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永州故事】如莲如北斗、饱受理学文化浸染而建的周家大院

【讲述永州故事】如莲如北斗、饱受理学文化浸染而建的周家大院

多次去零陵富家桥的周家大院,每去一次的感觉都不如第一次的欣喜。第一次,那是2012年,那时还是一条不平整的土沙路,还要经过一个正在赶集的乡镇,一路打听,左拐右拐才到达周家大院。远望着,走近着,深入着,我如同一个饥饿贪婪的小孩,快速地按下快门,每一个雕刻,每一块青石板都成了我精巧的美食,我被祖先的思想深度惊呆了,走进这里,无不受一种深厚文化所洗礼,内心里萌发出那份宁静、那种和谐,那份纯真朴实的惬意,恍如自己扑入了理学文化的海洋,感觉每一次呼吸都饱含神韵,每一次潜游都触摸到了精灵,一堵堵残存的土墙,都在叙述着古老而久远的祖宗故事,如果去触摸它,就能体会祖先那亲切的体温,院前那一片农耕的水田,一群嬉闹的水鸭,我仿佛听见那用鞭驱赶耕牛的吆喝声,听见了赶鸭归舍的呼唤声,真是一个世外桃源、和谐安宁的美好世界。后来有陪同外地朋友去过,我不再那么贪婪了,感觉我心目中的佳境在一点点的消失!原先的黄+卵石夯筑的土墙变成了仿古青砖墙,鹅卵石路变成了水泥路,越来越新颖,越来越时尚,越来越远离历史了!我迷茫了,我在想,国家都要求古迹修复,尽量少动,保存原样,实在是危墙,也要遵循“修旧如旧”的原则,是不是永州人没有理解透?我还在想,要是把韶山的土墙拆掉换成砖墙,把前坪用水泥冻着,那是什么样的感觉?长眠地下的“毛泽东”还能不能找到?

周家大院,一座载誉颇丰的明清古建筑群。始建于明代宗景泰年间(1450—1456年),建成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后裔于明中期迁移至此生息繁衍,历26代近600年,故名周家大院。子孙后代繁衍兴盛并已落成6个院落;老院子、红门楼、黑门楼、新院子、子岩府、四大家院各自独立又相互贯通,因其独特,因其神韵,吸引了全国很多考古和文人骚客流连于此,寻踪觅古,把酒临风。

有人说,周家大院如同莲花。进水北注,贤水东来,两条河在涧岩头村口相会,如两条有力的臂膀托起周家大院又往南逶迤而去。周围峰峦起伏如一把巨大的锯齿朝向苍天,如同一朵朵花瓣,阡陌纵横的良田如同花瓣上一条条色彩缤纷的纹路,“左边青石挂榜,右边丹凤朝阳,门前二龙相会,屋后锯齿朝天”。500年周家大院就如花中的花蕊。 其形似莲,其神也似莲。这一朵莲花真与道县楼田村周敦颐有关?有族谱为证。周敦颐做花中莲花,人中君子的价值观也在周家大院处处彰显着。

走进子岩府,门楼两侧就有一副十分醒目的楹联:翰林门第,濂溪家风。明白无误,这里沿袭着濂溪先生周敦颐的家风。而周敦颐最爱的莲花更是一朵朵怒放在周家大院的斗拱挑檐和柱础上。再进去,神龛两旁的对联是:一等人忠臣孝子,两件事读书耕田。

500年来,周家大院人就是以“忠孝”为精神指针,以“耕读”为行动指南来实践的。“忠”,有子岩府的主人周崇傅的故事为代表。周崇傅,字子岩,正是国家积贫积弱之时,他跟随左宗棠收复新疆,官喀什噶尔兵备道,转署理镇迪道兼按察使衔,殚精竭虑,死在任上,却没有留下任何积蓄。那么偌大一座子岩府是怎么建起来的呢?原来在其子扶灵柩返乡途中,许多人感恩周崇傅的爱国和廉洁,纷纷送上丧礼。儿孙遂把盈余建子岩府,作为父亲厚德为人的载体,代代相传。

而“孝”,六大院落老人居中,子孙相拥的建筑格局和院子里处处安坐的长寿老人就是最好的注脚。“耕”,走近周家大院,田间地头随处可见躬耕劳作的身影,他们虔诚地侍奉着土地,踏踏实实地过着日子。“读”的价值在延伸。“天地间诗书最贵,家庭间孝悌为先。”这是我们在周家大院里看到的另一副对联。翻开他们的族谱,家规里也赫然有一条:立斋塾。子孙虽贫,当习诗书。我们看得见的,在新院子里还保留有小小的私塾,四大家院里则变成了一座具有现代乡村学校意义的民办学堂,不仅有教室,有师生宿舍,还有40平方米的操坪。紧靠学堂竟然有一座绣楼,给读书的女孩子住的。而我们看不见的,记在史书上了的,有书痴周惠世,有当了博罗书院山长的周迁安,有当过州书院山长的周崇傅、有当了尚书退隐后开书铺的周希圣、有当过山东主考官的文豪周圭……他们都像周敦颐一样,渴望把儒家的理学及莲花的精神撒播四方,做一朵香远益清,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圣洁的莲花。
  还有人说,周家大院是北斗星。四大家院建于清1904年间,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为周希圣第八代玄孙周绍昌的四个孙子周正琪、周正琳、周正珪、周正瑚四兄弟合力修建,时为四大财主富甲一方;老院子建于明1550年间,建筑面积1469平方米,为迁徙始祖周佐造纸经商发家所建,土木结构、简单朴实,因是六大院落中最早建成的一个历史最老而得名;黑门楼建于明1638年间,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东距红门楼30米,为周希圣长子周自稷所建。子孙周圭人称'文豪’行事独特,为有别于祖先红漆染门特将门楼漆黑以示区别,故称'黑门楼’。因周圭中进士官居山东学使,又称'进士第’;新院子建于清1841年间,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为周崇傅族叔周绍陕经商发家所建,位于'老院子’与'红门楼’之间,相对'老院子’而言较新俗称'周府新院’,内设私塾学堂'周家书屋’崇尚教育;一字排开,略显蜿蜒的五大院落如同北斗星图案的手柄,子岩府建于清1894-1902年间,建筑面积11000平方米,为周崇傅子侄七人合力用周崇傅死后各地送葬银两所建,因周崇傅号'子岩’而得名,又称'翰林府’,建筑豪华气派是典型的古时中庸、现代和谐的四合院结构。子岩府正如北斗星图案的“勺子”。

六大院虽然先后建成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但都在一定的轴线上按相同的座向排列分布,从而整体形成建筑数量之多,质量之精,规模雄居湘南民居榜首而为世人惊叹的古民居建筑群。由于它们出自家道殷实的名门望族之手,因此,在家居使用功能上几乎达到了尽善尽美的程序。如正、横屋的三级马头封火山墙平面呈直角相交,翼角高翘,直指蓝天,将每栋房屋间隔起来;大小天井的设计,通风采光十分科学,使每一栋院落都显得宽敞明亮;各座院落依水而建,北高南低,加以各类明、暗水沟纵横交错,其排水功能极为周全。

古建筑群的选址,追求“天人合一”那种理想的人与自然的和谐,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整体布局体现了“中和”象征。建筑策划者在建筑布局上除了采取中国传统的一条纵向对称中轴线外,还推陈出新布置了若干条与之垂直的横向附属轴线,构成“丰”字形平面布局,这种结构与封建血缘关系融为一体。纵中轴线上的建筑为一组正屋,为长辈所使用,东西两侧横屋由分支的各房晚辈使用。这种纵为辈、横为支的划分,体现了宗族辈分与子孙分支的严格性。把传统人伦“中和”意识溶于建筑中,是周家大院在建筑群体上继承传统而又高于传统的地方,充分显示了它在建筑布局上匠心独运的个性特色。

莫不是哪个设计师预先规划过?这个从明世宗嘉靖年间始建,到清光绪三十年,历时400年,20多代人才完工的大院,诗意地排列成天上的北斗形状,和谐地伸展着,庇护的是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的后裔,这不得不算作是家族人对“建筑理念”传承的执着坚守,始终如一。

精美的建筑艺术装饰都会让所有走进它的人为之凝神注目。它的雕绘技艺之精湛,历史文化含量之丰富,民族气息之强烈,内容题材之广泛,表现手法之高超,无不让人瞠目叫绝,叹为观止。看!那翘檐翼角上泥塑彩绘的龙凤图饰,虽已没了往昔的艳丽色泽,却依旧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观!那挑檐、横坊、驼峰、雀替的龙头麒麟羊猴造型,虽经人间烟火薰燎和岁月风雨侵蚀,仍然神形逼真,摄人心魄;触!抚摸着各类造型各异、丰富多彩的屏门花格木雕,将让你穿越时空,融进历史!赏!浅浮雕、镂空雕、圆雕之能事而又尽然将动物、植物和人物组合雕饰,个个神形兼备,动感、质感跃然而出,姿态万千,凸显出“天人合一”、“物我为一”人文品位的精妙。精雕细琢的石刻艺术群,门墩、门坎、门当,尤其是造型殊异各领千秋的上百种数千个石柱础,汇集可组成一部洋洋洒洒石刻艺术的大书。概而言之,这些建筑装饰艺术作品,涵盖了中国古建筑所有的装饰手法,无论是精美绝伦的石雕,还是精致婉约的木刻,抑或是风姿绰约的泥塑彩绘,无一不是别出心裁、精心创作、极具艺术感染力的上乘之作。它们既像一幅幅民族风情画,又有一缕缕丝竹韵律美,把周家大院装点得风声水起,分外妖娆。

走出古村,重新打量周家大院,它不像湘北的张谷英村,屋挨屋连成一片;它不是山西的乔家大院,高墙深锁豪门霸气;它不同于安徽的西递宏村的奢华厚重、精打细算的商人气息;周家大院如同一个出生山村的农家女子,清纯朴实,无暇安静的敞开怀抱,平易温和地对每一个人微笑。每家每户梁栋上的燕子窝,大门敞对水田,天井连着天空,走廊、券门、巷道、窗户四通八达,这完全是一个燕子来去自由、无需戒备的开放世界。

走出古村,我心里在纠结着。目前国家拨出专款在对古村进行修缮,岌岌可危的墙体不维修就会很快倒塌,维修就成了必然,可维修后的感觉总找不到久远的影子,甚至在拍照时总想有意回避维修后的痕迹。我在深思着,古文化的保护该从什么角度去做?是不是推到老的重建?是不是在古村东补一块、西建一物就成了古文化的保护呢?建成了新的仿古建筑的价值在哪?是从实体的翻新还是对深层次内涵文化的发掘,寻找那些足以支撑的精神内涵呢?弘扬古文化的目的不是对旧有的东西的留恋,而因该是寻找那些宝贵的价值观来引导和培养当代人的精神追求。

一种价值观能长久的保存,无论对错,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就是我们要去发掘和探索的,为什么周家大院几百年的价值观能如此长盛不衰?为什么我们目前的价值观显得如此脆弱和不堪一击呢?是他们的家规家训束缚人的灵魂吗?应该不是,而是那影响深远的内在的、自觉自愿的精神内核,我想这就是周家大院的古文化和精髓。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