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与人之间的猜疑,我想说3点!

每天为你深度解读《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第23卷,汉纪十五

汉昭帝 元凤元年(辛丑,公元前80年)

【原文】

李德裕论曰: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汉昭帝是也。周成王有惭德矣;高祖、文、景俱不如也。成王闻管、蔡流言,遂使周公狼跋而东。汉高闻陈平去魏背楚,欲舍腹心臣。汉文帝季布使酒难近,罢归股肱郡;疑贾生擅权纷乱,复疏贤士。景帝信诛晁错兵解,遂戳三公。所谓“执狐疑之心,来馋贼之口”。使昭帝得伊、吕之佐,则成、康不足侔矣。

【译文】

李德裕论曰:君主最大的德,莫过于明察秋毫,明察可以洞悉奸诈,那么任何邪恶就都无法将其蒙蔽,汉昭帝就是这样。这一点,不仅周成王应当惭愧,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也都不如。周成王听信了管叔、蔡叔的流言,致使周公进退两难,只好东征。汉高祖听说陈平离开魏国,又背叛了西楚,便要舍弃这位心腹之臣。汉文帝误认为季布爱发酒疯,难作天子近臣,便将其放回地方作郡太守;又怀疑贾谊专擅权柄,可能造成混乱,便又疏远了这位贤士。汉景帝相信杀死晁错能结束七国之乱,便将位列三公的晁错杀死。正所谓:“先有怀疑的心思,才召来奸贼的谗言。”假使汉昭帝能得到伊尹、吕尚的辅佐,那么周成王、周康王都不足以与之相比。

【解析】

上面这段材料出现在上官桀弹劾霍光,汉昭帝明察确定霍光无罪之后。

是司马光引用唐朝宰相李德裕的一段评论。

核心点就是关于帝王的猜疑之心,得出来的结论就是:

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

要我说,猜疑之心这东西,李德裕没有说透。

所以,今天我也来说一说这个猜疑之心。

1.猜疑心的必然存在

解决问题之前,先要把问题定义清楚。

什么猜疑之心?说白了就是怀疑、不确定的一种心理状态。

皇帝不相信大臣、老婆不相信老公外面没人、买菜的大妈不相信小贩没少秤等等,都是猜疑之心,没有高下之分。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心理状态?

按李德裕的观点:人君之德,莫大于至明,明以照奸,则百邪不能蔽矣。

核心在出现了两次的“明”,看的明白、想的明白。

这下理解为什么会有猜忌之心就好办了。

其一,信息上的全知,把不确定性和未知给消除了,即所有东西我都知道。

其二,动机上的全知,把可能性与可控的把握住了,即你想干什么我都能控制的了。

再深入一点,为什么会猜忌,一方面就是不知道、另一方面就是不可控。

如果做到全知、可控,那么猜忌就不存在。

现实情况是,这个是不可能做到,尤其是两个个体之间实力越接近,全知、可控越不可能实现,猜疑就必然存在。

2.利用猜疑的必然

既然猜疑必然存在,这东西的好坏要辩证地来看。

如果别人猜忌你,自然是坏事。

但是如果你别人猜忌你的敌人,那么自然是好事。

而从斗争的角度而言,瓦解敌方首先一点就是消灭对方内部党羽以及外界支持。

利用猜忌、制造猜忌就是最好的切入点。

因为猜疑一旦生出,彼此的关系就出现裂痕,届时就能独立、割裂对方,形成对方势单力薄独木难支的局面。

比如,想对付某个人,你先要做的不是找罪证,先应该是看看对方和上级的关系、信任度,先从这个入手,一点点瓦解。

到时候甚至不需要什么过重的罪证就能够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历朝历代这一招玩都玩烂了。

当然, 再从自己的角度,如果想维护当前的利益,那么警惕别人挑拨离间制造猜忌。

3.理性与感性

既然猜忌必然存在,那么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多古人又彼此相信、甚至托付生命的例子?

这是因为第一点关于猜疑的必然是一个完全理性的思考过程。

人在思考的时候,不可能完全理性,更多时候还是感性的比较多。

而感性的思考会掺杂进很多感觉方面的东西。

比如,平常的观察、彼此的关系感情、共性等等。

这些东西很虚,没办法去具象化,尤其是同一样事情不同人的感官不一样。

最后这种感觉和理性上的思考共同汇聚起来做出了决策。

即,理性上思考,对方有可能有一些不靠谱的可能,但是感性上的感觉,彼此关系好、相处时间长,所以相信他。

所以,最后的相信,其实都有赌的成分在其中。

【启发】

其实把上面三点总结一下。

猜忌必然存在这是一种理性思考的必然,你能用,别人也能用在你身上。

想要消除或抵消这种猜忌的影响,需要从感性入手,通过加深联系、缔造关系、制造共同点来发挥作用。

这也是我在之前的文章中提到的,和领导搞好关系、多发展私交可以影响决策背后的原理之一。

最后,我想说的,人与人之间不存在100%的信任的可能。

如何消除,之前提到两个切入点,不过无论你怎么做,不可能做到真正100%的信任。

但是,如果别人信任你,请珍惜。

因为,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对方有一个选择不相信你的选项,但是因为你和他的关系,他选择了相信你。

而这个时候,对方思考的角度不是利弊,而是真的在乎你这个人。

今天的内容,感觉没把想说的表达出来,大家将就看吧。

不求打赏,只求到下面给个赞,好不好?
(0)

相关推荐

  • 感性与理性

    人活一世,感性的同时,总是少不了理性的克制.所以,不是心动,就一定要告白: 不是想念,就一定要联系:不是喜欢,就一定要相恋.生命中,有太多美好的东西, 不适合拥有,只适合藏于心间.

  • 在感性中理性思考

     在感性中理性思考一景  2021.9摄  在感性中理性思考一景  2021.9摄  在感性中理性思考一景  2021.9摄  在感性中理性思考一景  2021.9摄  在感性中理性思考一景  202 ...

  • 什么是心灵感受?为什么每个人都那么渴望内心的交流

    发布时间:2020-12-03  不知不觉已经到了深秋.相信大家都听过一首诗歌,说的是"自古逢秋悲寂寥",其实到了秋天,很多人都患上了秋天综合征,体现为多愁善感和怀疑自己的生活. ...

  • 为什么你不敢采取行动?理性和感性都很重要

    为什么你不敢采取行动?理性和感性都很重要

  • 人与人之间才是最大的禁区

    #目前地球上还有哪些恐怖的人类禁区# 关于目前地球上还有哪些恐怖的人类禁区,我认为人类的禁区是非常多的.其实并不在乎我们从视觉上发现的那些感觉到非常恐怖的事情. 比方说那些深不见底的洞穴,让人为之胆寒 ...

  • 哲思 |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认知

    人民论坛哲思,用灼热的观点启迪思想,用温暖的文字抚慰心灵. 每晚九点三十分,带你看清世界,认识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星河赴梦 Catch丶秋 - 银河赴约 认知的三个层面 决定人们行为背后的密码是认知 ...

  • 哲思|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认知

    人民论坛哲思,用灼热的观点启迪思想,用温暖的文字抚慰心灵. 每晚九点三十分,带你看清世界,认识自己,慢品人生滋味. 认知的三个层面 决定人们行为背后的密码是认知,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高度和深度,决定 ...

  • 人与人之间,最长久的关系!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 漫漫说 您好,请点击下面的"关注"二字,您就可以每天收到精彩文章,我们一起读心灵美文,悟智慧人生,做一个淡泊.宁静.善良.豁达.智慧.优雅的人.完全免费,请放 ...

  • 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不必讨好

    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关系,是谁也不必讨好谁. 如果把太多人请进生命里,而他们又走进不了我们的内心,就只会把我们的生命搅扰得拥挤不堪. 我们没必要活成所有人喜欢的样子,也永远活不成所有人喜欢的样子. 01 ...

  • 人与人之间最舒服的相处,是各自带着凉薄

     01  成年之后, 经历的事情越多, 我就越觉得: 做一个凉薄的人, 不是冷漠, 而是成熟.  02  我比较讨厌两种人. 第一种是"交浅言深"的人. 你都跟他不怎么熟, 他上来 ...

  • 层次,是人与人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深度好文)

    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品有. 点上方绿标收听主播诵读美文 <道德经>中讲:"上士闻道,劝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 真正区别一个人的,不是他的身 ...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亲近,也不能忽视这八条潜规则!#人际交往 #处世智慧 #应酬之道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再亲近,也不能忽视这八条潜规则!#人际交往 #处世智慧 #应酬之道

  •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在于认知

    认知的三个层面 决定人们行为背后的密码是认知,一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高度和深度,决定了其成长与发展的程度. 认知有三个层面:第一是态度层面,即看法. 叔本华曾经说:"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