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加大木香的用量,让胆囊息肉患者避免了手...
我加大木香的用量,让胆囊息肉患者避免了手术,“攘外必先安内”之法,不仅适用于治病,还适用于中医的发展。
胆囊息肉,能不能用中药消掉?40年的临床经验告诉我,可以。但为什么现在的中医院医生也会如同西医一样,二话不说,就建议患者做息肉切除手术呢?
一是因为现在的中医院医生,都是在西医的框架体系之下教育培养出来的,对中医的精髓部分理解的少之又少,对中医自身的认同感比较低。
二是因为现今的医院,主要以营利为主,为患者考虑得越来越少。
我们这代所剩无几的老中医,最担忧的就是中医以后的发展,但我们也明白,攘外必先安内,要想让中医有一个更好的发展,中医首先就要得到中医医生自身的认可,只有内里稳固,中医才有望走向一个更高的台阶。
谋求中医的发展不仅需要“攘外必先安内”,治病其实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想彻底解决外在的标,最重要的还是要夯实内在的本,只有内在之本得到稳固,才能标本兼治以绝后患。
之前有位胆囊息肉患者来找我,他之前找不少西医和中医院的医生看过,大多数医生建议手术切除息肉。
他之所以不想再做手术,是因为之前已经做过一次了,这是第二次长出来的息肉。他意识到手术只是治标的手段,所以一直辗转求医,寻求治本之策,经打听,寻到我这。
询问中我发现,他的息肉大小为0.9cm×0.7cm,之前帮他调理过的中医,一直将眼光放在疏肝、健脾身上。患者脉弦,腹胀,便溏,舌红苔腻,这确实是肝郁脾虚之象。
所以单看他们治病的着眼点是看不出来问题的。但是仔细看过他们的开的方子后,我发现,他们太过注重疏肝健脾,从而忽略了行气的重要性。
之后我给了患者一方:柴胡、木香、陈皮、白术、丹参、浙贝母、白僵蚕、乌梅、甘草。
用了六剂药,患者右上腹的胀痛以及腹胀、便溏之象,就出现了减缓。此后,我在原方之上,随证加减调整了四次药方,前后又让患者用了四十多天的药,他的息肉就消下去了。
为什么行气在治疗患者的胆囊息肉时,扮演着重要作用呢?
息肉是一个由淤血、痰湿凝成的小结。患者的脾虚,主要是由肝郁克伤的,脾虚,水湿运化失常,蕴结在内就会成痰湿。
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肝郁,气机失常,而肝胆又是互为表里的,故胆中之气也会出现气机转运失常,气行不畅,就容易出现淤血。
脾虚,脾的升清降浊也会出现异常,想让脾机正常运转,就得健脾。但如果只一味的健脾,就容易出现瘀滞的现象,为了让其补而不滞,我们必须还得用一味药来行气。
不管是肝气、胆气,还是脾气,我们不能光疏光补,还得让气机运转起来才行。所以方中我加大木香的用量来行气,让气机正常运转起来。
方中柴胡、木香能疏肝;白术、陈皮能健脾、燥湿、化痰;丹参能活血化瘀;
乌梅是治疗息肉的专用药,不仅能蚀腐肉,其酸性还能收敛息肉。之后我再用浙贝母、白僵蚕来散结。
甘草不仅能健脾和中,还能调和药性,除此它的清热之效,能清除肝郁、痰湿淤血郁久产生的热。
而方中我们重用的木香这味药,除了能行气疏肝之外,它还能和胃健脾。
攘外必先安内,相信中医的人越来越少了,但我们不能完全将责任推脱到外在的一些因素上,而是应该先反省自身,只有自身强大了,内里稳固了,中医的发展才能更上一层楼。
年过七旬,身边的老友隔三差五劝我退休,我拒绝了,因为比我年纪大的前辈,为了中医的发展以及病人的疾患,依旧坚持在杏坛耕耘,我的师父98岁高龄,也依然坚持出诊,直到最后倒在出诊的路上,而与他们想比,我还年轻,还可以多帮助一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