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有灵魂的银杏树
作者:卜昌学
我在茅箭区大川镇浪溪村看到这棵千年的银杏树时,它披着一件华美的金袍,呈露出让人炫目的金色。
但我面对这棵树,我感觉到了它的永恒。就算是在萧瑟的秋风中它完全落叶了,铺成了一地的锦绣,这一地的锦绣也能够成为人们记忆中的永恒。那棵巨大的银杏树在日渐萧瑟的大地上,像一面高昂的旗帜坚定地耸立在无边的旷野中。
为了能够在秋天窥见它这一时半刻的惊艳,无数的人们来到它的面前凝望、怀想和感叹。当我看着它巍峨挺拔、枝柯交错,抚摸它好几个人伸展手臂尚无法环抱的枝干时,我似乎感悟到了岁月的沧桑在其身上刻下的印迹,记载着人类从远古走向未来的进程。
关于浪溪村的这棵古银杏树,据当地村民介绍,是唐中宗李显被贬房陵(今房县)时,路过此地种下的,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鄂西北境内现存最古老的银杏树之一。经过专家勘查,这棵树的树龄约1580岁,也是现存最古老的活化石植物之一。
面对这棵古银杏树,我有时也会像史学家那样偶有沉想,为什么李显一定要在这儿栽下一棵银杏树呢?是否在他被贬房陵路途中他已经感知到自己将会再次崛起,故而栽下这棵银杏树以此见证呢?又或者,李显自己本身也喜欢银杏树那象征中华民族坚韧顽强的品性,能够在荒芜的旷野地里倔强地生长几千年。又或者,在浪溪村这块偏远的地方,当年也曾是车水马龙,人烟稠密,银杏树也是栽植在瑰丽壮观、气象宏阔的神社边的一棵社树呢?
《襄阳郡志》明天顺三年(1459年)记载,郧阳山区“山高水急,路径崎岖,不通车辙,四塞险固之地也”。运盐要走盐道,在今大川镇卡子村三组仍然有八十多步古石梯,是一段保存完好的古盐道,也是昔日由郧阳区经十堰到房县的唯一通道。茅箭区志载明,大川浪溪自古就有着“千年古道、郧房咽喉”美誉,绵延数十里的高山廊道,是自古以来汉江以北通房县、竹山、竹溪和神农架的必经之地,曾是十堰南北信息、物资和人流的驿站和关隘。
由此可以想象,在可以查阅的400多年前,这里当年也是人声鼎沸、门庭若市、软红香土繁荣气象。当年在高大的庙宇旁边,这棵银杏树也已经生长了1000年了,它的巍峨挺拔、枝柯交错的身姿,以及葱茏劲秀、浓绿如云的色彩,给深山偏僻的古盐道增添了一层神秘深幽、如梦如幻的色彩。
我又想起《庄子·人间世》说过的那个故事,有位木匠在一个神社边发现了一棵栎树,大到足以遮蔽一千头牛,拜访的人群车水马龙,但是木匠却不屑一顾,认为那是一棵没用的树,做成船会散架,做成棺材会加速腐朽,做成器具会裂开。后来栎树托梦给木匠,说你是拿什么标准和我做比较呢?那梨、橘子、柚子等水果,哪个不是因为果子成熟被摘取,连带枝条被折断。我就是因为无用,才让我得以保全自己。你怎么会懂我呢?木匠醒来把梦中的情景讲给徒弟,徒弟说:“既然是求取无用,那它又怎么要作为社树呢?”木匠对徒弟说,它不做社树,岂不是还要遭到砍伐吗?它保全自己的方法与众不同,又岂是常理可以理解得了的?
而今,浪溪村边的神社却已经没有了,那古盐道遗迹——过风楼,距今已有千年以上的历史,也只是还残留有古碑及拴马石,碑上文字有的依稀可见,以及那些还保留有明清村落、岩屋、马家寨,无声地叙说着旧日曾经的辉煌。神社没有了,那棵古老的银杏树也做不成神社边的神树了。然而,银杏树并没有因为神社的消失而遭到砍伐。它还是依然静静地昂然挺立在那儿,任山风吹过它擎天的华盖,偶或又听树上鸟鸣的声音,似乎大自然的天籁之音也不过如此了。
庄子曾形象地点出:“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是的,一旦主要的精神消耗在这样向外的追求之中,那么生命本身的滋养便成为问题。苏东坡诗云:“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那么,就让我们去朝圣那棵有灵魂的银杏树吧,我们也许能够在它的身边,感觉到内心最真实的向往,从而真正获得一种挥洒自如的人生。
(原载于2021年8月7日《十堰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