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肖美霖:硕士生综合测评偏好的三校比较

关键词:硕士生;综合测评;偏好

摘 要:基于三所不同学校综合测评评价标准分析发现:三校均兼顾学业成绩、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的表现;A校重视讲座次数和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并不突出;B校和C校重视专业成绩和科研活动,社会实践只是涉及。综合测评在硕士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如果评价过多强调功利性的听讲座次数和志愿服务活动,这不仅使得本来属于专业学习范畴的学术讲座和志愿服务他人的实践活动的性质的扭曲化,也淡化了本应该注重的学业成绩和科研创新评价,不能充分体现硕士生评价的特殊性。

硕士研究生综合测评制度是为提高硕士研究生学术水平和综合素质而形成的评价制度。其制定的初衷是为了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等正面作用,而访谈中作者发现不同学校的学生对综合测评的满意度截然相反,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评价标准的差异。因此,揭示综合测评标准之间的差异对探究影响学生对综合测评不满的深层原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三所不同学校的综合测评评价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将其分别命名为A校、B校、C校。

一、三校均兼顾学业成绩、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的表现

通过对A校、B校和C校正式文件的分析可以发现,三者的评价标准都涉及了学习成绩、科研创新和社会实践三部分。其中学习成绩主要是指与专业学习相关的各项内容,不局限于课程成绩;科研创新主要包含主持科研项目、参与科研项目、学术著作、学术论文、软件著作、发明专利、咨询报告、科研竞赛等具体内容;社会实践主要是指社会工作和志愿服务两部分,社会工作是指在学生会或班级担任某种职务,志愿服务即无偿为学校或其他组织提供帮助。由此可知,三所学校在评价标准所涵盖的内容上并无明显差异。

二、A校重视讲座次数和社会实践,科研创新并不突出

A校赋予讲座和社会实践过多的分值,科研创新评价并不突出。具体而言,A校的学习成绩评价标准具体包括专业学习成绩和专业沙龙讲座两部分,其中专业学习成绩只要课程无不及格现象即认定为50分,参加一次专业性讲座加0.5分,参加一次普适性讲座加1分,一年最高可加20分。也就是说A校中学习者学习成绩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参与讲座的次数。此外,在社会实践评价部分,A校分值远远高于B校和C校。首先表现在社会工作加分上,A校中担任学校或院研究生会主席满一年加分为20分,担任学校或院研究生会部长、班长、团支书等满一年加分为14分。与之相比,B校担任学校或院研究生会主席满一学年仅加0.5分,担任部长、班长、团支书一学年等仅加0.3分。C校在学生工作加分值上与B校相似,分数都比较低。其次表现在志愿服务加分上,A校规定参一次志愿活动只要达到6小时即可加一分,一年总分为20分。与之相比,B校规定完成30小时无偿志愿服务加0.1分,且每学年最高加0.1分。而C校没有明确的志愿服务活动加分。由于A校赋予课外讲座以及学生工作和志愿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过多的分值,导致专业成绩和科研创新评价并不突出。

三、BC校重视专业成绩和科研活动,社会实践仅有涉及

B校和C校十分重视学习者的专业成绩和科研活动,赋予其更高的分值,社会实践只是有所涉及而所占分值极少。一方面,B校和C校都是将专业成绩的具体分数进行加权后直接或间接折算成学习成绩分数,并无讲座加分。具体而言,在研二年级时,B校将课程成绩分为四等,每一等加不同的分数,如前10%加2分;在研三年级,B校将中期考核成绩分为四等,同样每一等加不同的分数,如优秀加2分。C校则是直接将课程成绩进行加权然后作为综合测评总分数之一。这就使得专业成绩成为评价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在科研创新评价部分,B校和C校赋予其远高于社会实践的分值,从而凸显了科研活动的重要性。比如,B校中担任校研究生会主席满一年仅加0.5分,志愿服务最高可加0.1分,而发表一篇C刊可加6分,省级期刊的加分也远超过学生工作和志愿服务活动加分。C校研究生会主席满一年被评为优秀等级加2分,如只被评为称职仅加1.5分,不合格不加分,而发表一篇SCI一区可加8分。相比较而言,A校发表一篇C刊却比担任一年学生会主席少8分,发表一篇省级期刊仅相当于听三次讲座和做三次志愿服务的分值。

硕士研究生学习生涯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进行科研实践,科研活动需要长时间的投入。综合测评在硕士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导向作用,如果评价过多强调功利性的听讲座次数和志愿服务活动,这不仅使得本来属于专业学习范畴的学术讲座和志愿服务他人的实践活动的性质的扭曲化,从而导致学习者行为的异化,即盲目参与一些不必要的活动,也淡化了本应该注重的学业成绩和科研创新评价,不能充分体现硕士生评价的特殊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