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真的需要屏下摄像头的手机吗?
这周二,也就是 8 月 10 号的时候,雷布斯趁着演讲顺带着把小米 MIX4 带了出来。
掰着手指头算算时间,好家伙,距离上一代 MIX3 都过了 3 年之久,这么想想的话,MIX5 没准得等到 5 年后。
好了,玩笑归玩笑,这次 MIX4 带来了大概是真·全面屏实现前最后的那只拦路虎——屏下摄像头技术。
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
据雷总所言,MIX4 不仅重新设计了微钻排列的方式,采用 CUP 柔性全面屏,还重新搞电路,把连接像素的引线都改成波浪形,这么做可以实现保障像素和 RGB 比例不变的同时,分辨率还能达到 400PPI。
阿巴阿巴。。。太干估计大家也不看,反正隔了这几天,参数啥的大家都知道了,我就不多嘴啰嗦了。
还是说点人话,就是这次的 MIX4 带来了 100% 全像素显示的全面屏。
等雷总介绍完,我第一时间就和躺在沙发上刷抖音的媳妇分享了 MIX4 的各种创新,结果人家回我一句:
这看着不也没啥变化,你是不是又想换手机了?
一句话就把我噎死了,不好玩。
emmm,不提还好,这么一说还真有点想。
后来我反思了一下,如果抛开事前泄露爆料的「花边新闻」,再抛开围观发布会的这些个先决条件,没有剧透的情况下让我去接触 MIX4,估计我也是内心毫无波澜。
那毫无波澜是因为事先已经被剧透的原因吗?
也不是,如果新品足够炸裂,那剧透只会更加推波助澜,更加吊胃口。
所以,没有惊喜这锅,泄密事件还真背不了,说到底,还是大家对屏下摄像头的升级感知不强,兴趣不大。
隔壁中兴不早些时候不就有屏下摄像的全面屏手机推出嘛,可反响确实平平。
灵魂发问来了,屏下摄像头这技术对于我们来说,真的有必要吗?
全面屏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大屏幕」手机已经成了各家厂商的核心竞争名头之一。
俗话说的好,你屏大,你有理。
这样的说法可不是瞎说的,就连那个最早定下移动手机最终形态的乔布斯,拿着初代 iPhone 和大家炫耀的时候,也要多说一句:
你看,3.5 英寸的屏幕,真的很大吧。
紧跟着就是我们熟悉的手机变迁史,手机尺寸那是越做越大,直到——手机之大,一个裤兜装不下,瓶颈来了。
因为说到底,手机的便携和操控也是要考虑的。
既然已经摸到了天花板,那只能向下找出路了,其实「内卷」这个词放这里再合适不过了,大家都开始卷,想着在有限的屏幕上尽可能提高「屏占比」。
啥是屏占比?
直接说人话就是屏幕面积在手机上的占比,记得当时还有个公式:屏占比 = 屏幕有效显示面积 / 手机前面板面积。
要知道,手机额头、下巴和两边的框框可都不算在屏幕有效面积里,说白了,就是人家想在现有的机身尺寸下,塞一个更大的屏幕。
所以各大手机厂商只能不断的想办法给手机做「医美」,收收额头,瘦瘦下巴,不行了就追求一下窄边框的身材。
你看,妥妥的就是手机屏幕的「内卷」进化史。
可这同样有瓶颈,而这个瓶颈不过是全面屏的下限。
要知道「全面屏」这个词各大手机厂商已经说了好几年,那到底啥玩意叫全面屏?
百度来的说法是「手机业界对于超高屏占比手机设计的一个比较宽泛的定义」。
也就是说,自全面屏这个词问世,并非指的是字面意义上的 100% 屏幕,而是超高屏占比就 ok。
我找了一张爱范儿早几年的图,到了 2017 年,各大手机厂商的屏占比还在 79% 左右挣扎。
不要小看每一点屏占比的增加,想要把那些个传感器、听筒、前置摄像头塞进屏幕里,技术难度不是差了一点。
随着屏幕本身的进化也好,或者为了尽可能的追求那个「想象中」的 100% 也罢,各大手机厂商们对屏占比的追求,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有着「屏幕焦虑」的手机厂商们是怎么解决传感器、听筒、前置摄像头这些部件呢?
来,咱一起瞅瞅,首先是反人类审美的刘海屏:
美人尖一样的水滴屏:
跟强迫症过不去的挖孔屏:
复古的滑盖屏:
哦,差点忘了,还有那个可以升降摄像头的全面屏,和上面的滑盖一起,玩起了机械升降的工艺,不走寻常路地打破了常规手机屏的限制:
虽然后面俩只在各别机型上有并很快绝迹,但刘海、水滴、挖孔可是这两年的全面屏绝对主力。
好了,现在回归我们一开始的问题,为什么大家会对 MIX4 的屏下摄像全面屏感知不强?
不是因为做的不够好,而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准」全面屏的存在。似乎那个越做越小的摄像头圆孔,对我们来说也习以为常。
妥协与句号
那全面屏为什么会成为现有手机厂商的最终选择呢?
后来我想了想,大概有两个原因:
一方面是屏占比的魔咒,手机厂商为了 1% 屏占比的进步,花上了 200% 的努力,只为了在尺寸不能再大了的前提下,提供更好的视觉效果、更多的信息呈现、更统一的手机外形。
另一方面用户的审美也在不断提高,大部分科幻电影里的移动智能终端,全面屏仿佛成了标配,话说,谁不喜欢终端玻璃片呢。
其实说实话,要不是 iPhone X 开了个坏头,谁忍得了好好的屏幕开了个黑口子呢?正经人谁受得了这个?
这是用户的无奈,但说到底也是手机厂商的无奈。
就好像二十多年前百花齐放的功能机时代,滑盖机、翻盖机、旋盖机、直板机什么样的都有,可手机并没有一个最适用的形态。
不是厂商喜欢差异化的探索,越玩越花,而是摸着石头过河,谁也不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的。
但变化大并不意味着适用性广,直到抛弃数字按键,大屏多点触控的智能机一统江湖,才发现,哦,原来这个样子的手机代表着未来。
如果不跟进,大概也不会有这么迅猛的移动互联网发展了,更别说啥未来了。
那以此类推,在便携、效率、美观这三个手机发展的源动力下,全面屏不就是意味着现阶段时代的选择嘛。
要不然也不能够在 2013 年就有果粉猜测未来的 iPhone 会是环绕屏了。
你看,就上面这张「我只管想,你能做出来算我输」的概念图,也没敢设想出全面屏幕的设计,这才过去几年,这张概念图的设计如今也被量产了。
而且话说回来,手机厂商不可能因为技术不成熟就不发每年的新机,市场可不会等你憋大招,面对技术的围栏 ,只能找解决方案来暂时妥协。
其中牺牲的,大概就是我们对刘海、水滴、挖孔的怨念了,妥协的厂商,无奈的是用户。
现在再来看,之所以我们对于新技术的感知不强,是因为屏下摄像头的问世,给我们带来的实际使用体验,可能只是提升了屏占比的一两个百分点,这点提升当然并不明显。
但这一两个百分点的提升,却是填上了「真全面屏」的最后一个黑洞,它不是 60 分和 62 分的却别,而是 98 分和 100 分的区别,这是定性上的不同。
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屏下摄像头的实际使用体验提升不大,但带来的象征意义是远大于实际意义的,这就是仪式感的魅力。
大概从这一刻起,才有了名副其实的全面屏,而这也是厂商愿意下血本研发的原因——可以名正言顺地宣发「真全面屏」。
可想而知,接下来会有一大波厂商跟进,全面屏军备竞赛已经临近尾声了。
但我相信 100% 全面屏,不会是手机便携和效率的终点,或许未来,连屏幕也是多余的,只是现在,技术达不到罢了。
下一代,已经在路上了。
结语
有这么一句话,叫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关于这句话的解读有很多,但反过来就科技进步而言,以咱们个人的时间感受,用现在的眼光去看当下的产品,可能很难感知到其中的变化。
可别忘了,就在几年前,那个惊为天人的 iPhone 概念机,也从渲染图变成了量产机。你从挖孔屏到全面屏,自然不会吓掉下巴,可 iPhone 自己都没下巴了。
所以感知不强这件事,没有对错,包括我自己也毫无波澜。
但仔细一琢磨,咱不能拿这个理由无视甚至低估技术的进步,这未免有失公允,永远要记得对新技术抱有应有的尊重和敬畏。
技术向来是需要迭代的过程,从来不会一蹴而就。
哪有什么一步到位的完美产品,有的只是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愿将来回过神,兜里能装个无所不能的玻璃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