特殊性,故以病机命名,称为湿阻。

中医医籍中,虽无此病名,但早在《素问》中就已明确指出湿邪为病,与自然环境气候有着重要关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湿胜则濡泄。”《素问·生气通天论》:“因于湿,首如裹。”《谦斋医学讲稿》:“湿的治疗,主要分化、利、逐三个大法。”

本节所论,仅为湿邪阻滞中焦脾胃,而湿阻其他部位,不在本节讨论范畴。西医各种原因所致的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消化系某些炎症性疾病等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1.外湿 雨露雾湿、涉水作业、居处潮湿,湿邪入侵,脾胃受损,湿阻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而为湿阻。

2.内湿 恣食生冷、肥甘之品,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湿从内生,湿阻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发为湿阻病。

湿阻的病因是湿邪伤人致病。

湿阻病的发生与潮湿的气候季节、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

湿阻的总病机可归纳为,湿邪阻滞中焦,升降失常。

湿阻的病位以中焦脾胃居多。

平素脾胃虚弱、体质肥胖、面白阳虚之人,或过用寒凉之品,湿多从寒化,易损伤脾阳。

平素胃火偏盛、形体瘦弱、面赤阴虚之人,或过服温燥之品,湿多从热化,易损伤胃阴。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1)临床表现:以“重、闷、呆、腻、濡”为主症。

(2)夏令梅雨季节或地域潮湿。

(3)发病:病势缠绵,难以速去。

(4)病程:一般较长。

(5)病位:相对固定,多在脾胃。

2.鉴别诊断 本病证应与湿温病相鉴别,见表1-3。

表1-3 湿温与湿阻的鉴别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分清寒热:即寒湿证与湿热证。二者鉴别见表1-4。

表1-4 寒湿证与湿热证的鉴别

(2)辨虚实:虚者为脾气虚证,多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质淡胖;实为脾实证,以湿困脾胃为主,不伴脾气虚。

治疗要点 初起实证为主,以祛湿为先,若寒湿者,苦温燥湿;湿热者,清热化湿。久病脾虚为主,应以运脾为首,脾虚生湿为主者,当先健脾,佐以祛湿;湿邪为重者,当先祛湿,兼以运脾。治疗湿阻,用药以轻疏灵动为贵,治疗时,不宜使用大辛大热之品,以免化燥伤阴;亦不宜用大苦大寒之物,以免湿滞难化。

(一)湿困脾胃

1.临床表现 肢体困重,或头重如裹;胸闷腹胀,纳食不香,口淡而黏,便溏;舌苔白腻,脉濡滑。

2.治疗原则 芳香化湿。

3.代表处方 藿香正气散:云苓20克,藿香、白芷、陈皮、紫苏、生甘草、桔梗、白术、厚朴、法夏、大腹皮各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4.加减应用

(1)口有甜味,可加佩兰10克,以加强芳香化浊之力。

(2)若湿困脾胃挟食滞者,加莱菔子、山楂各20克,神曲、鸡内金各10克,以消滞。

(3)若胸腹胀满,大便溏薄,舌苔白厚腻,可用平胃散加减以燥湿健脾。

(4)兼表证者,加荆芥、防风各10克,辛散表邪。

(5)若湿从寒化,伤及脾阳者,加干姜10克,砂仁6克(后下),以温运脾阳。

(6)若湿从热化,伤及胃阴者,加沙参、石斛各20克,以生津养胃。

(二)湿热中阻

1.临床表现 四肢困重,脘痞闷似痛;口苦黏腻,口渴不欲饮,纳呆,尿黄赤,大便黏滞不爽;或有低热,汗出而热不退;舌苔黄腻,脉濡数。

2.治疗原则 清热化湿。

3.代表处方 王氏连朴饮(见本章“第二节外感发热”)

4.加减应用

(1)若湿较甚,可加车前草、滑石各20克,清热利湿。

(2)本证也可吞服甘露消毒丹,5~10克,每天2次。

(3)若在盛暑季节,加鲜荷叶、西瓜翠衣各30克,以清暑解热。

(三)脾虚湿滞

1.临床表现 四肢困重,脘腹痞闷,喜揉按;神疲乏力,胃纳不香,厌食油腻,腹胀,大便溏薄;舌苔黄腻或舌质淡胖,脉濡缓。

2.治疗原则 健脾化湿。

3.代表处方 香砂六君子汤:党参、云苓各20克,白术、生甘草各10克,木香、砂仁各6克(后下)。

4.加减应用

(1)本证可加淡渗健脾之品莲子、生薏苡仁、白扁豆各20克。

(2)若泄泻肠鸣者,加葛根20克,藿香10克,以升清化湿止泻。

(3)若面浮肢肿者,加黄芪、扁豆各20克,薏苡仁30克,以益气利湿消肿。

(4)肝脾同病,胁痛嗳气者,加广郁金、制香附各10克,以疏肝。

【其他疗法】

1.中成药疗法 平素脾胃虚弱者,应重视健脾,可常服四君子合剂、香砂养胃丸、补中益气丸等。

2.单方验方 藿香10克,苏叶5克,生薏苡仁30克,煎水服,每日1次。

3.饮食疗法

(1)陈皮5克,生薏苡仁30克,粳米100克煮粥,每日1次,温服。治疗湿困脾胃之湿阻。

(2)鲜荷叶包生薏苡仁、赤小豆各30克蒸熟后食,每日1次。治疗湿热中阻之湿阻。

(3)怀山药20克,大枣10枚,粳米100克煮粥,每日1次,温服。治疗脾虚湿阻。

【预防调摄】

1.少食生冷瓜果、肥甘油腻之品。

2.夏令梅雨季节常患湿阻者,可选鲜藿香、鲜佩兰、鲜荷叶煎水作饮料。

3.注意居住防潮湿,不宜冒雨涉水、雨雾中作业等。(钟洪)

(0)

相关推荐

  • 这些芳香花草,能祛湿浊醒脾胃,你知道怎样用吗?

    ▲本文指导专家:黄穗平 医学博士.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名中医,现任广东省中医院脾胃科大科行政主任. 祛湿是一门功课,我们常会听到中医里有"芳香辟浊,化湿醒 ...

  • 健脾必备4种食材+4个祛湿妙招,犯困、疲劳、亚健康,快速解决!

    本 期 导 读 犯困.经常打瞌睡,大多数原因是脾虚! 28岁的阿文是一位都市小白领,工作经常加班,生活节奏也被打乱了.最近,阿文上班没精神,特别是早上9-11点,特别犯困想睡觉,经常打哈欠.周末也比较 ...

  • 嘴没味是怎么回事呀

    苏广田副主任医师辽宁省朝阳市中心医院治疗 根据中医基础理论辩证,嘴没有味道,一般多与脾的功能失调有关,脾虚或者是脾胃阳虚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此外,常伴有饮食少,腹胀,腹泻,胃部冷痛,四肢厥冷等症状. ...

  • 腰痛诊治精粹

    腰痛是指腰部感受外邪,或因外伤,或由肾虚而引起的气血运行失调,脉络绌急,腰府失养所致的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腰痛一证早在<内经>就有论述,如<素问·刺腰痛篇&g ...

  • 颤振诊治精粹

    颤振又名颤证.颤震.振掉,是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仅有头摇或手足微颤,重者头部颤摇大动,四肢颤动不止,甚或拘急. <内经>认为本病与肝风内动有关,如<素 ...

  • 痿病诊治精粹

    痿病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临床上以下肢痿弱较为多见,故又有"痿躄"之称.所谓"痿",是指肢体痿弱不用:" ...

  • 痉病诊治精粹

    痉病指由于筋脉失养引起的以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至角弓反张为主要特征的病证. 早在<内经>对本病就有一定的认识,它从外感湿邪.风邪致痉立论,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 ...

  • 头痛诊治精粹

    头痛是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自觉症状,可单独出现,亦可出现于多种急.慢性疾病之中.本节所讨论的头痛,主要是内科杂病范围内,以头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 头痛一证,首载于< ...

  • 瘀证诊治精粹

    瘀证是指血脉运行不畅甚至停滞凝聚,或离经之血积蓄于体内所产生的病证,以疼痛.瘀斑.肿块.出血.病久不愈为主要临床特征.瘀即瘀血,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瘀血是指血行痹阻,血液瘀滞,污秽之血及离经之血, ...

  • 肥胖诊治精粹

    肥胖是由于先天禀赋因素,过食肥甘以及久卧久坐.少劳等引起的以气虚痰湿偏盛为主,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并多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症. 中医素有"肥人多痰" ...

  • 厥证诊治精粹

    厥证是指由于气机逆乱,气血运行失常所致的以突然发生的一时性昏倒,不知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但在短时间内即能苏醒,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㖞斜等后遗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急性病证. 关于厥证的记载,< ...

  • 积聚诊治精粹

    积聚是由于正气亏虚,脏腑失和,气滞血瘀,痰浊蕴结腹内而致,以腹内结块,或胀或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积为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属血分,乃为脏病:聚为无形气聚,聚散无常,部位不定,痛无定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