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承认而斗争”:黑格尔的战争动力学说研究
摘 要
战争是国际政治史上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对战争动力问题的研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重要领域。黑格尔以思辨哲学为工具,并引入了“承认的政治”这一概念,探讨战争动力问题,从而在哲学层面上深化了对战争动力的认识。黑格尔战争动力问题的基本逻辑是:国家是有机体,就如同个人的自我意识必须得到其他人的自我意识的承认一样,国家也需要得到其他国家的“承认”。由于在国家之上没有一个更高的权威,国家对“承认”的寻求导致了国际战争,直到精神进展到绝对精神阶段,“永久和平”方可实现。
关键词 黑格尔 承认 战争动力 永久和平
战争是悬在人类头顶上的一把已经落下无数次而且随时可能再度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人类癫狂于血雨腥风,引发了学者的广泛讨论。诚如英国著名战争史学家迈克尔·霍华德所说:“自修昔底德年代时起,不知有多少墨水用于写这个題目,也不知有多少图书馆的书架上满满的排列着有关这个问题的著作——有多少专家学者,把他们的学问投注于这项不易处理的问题上——数学家、气象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政治学家、哲学家及律师,只不过是这类人中最显著的一群而已。”[英]迈克尔·霍华德著:《战争的起源》,陈奎良译,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1987年,第7页。在这群孜孜探求战争起源的思想家和专家学者中,黑格尔独树一帜,他从思辨哲学的角度引入了“为承认而斗争”这一理论,分析战争起源,得出了发人深省的结论。
一、黑格尔对主要战争起源理论的批判
在战争起源理论方面,从人性和国家制度的角度分析战争起源的理论影响较大。黑格尔从哲学的角度对这两种观点专门进行了批判。
(一)对战争起源于人性恶的批判
人性恶的战争起源观认为,人性和人类的自私是引发战争的最重要根源,其他的战争根源都是由其派生的。肯尼思·沃尔兹的《人、国家和战争》一书对此观点进行了总结:“人性和人类行为是战争的最重要根源:人的自私自利导致战争,错误的进取冲动导致战争,人类的愚蠢也导致战争。战争的其他根源是次要的,而且必须根据上述根源加以解释。”Kenneth Waltz, Man, the State and Wa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p.15.持人性恶导致战争观点的人多受柏拉图的影响,他们认为国家是放大了的个人,所以国家行为与个人行为之间的差别并不大。霍布斯和斯宾诺莎是这一观点的代表性人物。
英国思想家霍布斯持原子论立场,其分析国际政治的出发点是作为个体的人。其推理过程如下:首先,否认人类社会的终极目的和至善。“旧道德哲学家在书上说的那种终极目的(Finis ultimus)和至善(Summum Bonum)根本就不存在。”Hobbes, Leviathan,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1968, p.225.由于世界上不存在“至善”,那么人的“幸福”就在于“欲望由一个目标到另一个目标的持续不断的发展。”Ibid., p.160.第二,假设人性的贪婪。霍布斯有一个关于人性的著名论断,即“全人类普遍倾向是亘古不变、永无休止的追逐权势的欲望,且得陇望蜀,至死方休。”Ibid., p.161.第三,人类的贪婪导致争夺无度。人和之人间的竞争、猜疑以及竞相争夺荣誉是由人类的贪婪本性引发的,这三者使人类社会处于 “每一个人针对每一个人”的战争状态。Hobbes, Leviathan, pp.185–186.第四,以主权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比拟个人在自然状态中的地位。在霍布斯那里,国家是“伟大的利维坦”,也“被称为国民的整体”。Ibid., Dedication, p.75.他在写给戈德尔芬的献辞中称,“我讲的不是人,而是(在抽象方面)权力宝座(就像罗马首都里的那些单纯和不怀偏见的人物那样,用他们的大声喧哗来保卫首都里的人,不是因为他们是他们,而是因为他们在那儿)。”至少霍布斯依然依靠诸如老鹅之类的生物。边沁在他的《环形监狱》(Panopticon)一文中大大扩展了霍布斯的观点,他暗示不需要有人占据主权位置。国际政治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类似自然人的国家倾向于扩大国家权势。
与霍布斯相似,斯宾诺莎也从人的层面解释暴力和国家间战争的关系。斯宾诺莎认为人是不完善的,“正如具有健全的身体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一样,具有健全的精神也不是我们力所能及的。此外,既然万物都尽其所能努力保全自己本身,毋庸置疑,如果遵循理性的指令而生活,就像在盲目的欲望驱使下生活一样,都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那么,谁都愿意在理性的指导下过明智的生活。可是,实际情况完全不是这样,这是因为人人都耽其所好的缘故。”[荷]斯宾诺莎著:《政治论》,冯炳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第12页。以感情取代理智的结果是人出于自身利益本应在完全和谐状态下相互合作,但却陷入了无休止的争吵和暴力之中。国家和人一样,甚至比人更为好斗,因为人每天受到睡眠的约束,常常受到疾病或精神虚弱的困扰,最后还避免不了年老的变化,个人为了生存必须联合起来,而国家由于克服了个人的生理性限制并不需要联合起来。于是,国家间发生战争就像人性中的缺陷一样不可避免。
对于人性的善恶理论,黑格尔予以否认。在黑格尔看来,人是一种特殊的动物或曰有理性的动物,动物性一面是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规定它自身的概念在意志内部所设定的那差别的种种规定,在直接意志中表现为直接存在的内容。这些就是冲动、情欲、倾向,意志通过它们显得自己是被自然所规定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年,第22页。但是他否认所谓人性理论,因为在他看来,人的动物性是一种合理性存在,“这一内容连同它的被发展了的各种规定,都源出于意志的合理性,从而是自在地合乎理性的”。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2页。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又进一步指出:“在冲动的评价方面,其辩证法表现如下:直接意志的各种规定,从它们是内在的从而是肯定的来说,是善的。所以说人性本善。但是由于这些规定是自然规定,一般地与自由和精神的概念相对立的,从而又是否定的,所以必须把它们根除。因此又说人性本恶。在这个观点上,决定采取上述任何一个主张,都是主观任性。”黑格尔:《法哲学原理》,第28页。既然黑格尔从根本上否定了人性善或人性恶的理论,那么在他看来,也就无所谓由人性导致战争的学说了。黑格尔从辩证法的角度对人性的批判以及否定战争的人性起源,是非常深刻与现实的。以人性解释战争具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很容易滑向心理分析,看不到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对人心理的影响;二是无法解释为何在一种状态中人被奴役,而在另一种状态中人却比较自由,它也无法解释为什么此一年兵连祸结而彼一年却安享太平。不过,在批判人性导致战争方面,黑格尔并未对人的趋利性导致社会竞争并从而形成冲突乃至战争进行详细解释,这不能不是一大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