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擀饼的记忆
走过很多地方,吃过很多的美食。可是老家的铁鏊(ao)子擀饼却是怎么也忘不了。
鏊子由一块厚厚的铁板制成,平面,底下三条腿。小时候都是将鏊子支在三块稳固的石头上,在院子里的避风处做擀饼。
饼的面跟饺子面一样软,是柔韧不是稀。所以,做饼的面都是提前和好了,醒着,等鏊子支起来再做。
手擀饼分单饼和“样子饼”。样子饼就是两层中间抹上油。艰苦的那些年,一般是吃加了地瓜面的单饼。样子饼只有过年过节、盖房子、娶媳妇的时候才能吃到。
清明节的样子饼是少不了的。节前媳妇婆婆的就开始张罗着擀饼了。有时候,好几家的媳妇一起擀饼。各自在家活了面,带上柴草,到一家去集体擀饼。那场面比过节当天还热闹。
清明当天,饼里卷上煮鸡蛋,夹上油条和春天的小葱。那滋味,至今还是残存在味蕾的记忆。
家里有人手的时候,擀饼最好是两个人合作。一个专门擀饼,一个专门烧火烙饼。
适逢家里有大事,擀饼这个营生就是重要的工作之一了。村子里的媳妇总有擀饼的好手,动作快,面和的好使,饼擀的好看,搭档的水平再高,烙出的饼火候合适,两个人配合默契,旁人看着仿佛行云流水、出神入化一般。
听老人说,早些年新过门的媳妇,婆婆故意安排和面擀饼。手艺好的,自然是很快得到婆家认可,说明在娘家勤快,会做家务。手艺不好的,和面手都拿不出来,别说擀饼了,自然落得一辈子笑话。
娘擀饼的手艺很高,性子急,活也好。左邻右舍有大事的时候,娘自然是擀饼的那个。小小的我在一边看着娘干活,也顺手给她们添点柴草,最后总能得到娘犒劳的一角饼,
那时候我没擀过饼,都是娘做我烙饼。开始的时候,总有些生疏,忙乱。娘在一边着急,有时候看她恨不得将我淘汰出局。后来邻居的奶奶教我“烧锅烧底,烧鏊子烧腿”。我竟然一下就悟出来了,从那烧鏊子烙饼一点不愁,手艺还很好。
开始我不爱吃饼,某一天我想到,娘现在还能擀饼,我还能吃到娘擀的饼,等哪天娘不在了,我再也吃不到这样的饼了。从那之后,我竟然喜欢吃饼了!
口味这东西也受思想支配啊!
离开家的这些年,每次回去都有饼带回。开始是娘和老爸合作,后来是娘和小姨合作。不管多少,我都收着。一个人吃不了我就分给朋友。对我来说,谁吃到我都自豪。
凉了的饼再吃得甩上点水再加热。那年给弟妹,东北闺女没吃过这样的饼,凉着吃了,还告诉我好吃。以后再给谁饼,我都附加吃法说明。
如今离家远了,娘真老了,擀饼对她来说很是吃力。每次回家问我吃饼不,我总说不爱吃了。我是不忍心看她弯着腰为我做。我知道,爱吃饼的日子越来越远了。
市面上有机器加工的饼,却吃不出娘做的手擀饼的味道。
雨刚停了,拿出冰箱里去年娘做的饼,午饭有着落了。
秋雨,让人想家,想念里带着一张手擀饼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