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入怀】杨立华:《我们的芳华》

总第044601期】



我 们 的 芳 华


 作者:杨立华  
这些年,总会有那么一个瞬间,因为一些人或者一个场景,勾起我们对学生时代——芳华岁月的回忆。这段时间经过我们84届同学的努力,我们的《芳华相册》终于在年前发布了。看着相册中的教室、操场和校徽,看着相册中那些陪伴我们度过芳华岁月的那些熟悉的面容、熟悉的身影,那模糊的记忆逐渐清晰起来。那个年代,我和这些胸怀梦想、希望的青春少男、少女在一起度过了难忘的求知若渴的高中时代,芳华时光。那时候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虽然艰苦、物资虽然匮乏,但从来不缺少快乐,每一天过得充实、幸福、甜蜜。如果时光可以倒流,真的好想回到那个年代,好想、好想、好想和他们在一起......
想想30多年前的我们,十六、七岁的年纪,正是花儿一样的年华,是缘分让我们80多个同学从云山的四所中学相聚在一起。多少年来,我总忘不了我们第一天踏入云山一中时的新鲜和喜悦,忘不了第一次见到同学时的寒暄和问候,忘不了开学第一天班主任于振涛老师走上讲台的第一句话:“你们到这里来的目标就是考大学的,如果不想考大学,你就上职业高中去”。虽然当时对老师这些话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但对未来还是充满了的美好希望和憧憬。就这样我们在云山一中开始了我们高中的学习和生活,云山一中的教室、校园和学校后的小山都留下了我们青春的足迹,在那里我们谱写了人生华彩乐章最初的序曲,我们的一生正是因为有了那几年艰苦的学习生活而精彩。
下面这张照片是云山中学的校门,云山一中曾经是我们快乐与求知的天堂,在那里我们学会了仁爱和感恩,在那里我们学会了自立和自信,学会了坚持和坚韧。多少年来那些美好的记忆,仍旧遗留在心中,成为一道最亮丽的风景。我总是忘不了校园那红红的砖墙,忘不了校园北侧那美丽如画的林荫小路,忘不了老师们在教室里绘声绘色的把我们带入神奇的未知世界。如今学校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室早已是物是人非,但发生在校园内、教室里的那些青春往事、那些精彩故事,却是真实存在的。那些艰苦学习环境中的努力拼搏,还会让我们在多年以后的回味中仍能感受到温暖和自豪,让我们受益终生。
看这张图片,右侧这几栋平房不就是原来的教师办公室、男生寝室和厕所吗?路两旁一棵棵老树枝桠还在,竟然看不到岁月留下的丝毫痕迹。眼前的一切看起来虽然久远但特别亲切,我努力寻找着过去,感觉有一股熟悉的味道慢慢的沁入我的鼻息。哦,再往里看,那个白色的电线杆处不正是我们的食堂吗,我仿佛又看到食堂的两个打饭窗口前排着的长队。那时候的饭菜真是不敢恭维,早晚永远是完全能照出人影的面条汤(现在想想有可能是刷锅水),几根面条金鱼一样在汤里游走,极不好用勺子捞吃,总是一股脑的喝下去。中午只有一个菜,主食就是馒头。那时候我们住校生一周或者二周回家一次。每个同学返校都会从家里带些咸菜,咸菜一般都用罐头瓶装上,每家不一样,有萝卜条、蒜茄子、雪里蕻等。我最喜欢吃蒜茄子,可家里每次都给带咸鸭蛋(家里每年都会养很多鸭子),所以室友们经常换着吃,几乎寝室里每家的咸菜我们都尝过。我到现在都没把咸鸭蛋当成好东西,每年还都保持着腌蒜茄子的习惯,可能就是与那些年的生活有关,在学校的几年从没有闻过肉香。可能是因为饭菜简单、品种单一的原因,不记得窗口有蜂涌的时候,即使偶尔有几个不自觉的学生,用不了几分钟又会恢复了秩序。那个时候到了饭点真不敢耽误,否则就会饿肚子了,我记得有一天中午我想错过打饭的高峰期再去打饭,在床上躺了一会,不成想却睡着了,而且睡的很沉,连寝室里同学们吃饭和刷碗的声音都没有听见,真真地是饿了一天。
左侧的那栋女生寝室不见了,多年来每当和室友们谈起那几年的住校生活,大多数同学都认为那是我们人生中影响最大的一段时光。那个年龄没有小学时候的懵懂无知,也不像大学阶段那样安逸享乐,更不像工作后那样需要面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面孔。那时候的宿舍极简易,唯一的电器是一个不太亮的电灯泡,东西或者南北两列上下层的架子床。也住过木质的两层通铺,上层虽没有梯子,也没有护栏,但干燥且通风采光也好,下层虽然潮湿阴暗,但比较方便,我比较笨拙一直住下铺。我们一般开学就两人一组排好值日表,生活用水都是由值日生一桶一桶抬回来,再分别倒入各自的脸盆中。到了冬季就遭罪了,宿舍冷如冰窟,那时候没有温度计,不知道多少度。反正是每天早晨放在铺位下的脸盆里经常结一层冰碴儿,毛巾也冻成冰坨。我们先去水房打来热水,把毛巾化开才能洗脸,由于房间太冷整个冬天毛巾就没有干过。高中阶段,因为同一个目的,大家挤在一起,每天几乎都在做同样的事,一起计算试题,一起奔跑打饭,一起半夜起来背书。每天三点一线的重复着,教室、食堂、厕所,简单而又枯燥。就是这样大家都坚持下来了,苦中作乐,患难与共。在“患难”中建立起来的真情,也是人生其他阶段无法比拟的。此时我突然想到了孟子说过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当年,我也算品尝一二了。
记得当年高考实行预选制,预选通过的同学才能参加高考,未通过者只能毕业回家或上职业高中等待分配工作或者等待补习来年再考。算来算去从中学毕业上一中倒比上职业高中多上一年学了。就算是顺利通过预选的同学大多数也会落榜,所以补习是司空见惯的事情,那个年代大多数同学都补习过,一点也不奇怪。补习的日子更艰辛,许多人发了疯似的挑灯夜读,就不相信咧,还考不上大学了!那两年学校高考还真是年年大丰收。我还记得那一年高考之后,我们的感觉就是终于舒了一口气、终于解放了,再也不用那么压抑和苦闷,再也不用整天面对着一张张考卷、一摞摞参考书了,所有一切都见鬼去吧,我们终于能回到属于自己的世界,终于有自己的生活了......但当这些年自己真的循着步伐一步步迈进时,才发现那一段生活才是最难忘的,是啊!有梦想相伴的青春,才是最充实、最美好的——芳华。
看到操场我似乎听到了课外活动时同学们踢足球的跑步声、篮球比赛的加油声和排球场上的呐喊声,还有春季运动会上同学们的助威和欢呼声。我所在的高一(1)班和理科班可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经常是一到课间都跑出去打篮球和排球。我们打排球的机会比较多,因为不受场地的限制,有块地,围成圈即可。那时候班级能有一个排球就不错了,每次打完球大家都会自觉的把球放在讲台跟前。结果就出现了放学铃未响,后排的同学就示意前排的同学抢球,男生、女生都抢。现在想想当时男同学一定是让着我们了,否则我们不可能抢到。也有的时候大家都想玩儿,干脆就跑到排球场男女对打。我记得有几次没有排球就找了个足球打,那个上瘾劲,现在想起来都美美的。我们理科班随便叫出几个人就能组成一个球队。,一个身体素质不好,平衡感很差的人来说,原则上我是和体育无缘的,正是有了这种氛围,似乎也爱上了运动、爱上了排球。现在和同学们见面每每谈到在一起打球的日子,都是满满的开心和感动,很欣慰有一段一起打球的日子。
参加劳动好像是那个年代的必修课,我记得我们班挖过两米四深的自来水沟。不管男女都有1米长的任务,长度也许记得不对,但深度却记得很牢,因为从一开始我就担心挖完了爬不上来,现在想想这么大的劳动强度咋舍得让我们一群孩子来完成呢。我还记得一起去四连割过大豆;去科研连铲过地,还有全校学生都参加的“采种支甘”活动,据说那种草的种子能在沙漠里生长,那种草的名字叫黑XX,想不起来了。但最后全校学生可是敲锣打鼓的把采到的种子送到农场机关了,也不知道这种草在沙漠中扎根没有。还有每年的冬天全班都要上山砍柴禾,班级一冬天点火引炉子全靠它了,那时候烧炉子都是大家轮流的,每座一天。我记得每次去添煤时前排的同学都会告诉我要从下面先透灰,那时候的我有着那个时代特有的天真、娇嗔和羞涩,只能似懂非懂的照着做,就盼着值日一天早点过去。不过成家以后这些活儿都会做了,不需要柴禾,一把豆秸就能把炉子生的很旺。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84年元旦的联欢会,两个班一起开的,大约有80来人。那天许多同学表演了拿手节目,我记得联欢由吴运玲和张晋桦主持。节目有楚卫军的笛子独奏《送公粮》;姚燕演奏的《洪湖水浪打浪》;盛俊艺的武术表演;还有尤真和胡贵清的独唱,歌名我忘记了,应该有个日本歌曲,两个人的歌声优美动听令大家掌声不断,在同学们的盛情下每人都唱了两首;特别是刘祥明、麻建、陈大力、另一个好像是王祥表演的哑剧《钉子》,不用台词而凭借着形体动作和面部表情把剧情表述得惟妙惟肖,逗的大家哈哈大笑;还有一个是文科班的董照刚和谢涛表演的双簧,两个人前后一搭,配合默契,其表演即新颖又逼真。我记得当天晚上有一个谜语,竟没有一个人猜中,最后王思荣老师不得不公布答案,现在想起来真是简单,谜语是刀口——打一字,我想可能是同学们天天攻克难题把问题都想复杂的原因吧。
最初离开云山的日子,似乎并没有过多的留恋,有时候甚至庆幸自己终于走出了那个虽然山美水美却交通闭塞;虽然空气清新却有些保守落后的地方。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漂泊的日子久了,我懂得了乡愁的含义。今天是腊月二十九,明天就是年三十了,每年身处异乡的我,都会因为年的到来,那根亲情的丝线和故乡云山、同学、亲人紧密的连接在一起。这种情不在生活里,却在生命里,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同学是前世的债,今世的情。
有一首叫《老同学》的歌唱的真好:
无论相隔多远,仿佛你从未走远
无论分别多少年,总好像你一直在身边
忘不了柔柔校园梦!
忘不了浓浓的同学情!
我,也忘不了我的芳华岁月......
作者简介
杨立华,网名含珠。农业科技工作者,生于黑土地,一生致力于黑土地的研究开发和保护工作。热爱户外运动,工作之余,流连于北大荒的山水之间。热爱生命,珍视自然,用心生活,做最率真的自己。
在场文学
The presence of literature
主       编:明桦
微  信  号:zhaominghua0526
本期编辑:学英
微  信  号:shaiwangnv
来稿须知:原创,文责自负。
稿件题材:诗歌、散文、小说、杂文,书法、摄影、绘画作品。
初次投稿:附作者姓名(笔名)、个人简介(150字左右)、照片一张。
投稿信箱:438371346@qq.com   qiufengjj@163.com
(0)

相关推荐

  • 【记忆】高考往事(中)

    高考往事(中) 一趟高考,六份试卷,六场答题,满打满算也就三天时间,但是为之付出的苦辣辛酸却是十载寒窗.尤其是高三这一年,今天再来回首,都为自己能够挺过来感到庆幸. 1. 从迈进高三的第一天开始,注定 ...

  • 芳华十载留竹乡——我和家人在广德的往事(上)

    芳华十载留竹乡 广德往事 夏传寿 微信版第890期 1968年-1978年,我和家人先后在安徽省广德县南乡的县苗圃.北乡的高湖中学.东乡的独山中学和西乡的誓节中学四个地方生活.工作了整整十年.虽然时光 ...

  • 鼓励和期望更能激发人

    晚自习的最后三分钟,我悄悄地到达了教室后门.果然,这一届高一的新生还是犯了坐不住的毛病.还有三分钟,教室已经嗡嗡起来了.有扭头说话的,有收拾书包的,又拿衣服的.这是,我的心里虽然有所准备,可看了还是有 ...

  • 【往事入怀】明华:《小雨中的回忆》

    [总第0034期02] 在场文学,文学在生活的现场和心灵的现场      ------肖复兴        <小雨中的回忆>               文/明华       傍晚,雨静静 ...

  • 【往事入怀】杨立华:《唇齿留香------炸虾片的味道》

    [总第006202期] 在场文学,文学在生活的现场和心灵的现场 ------肖复兴 唇齿留香------炸虾片的味道 作者:杨立华  昨天晚上突然想吃炸虾片了,跑到超市踅摸了一圈,竟然找到了.花了2块 ...

  • 【杨立华男神】中国哲学史 (全21讲)

    【杨立华男神】中国哲学史 (全21讲)

  • 【2021讲座】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王阳明哲学解读

    【2021讲座】北京大学哲学系杨立华教授:王阳明哲学解读

  • 邓小南 杨立华 余辉 江湄:华夏文化为何造极于宋朝?

    『生活需要读书和新知』 三联·新知大会第三季 提问历史,想象未来 第三场 宋人风雅: 华夏文化为何造极于宋朝? *现场+直播,信息请详上方海报 宋,是中国历史上极具人文精神.极有教养.极富审美的朝代之 ...

  • 北京大学教授杨立华:儒家是一种刚毅到骨子里的思想

    杨立华,哲学博士,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孔子的生平众所周知:鲁国人,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末年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走进孔子的精神家园,一个比较方便的路径是认识并考 ...

  • 杨立华:价值与秩序

    一."义,人路也" 如果将思想或文化间的冲突理解为生活道路选择上的分歧,那么,儒家的生活构想意味着怎样一条道路呢?至少在中国传统思想的脉络里,儒家对人性问题的关注和讨论,是最为突显 ...

  • 杨立华:四书的历史条件及其精要 | 西东合集

    四书的出现是有历史原因的.为什么在中国汗牛充栋的典籍里会单独选中这四部文献?以及它是在什么样的思想背景和思想前提预设之下,才有这样一种思想结集的可能?如果说得更明确一点的话,也就是儒家经典从六经到四书 ...

  • 杨立华:北宋士大夫的深邃平静

    从中唐开始,面对佛道二教的强势冲击,以韩愈为首的儒者开启了以重树儒家主体地位为目标的儒学复兴运动.至北宋,儒学复兴的思想自觉,落实在为儒家生活方式奠定哲学基础这一根本的时代课题上. 基于这一思想自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