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伤寒论》第三十七条解密
《伤寒论》第三十七条原文: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
文意:太阳病:太阳经层面的外感病。
十日已去:十天已经过去;此处为什么要强调时间呢?因为天人相应,自然界大气在一天内气能运行一周,即阴阳相会周流一周,那么在人体内,阴阳之气也在体内运行一经,人身分手足十二经脉,因此,阴阳二气在体内约需十二天可运行一周;按时间推算,外感病十天已经过去,外邪随经气运行,应该已进入少阴经,至少已不在太阳经。这是中医采用运气理论,把时空观念引入辩证体系的一个明显优势,是西医所不能代替的。
脉浮细而嗜卧者:脉浮细,脉象为浮细,此脉和浮紧(伤寒)、浮数(伤热,或风温)、浮涩(伤湿)等太阳经外感病脉象相比对,脉象虽然正气虚弱,但已经没有外邪;嗜卧者,喜欢躺下休息,这是人体在无病时进行自我恢复调节本能表现;外邪已解,正气虚弱,自然要躺下休息以求恢复。
外已解也:外邪已经解除。
设胸满胁痛者:假设病家出现胸部涨满、两胁疼痛症状的;胸部和两胁都是少阳经循行路线,此处胀满疼痛,反应少阳经郁热不通。更说明原病应是少阳胆腑气阴两虚,外感风热之邪;太阳证只是少阳病的一阶段,随后风热之邪乘虚进入少阳,导致少阳郁滞不通。
与小柴胡汤:给服小柴胡汤方剂;小柴胡汤是少阳经郁热的专用方剂。
脉但浮者:假设脉象只是浮,而没有嗜卧表现的;此句又是一个假设推理,里面有两个隐藏的演绎推理,一个是“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一个是“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既然两个隐藏的推理都不存在,那么,依据脉证只能是太阳表证还在。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表证存在,就一定是麻黄汤证呢?会不会是桂枝汤,或者是银翘汤等证呢?这里又有一个一般的判断规律。根据《伤寒论》辩证原理,麻黄汤是阳气不足导致的,太阳经阳气不足,一般也反应了阳明经、少阳经阳气也不足,这就导致了当太阳经麻黄汤证救治不效,很有可能向后边两阳经发展,形成阳明证或少阳证;若是桂枝汤证,是由气虚伤风导致的,气虚之人,多与脾虚有关,脾虚多与心阳不振有关,因此,若桂枝汤证救治不效,可能向心经或脾经发展,形成炙甘草汤证或大小建中汤证;若是银翘汤证,是由阴虚伤温引起的,阴虚之人,多为脏虚,若救治不效,可能向三阴经发展,形成热盛伤阴症状,如黄连阿胶汤证、生地黄汤证等。总之,一般不会出现少阳证、阳明证症状。
诊断意:本案是仲景假设推理条。本条旨在阐明《伤寒论》的辩证原理和发展规律。内伤决定着外感病种类,也决定着外感病的发展方向。内伤和外感是两个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他们都反映在脉证上,都可以通过脉证的辨析明晰的掌握和运用。临证时,医家有三个定向思维不可缺少:其一,观证必析内伤;其二,诊脉必明内伤;其三,明脉证必知预后转归。有此三个定向思维,才能做到治已然之病,防未然之病;才能做到遇病不乱,临证不惑。
元阳道人(张敏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