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怎样做一名反思型教师?
当今新课程改革中的教师养成日常教育教学中做批判性的反思行动,是可行且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既成全自己,又惠及学生与社会。日常教学实践中,相当一部分教师还未形成自觉写反思的意识与习惯,而是被动应对校领导要求才例行公事地写写而言。我认为被动地消极地应付写反思,决不能成为批判反思型的教师。要做就要做一名自主地批判反思型教师。那么,怎样做一名自主地批判反思型的教师?
1.学会诊断课堂教学问题
反思型的教师养成了对课堂教育教学问题的关注,具有敏锐地捕捉与洞察问题能力,并对问题进行诊断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
例如:我在教学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快乐的家园》一课中,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数一数,说一说,从而掌握10以内的数的顺序,初步体会基数与序数的含义。课堂上开始组织学生说一说时,学生就像炸开锅的开水,沸腾了……课后我反思这种现象,进行诊断:认为初入学的孩子天生就爱嚷嚷、喧哗,还未从幼儿园学习方式转化过来,特别是以独生子女为主这一代学生,总是爱用高分贝的喊叫引起老师与同学的注意。同时,他们的精力总是容易疲劳,他们也需要通过讲讲话,做些小动作等形式调节精神。但是,若任这种形式一再发展下去,可能造成学生只图快乐,而没有关注学习内容。因此,从新生入学伊始就应该培养学生怎么听、怎么说、怎么观察等学习技能。
有了对这节课的反思诊断,这之后,我就非常注意培养学生说与听的能力。如运用“说悄悄话”来培养学生听与说的技能,起初是教师听学生说悄悄话(回答问题),后来引导同桌间互相说悄悄话。实践证明这对学生关注听与说有相大的帮助,使我班学生只用半学期时间就养成良好的听与说的习惯,为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保障。
2.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有的教师总是争分夺秒地与同事“抢”学生的学习时间:上课早一点、下课拖一点、作业多一点。这种“敬业”精神,令人可敬。虽然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提高学生成绩。但我认为这种急功近利的提高学生成绩,并不说明你的教学质量好。提高教学质量在课堂上,而学会教学反思有助于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有一组“探索与发现”教学内容。在教学探索与发现(二)(三)之后,发现学生学习效果很差,掌握不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我将两课结合起来二度反思。以“探索乘法规律存在弊端”为题反思如下
(1)学生只知道“形”,不知道“神”
近几天学习探索乘法规律,首先通过创设“搭长方体”“买衣服”等情景,使学生感受到用不同方法进行计算,结果是一样的(如:15×25×4=1500 15×(25×4) =1500 所以15×25×4=15×(25×4))。其次让学生进行举例验证,从而归纳乘法结合律或乘法分配律。最后是应用与拓展练习。这样设计看似完整的教学结构,实际上学生不会进行合理运用规律进行计算,只能是依葫画瓢地举例,却弄不清算式的变化规律。
(2)学生为什么不会合理计算呢?
分析认为发现历程是一个过程,它的原形必须要有普遍代表性,还需多样性的生活实例支撑。“搭长体”的情境案例不利于学生理解。虽然,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我已将“贴瓷砖”改编成“买衣服”但是情境案例过于单一,还需其他案例来支持。
其次,当归纳出新的规律时,学生的知识建构是不稳定的,需进一步辩析与应用,可惜这种经历太短暂了、太浮浅了。
(3)沦为“为活动而活动的教学”。
这两节课,由于弄不清什么是探索性学习。所以,探索性学习的教学应该如何设计?学生能否接受这种学习方式呢?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结构是否在冲突?这些问题在思想上没有认识清楚,在实践上盲目操作。使探索性学习沦为“为活动而活动的教学”。
鉴于上述的反思,由于有前面失败的经历与反思,我在探索与规律(四)商不变的规律这节课时,这节课之前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的“探究性学习”的知识,大胆尝试让学生“探索性学习”。并以校本教研形式组织全校数学教师一起来参与听课、评课,共同发展。我初步提炼按“问题创设――提出问题(发现规律)――验证问题――应用规律”进行教学的教学框架,在具体教学中充分运用以下手段“观察与思考”、“实验与验证”、“推理与归纳”。不论是课中学生学习的过程,还是课后的练习与测试,证明教学是成功的。
由个人的反思提出问题,再到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最后成为一个校本教研的成功案例,促进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推动了全校数学教师对探索性学习的认识与思考。
3.提升教育教学价值
反思不只是为了改变环境(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还有一重要的任务是提升自我。做一名教师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展现自己、塑造自己、成就自己,而不是燃烧自己、消耗自己。我们教师必须把自我反思的过程变成教师个人专业化发展的过程,形成在研究状态下的工作方式。一旦我们留心叙述自己身边发生的教育事件,就意味着教师开始进入了一种撰写“自传”的状态中,也就意味着教师开始以自己的生命经历为背景去观察世界,并在这一过程中改变着自己。注意在反思中提升自我,是教师善待自己,追求和实现幸福人生的理想途径。
例如:在教学四年级下册“量体重”一课,关于 “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处理,我提出自己的思考,认为教材以淘气与丁丁比体重引出“淘气比丁丁重多少千克?”出现算式45-33.4的计算。要处理计算,由智慧老人说“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所以有45.0-33.4。这样处理不妥,并整理以《这样编写合理吗?》一文发表在《中小学数学》杂志上。我的反思成果获得了在全国范围内交流,大大证明了反思有利于提升教育教学价值。
每一节课上完之后,我要花几分钟梳理下课堂教学的得失,拟定一个小标题展开叙述,有时工作时间紧,也要写上几句心得体会,为以后整理留下第一手材料。若不及时记录,常常把教学过程的现象给遗忘了,也易造成松懈、放弃的思想。养成课后写反思并不要花太多的时间。上学期我教学一、四年级的数学,平均每日要做两节教学反思,都是一下课就用十几分钟及时写反思,也不觉得负担加重了。关键是形成了一种习惯、形成了生活的一种状态。
写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意志品质的考验。不是一天两天的而是长年累月地做。不可一曝十寒、一天打鱼两天晒网。只要坚持下来,养成了习惯,你就不会觉得累,而会形成一日不写手都痒痒地。2002年9月参加新课程改革以来,我已坚持做了四年多的教学反思,起初相当多的老师与我一样写反思,可是坚持下来的没有几个。因此,坚持写教学反思是对自我的考验与挑战,是对人生的一种超越与历练。“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人生往往只要你坚持了,就能成功!
总结回顾我写反思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1)注重形式的反思阶段----关注更多的是教师的教。
主要是在课改第一、二学年,我的反思绝大部分是记录自己的教的情况。我教得好吗?我这样设计好吗?这个时期的反思的质量不高,更多流于形式地记流水帐。
(2)注重实质的反思阶段----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
大约是进入课改第三学年,我通过学习相关的理论,对教学反思有了一些深入认识,反思不仅要促进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还要促进学生的学习质量的提高。关注更多的是:学生的学得怎么样?为什么学不好?为什么这种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思考?等等。
(3)进入专题性的反思阶段----关注教与学的系统因素。
在上学期,我给自己两个专题:一个是一年级新生教学中如何帮助其角色的转换。二是四年级教学如何进一步推进课改及两个学段衔接问题。有了专题式的反思,每天的教学就很有目的性与针对性。积累的材料更有价值与意义。
总之,写教育(教学)反思应是教师自律的教学行为,而不是外在原因强迫的教学行动。做一名新时代的教师教学生同时也要“教”自己,让生命的火焰更加灿烂,那就加入“做一名自主地批判反思型的教师队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