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头瓶拿鱼(原创)
生活在农村的人,小时候的趣事太多了,扑蚂蚱、捉知了、抓鱼摸虾等等,不一而足,但在我心里一直藏着一个趣事,那就是用罐头瓶拿鱼。
乍暖还寒时节,春风吹皱一塘绿水,杨柳返青,鹅鸭划水,鱼儿开始游动着出来觅食,渐渐地开始有孩子在汪里拿鱼了。
于是,我的内心也开始蠢蠢欲动,悄悄地准备起拿鱼的工具来。
以前每个村子里会有汪,也就是池塘。和石碾一样,我们村有三个汪,分别是东汪,西汪和南汪。
汪塘的水大多来自雨水,可以调节旱涝,雨季积攒雨水,旱季浇灌菜园,洗涤衣物;另外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可以防控火灾。农村房顶在没有钢筋柱子和瓦之前,都是木头和草,很容易失火,而汪塘储存的水,则可以集中灭火。
对孩子们来说,汪塘的乐趣却在于拿鱼和滑冰。
汪塘被个人承包过,养过鱼,后来疏于管理,就不再养了,但是里面还是会有小鱼小虾,这些小鱼小虾就是孩子们的乐趣所在。
小孩子拿鱼的工具非常简单,找来一个废弃的玻璃罐头瓶,一片塑料薄膜纸,一根绳子,把塑料薄膜蒙住瓶口,再用绳子的一端牢牢地把口扎住,绳子留个四五尺的长度。
扎好之后,在瓶口中央的塑料薄膜上掏个小洞,拿鱼的工具就算完成了。有时候为了省事,连塑料薄膜纸也不加,只是稍微大点的鱼儿会蹦出瓶外。
鱼饵更为简单,只要抓一把家里喂猪的麦麸子放到瓶子里即可,如果还能找到过年冷猪肉冻剔下来的骨头就更好了,把骨头砸碎,放几截进去,鱼更喜欢骨头的味道。
工具和鱼饵有了,再带上个装鱼的小桶,就可以加入拿鱼小伙伴们的队伍了。
我家靠近东汪,拿鱼就去东汪。
汪里有两个残破的方形矮墙,矮墙的一侧伸入汪塘中心。春天水面很浅,矮墙高出水面一尺左右,夏天雨水多的时候,矮墙会被水淹没。拿鱼的孩子都集中在容易下放罐头瓶的矮墙周边。
罐头瓶里放上鱼饵,先装点水把麦麸子浸湿一下,让它们沉入瓶底,以防入水后漂出瓶外。
一切都准备就绪以后,罐头瓶就可以下水捉鱼了。
提溜着罐头瓶,熟练而又轻盈地走在矮墙上,当然,初走矮墙的孩子,会小心翼翼,生怕掉入汪塘。
走到矮墙尽头之后,把罐头瓶轻轻地摁入水中,慢慢松绳子,直到觉得罐头瓶已经正正当当地落到鱼塘底部时,才把手中的绳子放下,末端压在石头底下,再轻盈地返回岸上。
静静地等一会,或者和其他孩子玩一会,这段等待时间可大可小,完全凭孩子自己决定。估摸差不多有鱼进瓶了,再轻轻地走过矮墙,来到刚才放罐头瓶的地方。
一手抓住露在外面的绳头,另一只手快速而又平稳提起罐头瓶。
只见瓶内有个黑亮的影子,在飞快地沿着瓶壁转动,哇,有鱼!
那是正在吃鱼饵的鱼,忽然被搅扰,想赶紧逃走,可是不管往哪个方向跑,都会碰壁,只能围着玻璃瓶乱窜。
有时候一下能拿到两条小鱼,还能拿到大虾,大虾的动作就明显比小鱼反应迟的多,居然像没有感觉被抓起来一样,只管登着两个大眼睛,仗着自己有两个大虾钳,天不怕地不怕。
而反应最为迅速的一种东西,老家叫“米溜狗子”或者“米狗”,也就是泥鳅,“米”是泥的意思,在泥巴里穿梭的狗子。在玻璃瓶被提上来的瞬间,转得简直能晃瞎人的眼睛,如果瓶口没有放塑料薄膜纸的话,往往就会一下子跳出瓶口,逃走了。
一次能捉一只或者两只小鱼,偶尔也会空瓶,一上午的功夫,多时可得二三十条,回家清洗干净,放面糊里一下过下面粉,油煎,卷个煎饼,甭提多香了。
拿得少的时候,就把鱼儿养起来。大八仙桌上,放个玻璃瓶,里面养上几条小鱼,顿时感觉家里灵动了不少。
现在想来,拿鱼的乐趣更胜于吃鱼的乐趣,投下一个瓶下去,等再提上来的时候,就可以带上来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鱼儿,投瓶时的期待和提瓶时的喜悦,就是拿鱼的乐趣了。
小时候的乐趣很天然,也很简单。一个池塘,一个罐头瓶,几条小鱼,就能让孩子的童年闪闪发亮,到老都不会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