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情课丨一市场监管所查处无证却被问责
这几日,温州一市场监管所查处餐饮店“无证经营”被通报批评问责一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讨论。持续跟踪舆情反映发现,大多数网民对市场监管部门正常查处“无证经营”却遭问责普遍持“不理解”“不认同”等负面意见观点,尤其是在广大市场监管基层一线群体中,反感抵触倾向性极为明显,不同程度出现“心冷”“心灰”等不良情绪,事件网上反响较为负面。
分析后认为,造成该事件持续引发负面争议,社会负面效果不断显现,可能存在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是正常执法却被“无情”问责,易触发公众“不公平”等抵触心理。从事餐饮服务行为,应预先取得营业执照、餐饮服务许可证等前置性合法资质许可,这是社会基本共识。温州龙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在未取得合法资质情况下,配备“茗尚”餐饮店擅自从事餐饮服务,法律事实清楚,已构成“无证经营”违法要件,市场监管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对其进行立案处理,并无任何过错。然而,这样的正常执法却被当地以“不作为”“乱作为”等理由进行严肃问责,势必会触发舆论抵触、反感等负面心理,形成了针对该通报的对立对峙态势。
二是通报中“温商回归”“撤销处罚”“办理证件”等情节细节,易造成舆论对当地为招商引资而枉顾法律的针对性联想。首先,公开通报开头即提到,涉事公司温州龙昇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为温商回归项目,容易诱使公众产生刻意强调被执法主体需“重点扶持”“特殊照顾”等影射性联想;其次,通报称已撤销对该公司“茗尚”餐饮店无证经营的行政处罚,却没有提及是否履行过相应法律程序;另外,加上“为该店办理相关证照”等醒目字眼,难免令公众产生“为招商引资—法律让步—委屈基层”的情感性逻辑联想,导致舆论后续不断产生对立情绪。
三是公开通报将对涉事公司无证经营行为的正常处罚与职能涉企部门后续可能存在“懒政”“不作为”“乱作为”的行为进行结合性描述,造成了公众对两起孤立事件的误解误区判断。从当地通报来看,问责当地干部很可能是针对一些涉企部门在后续企业服务中存在“脸难看”“门难进”等服务意识问题,也很可能因此造成了涉事企业在办理证件过程中“一事多跑”“一事反复跑”等现象。这其实是两个独立事件,既不能因为后续服务不到位就去否定无证经营处罚的合法性,也不能因为处罚了无证经营而避谈涉企服务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两者不能互为因果。
从此次公开舆论对事件反馈情况看,当地对此事的线下处置及公开通报可能存在一些不足,产生社会负面倾向性也较为明显,尤其是广大市场监管基层一线群体,滋生了许多“逃离”“意冷”等畏难情绪,研判应与职业认同、工作压力等群体性特点有关,亟待重新鼓励树立。
问责确实是约束体制形成正面导向的重要手段。那么,面对当前基层执法群体因问责压力陡增而产生负面懈怠情绪的现实现状,该如何解决,考验着各级部门的治理智慧。
一般情况下讲,我认为任何引发网上广泛争议的事件,都源于事件在舆论传播讨论同时,所产生的社会效果、舆论效果、法律效果、政治效果出现了“时度效”的不和谐、不统一,这些都需要后期不断纠偏纠正,否则则易产生反向效果。
一杯咖啡,一堂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