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玉黛玉名字中的“玉”是什么意思?贾母理解错了,害了他们一生宝玉黛玉名字中的“玉”是什么意思?贾母理解错了,害了他们一生
《红楼梦》有一大特点,深得孔子“春秋笔法”的精髓,微言大义,尤其在对人物取名上,往往蕴藏着深厚的内涵。
贾宝玉的名字,“宝”与宝钗之“宝”同,“玉”与黛玉之“玉”同,因此,贾宝玉身上,兼具宝钗和黛玉的特点。
那么,这个特点到底是什么呢?尤其是与黛玉共同的“玉”,自古以来有着太多的解释,流传甚广的有两种,一为奢侈饰品,二为君子之德。
这两种解释,也通常被安放在宝玉和黛玉身上,贬之者认为他们是奢侈享受的代表,褒之者则把他们尊之为君子,认为他们是红楼中最有君子之德的人。
然而,反复精读原著之后,我发现,这两种解释都有失偏颇。曹公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呢?我在第二十二回黛玉的一句话里找到了答案。
贾宝玉和林黛玉,都是先天聪慧有待雕琢的璞玉。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这是贾宝玉第一次悟禅,也是他迈向出家修佛的第一步。
这次悟禅,是因宝钗所念的《寄生草》而起,一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像突然打通了宝玉的任督二脉,“喜得拍膝画圈,称赏不已”。
接下来,因为同时得罪了黛玉和湘云,宝玉平生第一次有了挫败感,“目下不过这两个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为何?”于是,悟到了“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禅意,写了一支偈子。
这一支偈子,引发了宝钗、黛玉、湘云三位才女的围观,黛玉说这是“痴心邪话”,于是带着宝钗和湘云,前去质问宝玉:“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黛玉这一问,便道出了“宝玉”二字的含义:宝为贵,玉为坚。
宝为贵很好理解,宝贵本就是一个词语,凡宝物必定珍贵贵重。玉为坚如何理解呢?
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石头的一种,质细而坚硬,有光泽,略透明,可雕琢成工艺品。”所以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说。只有坚硬经得起雕琢的石头,才能成为珍贵的器物。
所谓坚硬经得起雕琢的石头,即为璞玉,质地坚硬但朴实如石头,只有具有慧眼的人,才能识别。识别之后,经过能工巧匠的雕琢,才能大放异彩,成为万众瞩目的美玉。
贾宝玉和林黛玉,正是这样的璞玉。
贾宝玉有着极高的天赋,“聪明灵慧”,是贾府后辈子孙中唯一“略可望成”之人。生活中,宝玉的天赋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杂学旁收”,自学能力极强,十二三岁便可以在诗词歌赋方面远胜以贾政为代表的文人雅士。
林黛玉的天赋更在贾宝玉之上,作者直接说她“心较比干多一窍”,有着七岁便能吟诗的“咏絮才”。小小年纪孤身进入贾府这座豪门大院,便能察言观色、进退有度,且有着超乎常人的领悟力。
这都表明,宝玉和黛玉,都是有待雕琢的璞玉,只要经过能工巧匠之手,即经过反复打磨的挫折式教育,便能成才成器。
宝玉和黛玉,都经历过挫折。
黛玉六岁失母,十二岁失父,其挫折不可谓不大。宝玉先后失去了哥哥和姐姐,由次子变长子,挫折也不小。
这样的挫折,其实是很能锻炼人的,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他们便能在这样的挫折锤炼之下,经雕琢而成器,变璞玉为美玉。
贾母不识璞玉,毁了“两个玉儿”的一生。
宝玉和黛玉这对璞玉,为何没能在挫折的打磨下成器?原因很简单,因为贾母的溺爱,使得挫折不但没能成为挫折,反而成为了被娇养的温室。
六岁失母的黛玉,没经历太长时间的悲伤,就被外祖母强行接进了贾府。孩子失母,其伤害主要来自从此失去庇护,因为父亲的爱往往比不上母爱的细腻与体贴,其生活待遇会大打折扣。
然而,被贾母接进贾府后,黛玉的生活却是更上一层楼,不但“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而且,她从此不必被父亲逼着读她所不喜欢的《四书》。她的生活,从此变成了物质上锦衣玉食、精神上随心所欲。
十二岁失父,黛玉彻底变成了孤女,这对她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吗?有的,但是她所喜欢的影响。正如王熙没笑着对宝玉所说:“你林妹妹可在咱们家住长了。”
这不仅是宝玉的愿望,也是黛玉的愿望。住惯了贾府,习惯了贾府的生活,黛玉很难重新适应林家的清苦。因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林家的日常用度不如贾府的三等仆妇,这让享受贾府一等待遇的林黛玉如何能适应?
失父失母的双重挫折,反而让林黛玉失去了被打磨成美玉的机会。
贾宝玉所受的挫折虽然比林黛玉小,但因为他是男孩,需要承担的责任本就比女孩多且重。但和林黛玉一样,因为贾母的庇护,宝玉也失去了从挫折中磨练的机会。
如果贾珠不死,宝玉身上的责任会轻很多。父母对孩子的期望通常都是这样,首先期望于长子,如果长子有成,对其他儿子就不必抱太多期望了,甚至可以放任他们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然而,贾珠死在了正好能大展其才的二十来岁,这就使得贾政不得不把全部期望寄托在次子宝玉身上,对宝玉的教育极其严苛。
虽说贾政的教育方式不可取,但对于璞玉来说,严厉好过放纵。在贾政的严苛教育下,贾宝玉这块璞玉,总有一天能成器。
然而,因为“祖母溺爱,无人敢管”,贾母把宝玉像女孩一样养在深闺,贾政的教育权被剥夺,贾宝玉从此失去了被雕琢成玉的机会。
难道贾母不识玉吗?她口口声声称宝玉和黛玉为“两个玉儿”,怎么会不识玉呢?她不识的是未经雕琢的璞玉,能识的是已经能看得到光彩的美玉。
这便是“假作真时真亦假”,宝玉和黛玉既有着玉的美丽外表,又有着玉的坚硬内核,但以贾母为代表的庸俗之人,只被美丽的外表所惑,从而忽略了他们的坚硬内核。
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价值,从来不在于美丽的外表,真正能让他们大放异彩的,是他们的坚硬之性。
“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宝玉和黛玉都是至坚的玉。但是,玉不琢,不成器,宝玉和黛玉这两块天生的璞玉,在不识真玉的贾母溺爱下,失去了被雕琢的机会,未能成器,毁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