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氏文化】三人合影我居中 (文/张垣)
三人合影我居中
文/张垣
人人喜欢照相,把美好的形象留在照片上,当然也喜欢合影,留下故事好给后代讲“想当年”,我也如此。然而作为平民百姓一介乡村中学教书匠,与人合影时我总爱靠边站,但也有三人合影我居中,这里的故事也有点儿奇妙。
请看此张三人合影吧,我这老汉旁边站着两位面孔一样的帅哥,凡是戏迷特别是淮剧发烧友们会惊奇:老先生,你好幸运啊,能与梁伟平、梁仲平一对淮坛孪生名伶合影,前世修来的福气。
这倒是真的,我是土生土长于长江三角洲海门沙地操吴语方言的人,自幼迷的是以吴语演唱的越沪锡剧,对于淮剧一窍不通。1970年我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东台县文艺创作组,组长组员都是本地人,该县曾有淮剧团,故他们启口就是盐阜土语,冷不防哼上几句淮剧,有位仁兄还用老淮调教我唱当时的流行曲《贫下中农一条心》,潜移默化中我接受了淮剧。
70年代末,我调回故乡,也在同事学生前亮一嗓老淮调。1986年春,海门剧协组织会员赴沪观摩上海市第三届戏剧节,我有幸在中国剧场欣赏到淮剧《哑女告状》,梁伟平担纲的落魄书生陈光祖,唱做俱佳,好评如潮。听老淮迷讲,他是老团长筱文艳亲自引进的名小生,其孪生弟梁仲平也引进了。这是我第一次看梁伟平的戏,留下了深刻印象。想不到事隔7年,梁伟平带着都市新淮剧《金龙与蜉蝣》送戏海门,梁伟平演活了性格复杂的蜉蝣,感动了第一次看淮剧的海门观众,我也有机会在后台零距离接触他,呈上我主编的油印戏报《补天戏苑》,得到他的首肯。
2018年8月16日,梁伟平带着新戏《武训先生》到南通参加"风从海上来"活动,我闻讯驱车百多里赶到剧场,见到了梁氏兄弟,呈上已改为彩色胶印的《补天戏苑》抛砖引玉,得到他们点赞。当我提出要与他们合影的要求时,他俩爽快答应,把我推到中间,留下了这张珍贵的合影。梁伟平这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还挥笔在我笔记本上留言题词;25年后又相聚,海门补天戏苑,弘扬戏曲国粹。这不啻是催征的战鼓,鼓舞补天人前进。
海门山歌是海门文化的名片,自2008年成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得到了方方面面文化人的重视。南京艺术学院的钱建明教授还把海门山歌作为课题研究。
2020年6月9日下午,在海门山歌传承人、海门山歌剧院宋卫香院长的亲自陪同下,钱教授光临寒舍,向我调查海门山歌的来龙去脉,我当然热情接待,竹筒倒豆子,把我研究海门山歌的成果倾囊告知,还把收藏的资料及海门山歌剪报本一一亮出,钱教授夸我是有心人,希望我唱一首民间流传的老山歌,虽然唱是我之弱项,但我不推辞,把小时候夏夜乘凉时堂姐教我的《姐送情郎来》的老山歌哼起来,钱教授很感兴趣录了音,说越原始的山歌越接地气。临别之际,我请求与两位贵客合影,提议钱教授站中间,我们两个海门人分站两边,可钱教授说我德高望重,理应该站中间,两位贵客则分列两边合影留念,这是看得起我,我感动。
海门山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海门山歌剧则是海门山歌的载体,山歌剧院是传承山歌的大本营。况且是一个剧种只有一个剧团的稀有剧种,号称"天下第一团",得到了各级文化部门的关注。2020年7月13日下午,来自江苏省文化旅游厅的王鹂,为编《中国戏曲剧种全集》的海门山歌剧卷,特地召集了七位山歌戏迷举行座谈会。我因为办《补天戏苑》报,常刊载研究山歌剧的文章,因此受邀参加,百合艺术团领军人龚香娟团长也参加了此会。我们畅所欲言谈了看法,提了建议,得到王编辑的肯定。座谈会结束时,她邀我与龚团长合影,我们非常高兴,把她推在中间,可是她一定要把我安排在中间,理由似乎很充分,说我几十年如一日编戏报弘扬戏曲,难能可贵,而且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知名度高,该站中间。想不到龚团长也支持她,我只得少数服从多数,站在中间留下了这张合影。
三张居中的三人合影,都是与戏搭界的,都有一点戏曲性。我情不自禁留在笔下,你不会笑我王婆卖瓜自卖自夸吧!
作者简介:张垣,江苏省海门天补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海门市8,9,10届政协委员,1985年创办补天戏曲社,35年如一日主编社刊《补天戏苑》,该报被评为全国中学生文学社团优秀报刊,已出千期,同时推出《戏苑女娲乐补天》《戏海拾贝勤补天》《美善天地》等五册戏曲校本读物,被中国戏剧家协会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