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剑川白族调(一)
上一篇文章《下庄文艺队》中,有一位读者这样评论到“小时候最喜欢看的节目就是那个'渔樵耕读……’了,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这个节目了,应该录份视频保留着的。”
十多年前,因为落后,所有的记忆都只能永远保存在脑海中了。看了这位读者的评论,我想了想,那就网上找个类似的白族“弥勒佛”、“渔樵耕读”表演视频吧,然毫无所获。就在同时,我的脑中倏忽闪过一个念头——我们小时候那些耳熟能详的剑川白族调还在不在?
全网搜索后,有所收获,它们散落于各种视频软件里。经过一连串的下载,格式转换,再把它们上传到腾讯视频。有些苦于版权受限,有些资源已消失,加之我只选取耳熟能详的白族民歌(调),遂有不足之处,还请列位多多包涵,我的初衷便是帮大家存一份旧日记忆,无论身处何地何时,此间就让我们骄傲地唱响家乡的白族调吧……
你是否还记得这样一句开场白:
相传很久很久以前,从天堂飘下的歌本落在“白族之乡”剑川,于是位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老君山片区的剑川被人们称为“天乐飘落的地方”。
早些年,等《剑川新闻》播放完后,随后便会播出一系列的剑川白族民歌。我记得堂弟就特别喜欢小阿鹏的那首《爱努嘞》,每逢播之,他定把声音调到最高档,沉浸在一个人的音乐世界里。然有首《剑川美》,我独爱之,它是多年前电视剧《多情谷》的主题曲,你想必也看过吧?不过我找寻许久,终觅不得踪影,如各位有资源或哪可下载,还烦请告之我一声,不胜感激。
另有一些白族调,则被制作成DVD、VCD光碟、磁带等,几乎家家一盘。我举一首《浪子回头》,你们定会如数家珍。哎,还没反应过来吗?此公答曰:“来波爹,打两把,三缺一?好嘞,马上到。”恍然大悟罢?
如今,家里安了网络电视,剑川台也随之消失,已四载有余;村里老人倒常聚村中广场,挎个四方音响唱机,白曲悠扬,她们眼里常盈清澈,岁月欢歌;我年轻一代,只知龙头三弦响后……留一段空白,便剩“咦呦哈嘛咦嗨呦,咦呦哈呵”了,与其说他们偏爱流行音乐,倒不如说听不懂白族调来得实际。
白族调传统的传承机制:听——模仿—成熟。但在今天这个网络化时代,人们听到的音乐形式非常丰富,有了更多的选择机会,这一传承机 制显然已不能全然保证传承的继续。
而今,“申遗”成功、政府保护、民间活跃、旅游时兴,白曲传承之路虽任重而道远,我们相信会有风雨彩虹。
话不多说,干货奉上,追忆时光吧!(我在编辑时候才发现公众号只能插入三个视频,所以我把它分为五篇,希望没影响到诸位品阅。)
【剑川白族民歌】剑川美
【剑川白族民歌】茶马古道相思谣
【剑川白族民歌】阿勒勒
剑川白族民歌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音乐是六声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剑川白族民歌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mi上,随后,三弦弹奏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
“一歌唱千年,千年唱一歌”的石宝山歌会历史悠久,被誉为“白族歌城”、“中国西部狂欢节”。
每年农历七月最后三天,山上都要举办一年一度的石宝山歌会。届时,方圆百里,各族群众扶老携幼,结伴而来,数万人弹三弦、唱民歌,延续千年不改习俗,至今仍完整保留其民间自然的属性和风貌,为国内所罕见,成为千年历史活化石。绿荫搭帷幕、山坡大舞台,白天清风送爽、龙头三弦响铮铮,晚上星星点灯、四野歌声,道具就是一人一只手电筒,星光灯影、觅歌会情,古老的文明依然年轻,石雕中的场景人间再现。
最后,引一首朋友南诏逍遥王子写的诗《我们在石宝山相会》
七月的剑川
低羞的稻子放下了所有的忙碌
平静的剑湖更加宁静了
期许已久的心事萌动了
带一分稻子的谦和
携一缕剑湖的柔情
我们在剑川石宝山相会
平凡的日子酿孕的歌儿就要成熟了
千山万水间的乡亲
四面八方的白族人啊
穿上风花雪月的盛装
弹响海门古韵悠扬的三弦
穿过桃源里
我们在剑川石宝山相会
走山过水的人儿啊
唱出你心中怒放的花朵
开遍我等待已久的心房
满载我多情渴望的旅程
啊!美妙无比的华章
啊!回味久长的仙音
如蜜似水、如盐似茶
都是掠过心头的风和雨呀
有干有湿
飘落成愁成诗
石窟中的南诏王、观音、金刚在作证
唱到石头开花
唱到牙齿掉光
柱杖相约哟
我还是不变的金花阿鹏
我们在剑川石宝山相会
听春秋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