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北新市:历史文化的水,太深了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篇图片大多来自于网络,如有不规,请予指出并删除

对于新市,很少有人能够全面了解它,即便是你一生住在新市,也未必能够了解到它的前世今生。倘若有人对它的历史文化稍作有深度的涉猎,就会被它所惊倒,如此小小的古镇,既不靠近京城,也未筑过城,却远比那些有建城历史,或者靠近京都的古镇,更有丰厚的文化内容。是呀,新市历史文化的水,太深了。
这个古镇千百年来,一直以来,保持着对文化的吸收、开创和敬畏。相对来说,它似乎对经济发展不那么奋勇,它所有的商贸发展与饮食似乎只为自己生活满足即告足够,所以,商贸并不是新市古镇的强项,千百年来,这里也没有诞生过名商大贾,有的是思想家、哲学家或文化奇才。它独对新知识、新文化感兴趣,接纳新思想特别灵敏。它貌似远离政治风尘的方外之地,却有着特别睿智的时势敏感,在历史的沿革中呈现出它的文化重量与形式的缤纷。这些可圈可点的历史人物与他们的成就,放之于时光长河之中,不得不让人叹为观止:新市历史文化的水,太深了。
1、一条河,成就了新市的半部文化史

数个月之前,我陪古文化研究学者的郁震宏先生沿着西河口走了一圈,又在古镇的外围作了简单游赏,这让郁先生大为感叹。一条西河口布满了历史文化的印记,从西至南,两侧水街都富含文化故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江南的传奇。
我说的这一条河,便是西河口,说它是新市半部文化史是不为过的。原因有三,一是这条河引出了新市历史的由来,没有这河,就无从“新市”之名可言。二是这条河让新市与大运河有了很好的链接,并引来了朝廷权贵对新市的青睐。三是这条河营造了本地独特的“运河大码头”,美誉江南。
西河口让新市拥有了一段荣耀的治水历史,拥有迄今令百姓爱戴的治水英雄,它的上溯历史直追一千七百多年。
2、一座庙,是新市历史文化的精髓

在浙北,建于四世纪初的古庙也是仅剩硕果,这座为民族英雄所建的庙宇,刚开始是以土祠形式出现,至后来就成为恢宏的大庙,成为浙北祭祀文化的最杰出代表。后来,一座庙以同样的形式,在一个镇上衍生出三座庙,它们分别是永灵西庙、永灵东庙和永灵南庙。
这座庙又衍生出浙北规模最大、历经年代最长、迄今还在继续的民间祭祀活动,它最早是为土神祭祀形式,后来继成为“烧香市”形式,至今演化为“清明蚕花庙会”。这样的祭祀庙会,百里浩汇,万人空巷,可谓是浙北历史上的文化奇迹。
这座庙建于公元324年,被历代皇帝所敬奉,朝廷制定了“春秋两祭”的常年官府要员祭祀制度。它的内容,既有民间治水英雄的纪念,又有保国卫家民族英雄的怀念。经过了历代朝廷帝王御批的“一次赐号、六次封谥”的辉煌:
(1)、公元324年(太宁三年),晋明帝肃宗下诏,对朱泗追加封谥“镇国大将军”,并准予建祠受庙享之尊,故百姓建朱泗祠庙于施家巷。
(2)、公元953年左右(五代后周广顺年间),太祖郭威对庙神朱泗封谥为“保宁将军”。
(3)、公元1155年(绍兴五年)宋高宗赵构批准,赐朱泗祠庙为“永灵”庙号。
(4)、公元1139年(绍兴九年),宋高宗赵构批准,进封庙神谥号为“显佑侯”。
(5)、公元1196年(庆元二年),宋宁宗赵扩批准,改封庙神谥号为“显佑通应侯”,并封朱泗夫人丘氏为“协惠夫人”。
(6)、公元1236年(端平三年),宋理宗赵昀批准,加封庙神谥号“显佑通应惠利侯”。
(7)、公元1268年(咸淳四年),宋度宗赵禥批准,追封庙神谥号为“灵感公”,夫人并世子及其男㛣俱进爵。
3、这里的道教文化,可称得上“树大根深”
新市的道教文化,源于南朝一位道教高人的隐居而名扬天下,这里的道教文化可谓是“树大根深”,代表人物是道教门派宗师级人物陆修静。当年,陆为避“太初之乱”,选择了新市住了下来。新市让他获益非浅,修成了高深的道行。大约住了七八年后,才去庐山修筑精舍,终老养道。新市百姓为了纪念这位伟人,编了许多传说,其中“仙潭”之说最为有名。百姓为他建了一座“陆仙楼”,北宋徽宗御赐“寂真观”匾额。
新市既然有了“仙潭”的雅号,就开始有“九井、三潭、十八块”的传说,有神龟的比喻,有桥梁、街道的道教命名,有“七十二座桥与三十六条巷”的形容,有各类道教建筑的星罗棋布,摊开新市古代地图,那是满满的一片道观之林,让人瞠目结舌。
4、这里有半部南宋贵族史

受本地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这里为江南运河的扼喉之地。自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始,由于吴越国的纳土归宋政策,让新市开始成为一个“镇”的军事要地形式。又因为北宋朝廷派驻了两位文化大贵人,一位叫葛书思,担任“司户参军监镇”,官属正七品。另一位是担任“激赏酒库监使”的张驾。葛书思是一位有学问、懂孝道的人,政声卓著,后来他的儿子担任湖州知州,张驾也是一位非常有思想的人,与当时著名的哲学家,理学大师杨时,既是同乡人,又是同一年进士登科,交往极深。杨时此人当年影响特别大,是当年理学先祖程颢的高徒,后来被朱熹所追捧。张驾逝世时,杨时专门为这位好朋友写了传记。杨时的孙辈——南宋名将杨沂中后来在新市安了家。
南宋初,朝廷名将张俊与杨沂中都在新市有自己的别业,杨沂中还在新市建了粮仓——杨家仓。而张俊不仅筑了庄宅,后来又舍屋建庙,建了一座关帝庙。到了张俊儿子张子正手里,又在新市筑了一座华屋,以颐养天年,以不负他父亲的美意。
南宋名相赵汝愚出生地在新市附近的桐乡洲泉。27岁那年(乾道二年)一举考中状元,并得到朝廷重用。赵汝愚担任“侍郎”一职时,在淳熙八年至十年期间(公元1181年~1183年),他在新市建了“赵侍郎园”别业,赵的职务是“代理吏部侍郎”,主管官吏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这一年,吴柔胜(南宋名相吴潜的父亲)登科进士,赵汝愚很看重他在朱熹理学方面的造诣,便将他派往嘉兴府担任教授,不久又派往新市任转运使。吴柔胜在新市安家立业,他的两位儿子吴渊与吴潜都是南宋名臣。
朱熹儿子朱埜,淳熙年间在新市担任监酒使一职,很有可能是赵所推荐和安排的。赵汝愚在淳熙九年,出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刘光祖、游仲鸿两人,相见恨晚,交往密集,并召刘光祖为幕僚,后来,刘光祖在新市建了别业,游仲鸿的儿子游似也在新市建了别业,游似也担任过南宋丞相。
5、新市方志《仙潭志》,比它所属地域的《德清县志》还早

明朝正德年间,新市人陈霆弃官返乡,第一件事便是实施撰写《仙潭志》的计划。列明方志的大纲要目,分成历史地理、人文建筑、名人志铭、风土乡俗、要文敕书、乡里题咏等纲目体例,走巷穿街,留心搜集各类掌故,探究风土人文的脉线,寻源探路,考古核今,遍访旧迹遗址,历尽艰辛,日夜潜心捉笔纂编。终于在公元1516年,约四万多字的《仙潭志》全书成稿,分八卷三十一项类目。
《仙潭志》的问世,让新市镇的文化影响迅速扩大。新市历史上后续还有《仙潭后志》《仙潭事迹》《仙潭志略》《仙潭志余》《仙潭文献》《新市镇续志》《新市镇再续志》等十几部志书修编,一个小镇有如此众多的方志,在国内是非常罕见的地方文化现象。正因如此,《仙潭志》还作为方志体例范本而被明朝以来的方志史家承袭。继《仙潭志》完稿,隔十年之后,新市所属的湖州德清县,才有第一部《德清县志》(嘉靖乙酉冬完稿)。而那年代,江南的乡镇一级很少有人编纂方志。
6、这里,明代就有了外发加工联合生产形式
由于本地的宗教文化兴盛,推进“烧香市”的形成,一个浙北的香烛市场就此开始。随着香烛业的发展,本地也慢慢开始经营起“芯梗”产业,采用外发加工经营模式。据清朝康熙年间的程之彭先生编纂的《仙潭文献》卷中“物产”一栏关于新市“烛芯”的记载:
烛芯用芒梗为心,裹以灯草,是为烛芯。涂油即为烛。芒梗出于台州,灯草出于苏州,而作烛芯独吾镇诸村妇女所能也。
清朝康熙年间(公元1654~1722)本地“芯梗”产业已经相当兴旺,“吾镇诸村”就证实不是少数人,而是一大片的村落家庭在从事着此项产业的加工,这种外发加工联合生产形式,在当时是比较先进的一种雇工形式,反映了先进的生产关系,它是一种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
由于本地“芯梗”产品质量稳定,价格合理,产量高,当年“芯梗”加工区域遍历新市北郊各村落,重点散布的村落有:句城、梅林、横墩、郭门、童家桥、六塔里、甚至士林、千金、桐乡部分自然村。此产业传统历经四百余年,薪火相传,新市渐渐成了当年江南最大的“烛芯”市场,也成为苏州蜡烛生产原料市场的“抢手货”。
7、影响中国基督教文化的两大“巨头”是从新市走出来的


目前,被国内专家普遍认同的中国基督教历史上有三位杰出的文化代表,他们是:俞国桢、赵紫宸和刘湛恩,其中前两位均来自于浙北新市。俞国祯先生主要是能高屋建瓴,具备了政治领袖式的气魄与睿智的目光,他是中国基督教文化的民族开创者,首创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三自”理念,这一伟大理念的确立,正是来源于中国自身文化的战略思想与长远共存的先进意识,此理念迄今仍蕴含着强大的现实意义。赵紫宸大师神学渊博,高山仰止。是中国百年来基督教“国际传教士”领袖人物,他是中国基督教新教神学家、教育家,大学者、大思想家,是著名翻译家赵萝蕤的父亲。是中国20世纪处境化神学的早期缔造者,中国系统神学的最早倡导者,在西方基督教界,他被誉为“东方心灵诠释基督教信仰的首席学者”,他的神学成就迄今为止,国内神学界无人能超越。
据考证,新市的基督教文化比较深厚,它的基督教进驻历史与湖州市城区在同一时期,比浙北周边的乡镇与县城,要早很多。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中华基督教总会杭州教区在新市镇东栅明月桥设立讲堂。九年成立分堂,次年正式成为新市堂会。光绪三十三年,由上海美国基督教会资助,在新市镇东棚明月桥北堍耶稣堂侧兴建校舍1幢,占地6亩,校名为私立之江小学堂,是德清县第一所教会创办的私立小学。
新市是地处江南水域极为丰富的地方,上千年的时代变革,人类文明的不断推进,而它的历史文化就像被汇聚的水,形成溪漾,既辽阔广大、又渊深莫测。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

(0)

相关推荐

  • 浙北新市:东迁县治时期历史文化,光可鉴人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翻开新市厚重的历史,它的前页部分正是处于西晋时期的东迁县治,那时期烟渺之远不可追,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时光悠悠,大多的文明古迹都被岁月湮 ...

  • 感谢上海秦牧师,为浙北新市带来历史文化福音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以下图片全部为上海秦小林牧师提供) 今年初,我写了一篇公号短文,关于介绍上世纪末新市基督教俞牧师的文章<浙北新市,走出一位我国宗教 ...

  • 浙北新市:历史文化的亮点在于“古”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历史上,浙北新市一直处于较高的优异人文地位,它的史载文明领先于周边方圆百里之内的村落与乡镇.有幸的是,尽管百年之中战争和政治运动的影响,相 ...

  • 浙北新市:曾经有一段“东迁县治”历史

    浙北大地上,历史上的区域行政变化大,地名沿革丛杂,曾经有一个叫"东迁"的县,在湖州东部存在过三百多年.浙北新市,曾经有过被纳入该县治区域的历史,限于时光久远,史籍资料今存不全,这方 ...

  • 浙北新市:基督教文化实在太牛了!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地处浙北要塞,历史文化的发展繁盛有其位势的原因.同样,当西风东渐,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中国闭关自守的国门自此打开,西方文化如潮水般涌来 ...

  • 浙北新市,历史上的名称变化真大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以下图片,部分来源于百度搜索) 新市古镇,历史上的名称演变非常复杂.这一地名的形成,应该从一种民间最早市场交易的地点代指,逐步向区域名称 ...

  • 浙北新市西栅故事——黄家弄是中共德清支部创始地

    请点击"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 历史人文渊源深厚的浙北新市古镇,文化发达,先进思想十分活跃.一九二七年五月,新市西栅黄家弄,诞生了中共德清县新市党支部.这是一个德清县境内 ...

  • 浙北新市:三分钟了解“新市蚕花庙会”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新市每年有一项"蚕花庙会"活动,这一情况,新市四郊,乃至方圆百里之外的远地都了解.但上了年纪的新市老辈人群中,他们对& ...

  • 浙北新市西栅故事:这里曾经是湖丝贡品的发源地之一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本文图片部分来自网络) 浙北新市,历来是朝廷纳贡的优质湖丝重要产地,也是载入方志的地方重要物产.新市之地,不仅有着发达的桑蚕业,更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