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八年级)语文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一、文言文阅读(26分)

(一)默写(8分)

1.僵卧孤村不自哀,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                      ,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                     ,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

4.虽无刎颈交,却有忘机友,                     。(《沉醉东风·渔父》)

(二)阅读下文,完成6-7题(4分)

天净沙·秋  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5. 两首元曲表现了不同的心境,《天净沙·秋》是 热爱  ,《天净沙·秋思》则是  悲凉 。(2分)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两首小令是同一曲牌,所以韵脚相同。

B.两首元曲都着力描绘秋天黄昏时的景象。

C.“飞鸿”与“西风”都增添了明丽与动感。

D.都不着一个“秋”字,却都写尽了秋意。

(三)阅读下文,完成7-9题(6分)

巢谷传(节选)

闻西边多骁勇,骑射击刺,为四方冠,去游秦凤、泾原间。所至友.其秀杰,有韩存宝者,尤与之善。谷教之兵书,二人相与为金石交。熙宁中,存宝为河州将,有功,号“熙河名将”,朝廷稍奇之。会泸州蛮乞弟扰边,诸郡不能制,乃命存宝出兵讨之。存宝不习蛮事,邀谷至军中问焉。及存宝得罪,将就逮,自料必死,谓谷曰:“我泾原武夫,死非所惜,顾妻子不免寒饿。橐中有银数百两,非君莫使遗之者。”谷许诺,即变姓名,怀银步行,往授其子,人无知者。存宝死,谷逃避江淮间,会赦乃出。

予以乡闾故,幼而识之,知其志节,缓急可托者也。予之在朝,谷浮沉里中,未尝一见。

7.本文的作者是  北宋 (朝代)的  苏辙 (人名)。(2分)

8.用现代汉语解释划线的句子。(3分)

二人相与为金石交。

9.选文详细记叙了                      的事例,生动表现了巢谷“ 重诺,言出必行 ”的义士之风(2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10-13题(8分)

刘基论相

初,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太祖曰:“向其数欲害君,君却为之善耶!吾欲以君为相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以杨宪为相。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宪则不然。”

10.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4分)

(1)善长罢   ( 等到 )    (2)宪素基  (友好,亲善 )

11.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是 ( B )(2分)

A.凡是换柱子,等到有大木头才行

B.  这就好比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

C.凡是换柱子必须用大木头才行

D.这就好比换柱子,等到有大木头才行

12.刘基认为宰相应该有“_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__ ”的度量(用文中的语句)(2分)

13.本文表现了刘基 _为人公正、不询私情、唯才是举__的优秀品质(2分)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13分)

①当今世界,书多如山,且一座连着一座,一座又比一座高。那该如何学习?窃以为:          。

②学不厌精,即学习不仅不讨厌那些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辟之论,而且喜欢它、拥抱它,与之终生为伴。精深之理、精粹之作、精辟之论犹如书山中的宝玉。石可以铺路建楼,玉却更高一筹,能养人润人。故而,学不厌精,多多益善。

③学不厌精,要在精选,乐在精嚼,至在精思。

④要在精选。学如吃饭,饭有优劣。健康食品得健康,有“病”食品生疾瘤。正因如此,孔子提出“食不厌精”的命题,并一口气说出了七种“不食”之物,这不可食之物,也正似精神生活中不必学之书。【甲】书不仅有精粗之分,而且有优劣之别,绝不可盛进碗里都当饭,拿起筷子尽去吃。不识货,就会错用功夫;读错书,就会玩物丧志。

⑤乐在精嚼。精嚼者,细嚼也。再好的饭菜,不精嚼,难知其味;再好的书,不精学,难有收获。相反,从容咀嚼,其味就长;反复研学,其见必出。【乙】这也就进一步启迪我们:学习,倘若只眼中了了,心中匆匆,难免如捕风捉影,白忙活一场;反之,穷于一物,反复咀嚼,就会识见胜出,学一得十。

⑥至在精思。实践证明:精思,才能从无疑处有疑,从有疑处无疑,不为异端惑,不为文采眩;精思,才会使人之良言如出我口,人之精理如出我心,既得从容之乐,又获精约之功;精思,才可辩大义而修体,察微言而提神,从而做事知要事功倍,做人知足人常乐。有言道: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始有神。可以说,没有精思,要“翻成悟”,不可能;缺乏深思,要“始有神”,难持久。人在世间行,不仅要读“有字书”,更要识“没字理”。“没字理”,要靠读“有字书”时的精思才有可能获得。【丙】实践证明:人学不难,难在精思。惟有精思,方知是非。

⑦有诗言:文须字字作,亦须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学不厌精,即是也。可以肯定,只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善精选,乐精嚼,会精思,就能卓然可观。不仅眼能察天衢,而且耳能闻雷霆,从而思接千载有底气,视通万里有方向,做事识大体,做人见大义。

14.第⑥段画线句中的一个错别字是  辩 ,正确的写法是  辨 。(2分)

15.第⑤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对比论证 ,其作用是            (3分)

16.根据文意,在第一段横线处填写一个最适合表明文章论点的句子是  D  (2分)

A.要在精选   B.至在精思  C.善精选,乐精嚼,会精思  D.学不厌精也。

17.分析文章④⑤⑥段不能调换顺序的理由。(3分)

①首先④⑤⑥段分别阐述了学习过程中能做到“学不厌精”三个具体阶段,②内容上呈现递进关系,③与第③段在内容上形成照应关系。

18.下面材料适合放在文中【甲】【乙】【丙】哪处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3分)

如当年孔子向鲁国乐官师襄学琴时,一连十几天,只学同一首曲子。师襄说:“这个曲子你已经学会,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曲调是学过了,演奏的技巧还没有学好。”过了几天,师襄又说:“技巧学好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这首曲子的意境神韵。”又过了几天,师襄说:“已经领会意境神韵了,可以学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会到这首曲子的作者是谁,其为人如何,风貌怎样。”直到最后,孔子仰望蓝天,若有所悟地说:“我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和风貌了。这首曲子,除了周文王,还有谁能作出来呢?”师襄闻言,大感惊异,连连拱手致敬说:“是的。老师告诉我这首曲子的名称就叫《文王操》。”不急不躁不怕慢,不急求功不厌烦,使孔子对音乐的奥妙深得其味,以至于当他在齐国听奏《韶乐》时,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

答:放在  乙  处。(1分)理由:孔子向师襄学琴 从“学会曲调”到“学好技巧 ”,又从“领会意境”到“体察到作者的为人和风貌”, 孔子对曲子反复咀嚼深得其味,(1分)从而证明“学不厌精,乐在精嚼”的观点。(1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9-23题(15分)

窗前的母亲

①在家里,母亲最爱呆的地方就是窗前。

②自从搬进楼房,母亲就很少下楼,我们都嘱咐她,她自己也格外注意:楼层高、楼梯陡,自己老了,如果磕着碰着就会给孩子添麻烦。每天我们在家的时候,她和我们一起忙家务,手脚不拾闲儿;我们一上班,孩子一上学,家里只剩下她一个人时,大部分时间,她就呆在窗前。

③那时,母亲的房间,一张床紧靠着窗子,那扇朝南的窗子很大,几乎占了一面墙,母亲坐在床上,靠着被子,窗前的一切就一览无余。阳光总是那样灿烂,透过窗子照得母亲全身暖洋洋的,母亲就像向日葵似的特别爱追着太阳烤,让身子有暖烘烘的感觉。有时候,不知不觉她就依着被子上睡着了。一个盹打过来,睁开眼睛,她会接着望窗外。

④窗外有一条还没有完全修好的马路,马路对面是一片工地,恐龙似的脚手架簇拥着正在盖起的楼房,切割着那片湛蓝湛蓝的天空,遮挡了远处的视线。由于马路没有完全修好,来往的车辆不多,人也很少,窗前大部分时间是安静的,只有太阳在悄悄地移动,从窗子这边移到另一边,然后移到窗后面,留给母亲一片阴凉。

⑤我们回家,只要走到楼前,抬头望一下那扇窗子,就能看见母亲的身影。窗子开着的时候,母亲花白的头发会迎风摆动,窗框就像恰到好处的画框。等我们爬上楼梯,还没掏出钥匙,门已经开了,母亲站在门口。不用说,我们从楼下看见母亲时,母亲也看见了我们。那时候,我们永远不怕忘记带房门钥匙,有母亲在窗前守候着,门后面总会有一张温暖的脸庞。有时候我们晚上很晚才回家,楼下已经黑乎乎一片了,窗前的母亲也能看见我们。其实,母亲早就老眼昏花,不过是凭感觉而已,可她的感觉从来都是十拿九稳,她总是那样及时地出现在家门的后面,替我们早早地打开门。

⑥母亲最大的乐趣,是对我们讲她这一天在窗前看见的新闻。她会告诉我们,今天马路上开过来的汽车比往常多了几辆;今天对面的路边卸下好多的沙子;今天咱们这边的马路边栽了小树苗;今天她的小孙子放学和同学一前一后追赶着,像一阵风似的;今天还有几只麻雀落在咱家的窗台上……都是些      的小事,但她有枣子一棍子,没枣子一棒子地讲起来时       。

⑦母亲不爱看电视,总说她看不懂那玩意儿,但她看得懂窗前这一切,这一切都像是放电影似的,演着重复的和不重复的       的故事,沟通着她和外界的联系。有时候,望着窗前的一切,她会生出一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联想,大多是些陈年往事,不过是过去住平房时的陈芝麻烂谷子,就是沉淀在农村老家时,她年轻的回忆。听母亲讲述那些八竿子都打不到一起的事情,让我感到岁月的流逝,人生的沧桑就是这样在她的眼睛里和窗前闪现着。有时候,我偶尔会想,要是把母亲的这些都写下来,那才是真正的意识流呢。

⑧母亲在这座新楼里一共住了五年。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而每一次回家走到楼下的时候,我也总是习惯地望望楼上的那扇窗,可那空荡荡的窗像是没有画幅的镜框,像是没有了牙齿的瘪嘴。这时,我才明白那五年里窗前母亲的身影对我们是那么的珍贵而温馨,才明白窗前有母亲的回忆,也有我们的回忆。

⑨当然,更明白了:只要母亲在,家里的窗前就会有母亲的身影。那是每个家庭里无声却最动人的一幅画。

19.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合适的一项是   B   。(2分)

A. 津津有味 平淡无奇  琐琐碎碎

B.平淡无奇  津津有味  琐琐碎碎

C. 平淡无奇 琐琐碎碎  津津有味

D.津津有味   琐琐碎碎 平淡无奇

20.第④段写窗外的景象,这样写在文中的作用是 写出母亲在窗前每天看到的风景是单调、冷清的,烘托出母亲生活的寂寞、枯燥无聊,为下文母亲津津有味地给我们讲新闻作铺垫  (3分)

21.试比较下面两个句子,说说哪一个在文中的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3分)

A.母亲去世后,好长一段时间,我出门总是忘记带钥匙

B.母亲去世后,一段时间,我出门忘记带钥匙

A句好。 “好长”突出时间之久,“总是”写出我忘记带钥匙的次数之多,写出我在心理上对母亲的依恋之深,表达我对母亲的怀念。

22.第⑧段划线句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没有母亲的日子是空洞、难受的,写出我对母亲的怀念之情,突出母亲对我们的重要性。(4分)

23.对本文选择写“窗前”的母亲,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母亲很少下楼,总是站在窗前,“窗”是母亲目送我们出去,盼望我们归来的地方,是沟通母亲和我们的纽带。

B.“窗”是沟通母亲和外界的纽带,母亲对外界的感知就是通过“窗”,在窗口母亲见到了她认为新鲜的事。

C.“窗”沟通着母亲的现在和过去,会使母亲联想起过去发生在窗前的往事。

D.“窗前”的母亲已经不在人世,空荡荡的窗口,勾起我们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综合运用(6分)

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请完成如下问题。

24.下列成语的谜底不正确的一项是 C (1分)

A.孔明遗计斩魏延——马到成功

B.岳飞脊背上纹身——精忠报国

C.悟空监管蟠桃园——忠心耿耿

D.钟馗挥剑斩妖魔——神出鬼没

25.下列成语中出自神话传说的成语: A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C  D (2分)

A.开天辟地    B.画蛇添足    C.卧薪尝胆

D.一鼓作气    E.黔驴技穷    F.南柯一梦

26.现实生活中经常看见“乐在骑中”“默默无蚊”“食全食美”等广告语,你如何看待这种语言现象?请作简要分析。(60字左右)(3分)

四、作文(40分)

题目:       之旅

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如寻根、音乐  2.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3.不要透露个人信息。不得抄袭。  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