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血疗法很好、但是有很多的注意事项你知道多少?
刺血疗法运用的是越来越多,但是刺血疗法一定要谨慎,下面我们就说一下刺血疗法的操作规程及注意事项。
1、操作规程
操作方法是决定治疗效果的关键,也是刺血疗法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非常重要。因此,在操作中一定要掌握好以下几个步骤和要求。
(一)针刺前的准备
1)消毒方法
针具使用前,可放入75%的乙醇中浸泡30分钟左右,也可高压消毒。施术部位和操作者的手指应先用2%碘酒棉球消毒,再用75%乙醇棉球脱碘。
2)体位选择
治疗体位选择以施术者能够正确取穴、操作方便、病人舒适为原则。常用体位有3种,即卧位、坐位和立位。
卧位可分为仰卧位、侧卧位、俯卧位坐位又可以分为仰靠坐位、侧伏坐位、俯伏坐位等。其适宜操作部位如下。
(1)仰卧位
适用于头、面、颈、胸、腹部和部分四肢的穴位。
(2)侧卧位
适用于侧头、侧胸、侧腹、臂和下肢外侧等部位的穴位。
(3)府卧位
适用于头、项、肩、背、腰、骶和下肢后面、外侧等部位的穴位。
(4)仰靠坐位
适用于前头、面、颈、胸上部和上肢的部分穴位。
(5)侧伏坐位
适用于侧头、侧颈部的穴位。
(6)俯伏坐位
适用于头顶、后头、项、肩、背部的穴位。
(7)立位
适用于委中等特殊部位的放血,但站立时应双手扶住墙壁,以有所依托。
3)穴位选择
取穴部位有3种:
其一,循经取穴放血。病在何经,就取何经穴位放血。
其二,表里经取穴放血。某经有病,取与该经相表里的经脉穴位放 血。
其三,局部取穴放血,病在何处就在何处放血。
(二)进针
进针是刺血操作的重要步骤,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进针包括针刺 手法、出血量、治疗频率等几方面内容。
1)针刺手法
本疗法应根据不同的应刺部位(穴位或部位)和病情而选择合理的针法进行(具体针法如前述)。
2)出血量
本疗法通过放血治病,但出血量的多少要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情轻重和应刺部位不同适度掌握。针刺出血量的多少在古书记载不尽相同,或“出血如大豆”,或“微出血”,或“出血盈斗”。
(1)确定出血量的原则
根据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同情况而定。
①体质:一般年轻力壮,气血旺盛者出血量可稍多;年老体弱,小儿、 妇女则出血量应较少。
②部位头面、四肢指(趾)部出血量宜少,四肢部出血量可略多。
③病情:阳证、实证、热证、新病刺血量宜偏多;阴证、虚证、久病则出血量宜少。
临床刺血治病的出血量,也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一般而言 新病、实证、热证、体质较强的病人,出血量较大,10 ~50毫升;反之则较少,1~5毫升。
(2)确定出血量的大小
在具体操作时,对刺络出血量一般分为4 种不同类型。
①微量:
出血量在1滴左右,包括局部充血、渗血以及《内经》中所载“出血如大豆”、“见血而止”及“微出血”等情况。微量放血主要用于较大面积的浅表疾患如神经性皮炎、下肢慢性渍疡、银屑病、白癜风、末梢神经炎、顽癣以及慢性软组织劳损、头痛、不寐等。
②少量:
出血量一般在10滴左右(大约半毫升),少量放血主要用于头面以及四肢指(趾)部穴位的一些急性、热性病,如感冒、急性结膜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疟疾等。
③中等量:
中等量出血是指放血量在10毫升左右。主要用于一些外科感染性疾病以及部分急症,如疔、疖、痈疽、乳腺炎、急性软组织扭伤、中暑、各种痛证等,常在四肢部用三棱针点刺放血。
④大量:
出血量超过15毫升达几十或者上百毫升,甚至更多的大量出血。这种方法多用于一些慢性全身性疾患和部分急证实证,如中风后遗症、脑震荡后遗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癫狂等。放血时可以用三棱针缓刺加拔罐或注射器抽吸。
(3)治疗频率
刺血疗法的治疗时间,应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病情轻重而定。对慢性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腰腿痛、癫痫、脑血管意外后遗症等,可间隔1~2周刺血治疗1次。若效果不明显,可根据病人的情况适当增加。急性病如神志昏迷、精神分裂症躁狂不宁、急性腹痛等,可连续刺血治疗1~2次,待病情好转后,适当延长治疗间隔时间。
多数患者经针刺放血治疗1~3次就有明显效果,但也有的病例需刺络多次后才开始见效。临床上治疗次数多者达十多次,许多疾病只要能够坚持治疗一般都能够见效或痊愈。
(三)出针
出针,又称起针、退针。这是刺血操作过程中的又一重要步骤。出针方法可以分为两种,即快速出针和缓慢出针。出针要求,一般根据针法不同而有所不同。
出针后出血,一般任其自然停止即可。若出血量过多,当达到出血量要求后要立即止血,可用碘酊棉球或乙醇棉球按压针孔5 ~ 10分钟,其血自止;若出血量不足,则在出针后挤压针孔,使之出血或按摩上端血络,以加速出血或加拔火罐吸拔血液和脓血、黏液。
2、注意事项
应用刺血疗法应充分考虑患者体质的强弱、气血的盛衰以及疾病的 虚实属性、轻重缓急等情况。应注意以下几种情况。
·治疗时,应对针刺工具、皮肤进行严格消毒,以防感染。如有条件, 尽可能使用一次性针具。
·点刺、散刺时手法宜轻宜快,出血不宜过多,以数滴为宜。注意勿 刺伤深部动脉。重要器官及部位不可深刺,以免发生意外。
·操作时应避开动脉血管和高度曲张的静脉以及静脉大血管,选取 边缘较小的静脉血管进针,以控制出血量。
·针刺放血后短时间内一般不要外敷草药,避免感染。急性期忌用 热水烫洗或肥皂等刺激物清洗。
·放血疗法刺激量较大,治疗时应注意保持患者的体位舒适,谨防 晕针。
·避免抓挠,如局部有感染应运用抗生素抗感染。忌食辛辣、虾蟹、 牛羊肉、浓茶、咖啡等燥热发物。
二、常见反应及处理方法
刺血疗法安全可靠,一般没有什么危险性和不良反应。但是,如果病人过分担心,或操作时疏忽大意,或针刺技术不够熟练,也往往会导致异常情况的发生。在施术过程中要严格消毒,规范操作,要熟悉人体解剖结构,注意不要刺伤深部动脉,同时要密切观察病人的反应,防止发生晕针、血肿、动脉出血和皮肤感染等意外情况。若在操作过程中不慎碰到异常反应,应沉着、冷静不要慌张及时进行处理。
1、晕针
【原因】患者精神紧张疲劳,空腹饥饿。
【现象】晕针是一种突发、短暂而完全性的意识丧失。发作时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脉细,严重者瞳孔散大、光反应迟钝、呼吸减弱、睫反射降低、大小便失禁。一般经过适当处理或不作任何处理,意识可自行恢复,多不留后遗症,但是发作时意识丧失可使患者自身受损或伤及他人。
【处理措施】针前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患者顾虑;出现晕针时应立即停针止血,让病人平卧休息适当饮温开水;严重者,可用艾条艾灸百会穴或用毫针针刺人中、合谷、足三里等穴位。
2、局部血肿
【原因】针尖弯曲带钩使皮肉受损,或刺伤血管所致;针口闭塞,血液流出不畅,部分瘀血积蓄或拔罐时间过长所致。
【现象】出针后,针刺部位肿胀疼痛,重则皮肤呈现青紫色。
【处理措施】若微量的皮下出血而见局部小块青紫时,一般不必处 理,可以自行消退。若局部肿胀疼痛较剧,青紫面积大而且影响到活动功能时可先作冷敷止血再做热敷或在局部轻轻揉按,以促使局部瘀血消散吸收。
3、动脉出血
【原因】多因技术不熟练,误刺伤动脉所致。
【现象】血射如线,流血不止。
【处理措施】不要紧张,可用消毒纱布作局部加压止血,出血即可 停止。
4、感染
【原因】多因操作时消毒不严格引起。
【现象】针刺治疗几天后,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情况。轻者一般全身症状很轻或者不出现全身症状,重者可出现发热、怕冷、头疼、疲乏等表现。
【处理措施】严禁在感染部位和该血管附近再进行刺络放血,局部可贴敷上消炎膏药严重者可口服消炎药。
在用刺血疗法的时候一定要牢记这些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