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与心上人离别,写诗《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要她照顾好自己,最后2句"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揭示人生哲理

文/顾无

【引觞漫谈】

在这一生中,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几次“出门”的经历。

或者上大学求学,或者为了工作出差,或者生在农村想要出去打拼,每一次的出门,都意味着与某些至亲之人的一次分离。

朋友们有没有过这样的体验呢?

因为一些不得已的原因要与自己的父母或者爱人分别比较长的时间,这种感觉应该不怎么好吧?

【临其诗境】

今天想和大家讨论一下古代人与心上人离别的场景,以李商隐的两首送别诗为例。

古代文人的诗歌会给我们一种感觉,他们的身边似乎并不缺红颜知己,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古代的歌妓因为唱词和“提高自己”的需要都会有意识地去学习一些琴棋书画的风雅事,也因此会对擅长吟诗作赋的才子格外感兴趣。

而具体到李商隐更不用说,先不说他的诗歌语言有多么动人,单单是那种略带忧郁和颓废的贵公子气质就足以拥有大量狂热粉了。

而他的诗歌,更是过了一千多年依然保留着初生时那种暮落黄昏,晚霞灿烂的特殊气质,至今令人着迷。

某一年的初春,柳枝刚刚吐芽的季节,李商隐与情人携手走到城外的离亭。

初春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季节,新的一年即将开始,去年秋天回家的游子休整完毕,又要踏上新的,无休无止的征程。

李商隐也要告辞了,虽然长年在幕府之中并不得志,但也已经是好不容易才得到的机会。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做官在李商隐眼中自然是无聊的,与心上人相聚共处才是心之所愿,但毕竟生在世上,总有些自己不得不承担的责任。

于是有了眼下这一场离别,有了这两首《离亭赋得折杨柳》。

【经典原文】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

唐•李商隐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唯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含烟惹雾每依依,万绪千条拂落晖。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

【条分缕析】

虽然是在描写同一场离别,但两首诗中间有着很明确的承接关系。第一首诗的基调是悲伤,是绝望,第二首诗的基调则是美,是希望。

先来看第一首。

要走了,悲伤的情绪根本收束不住,只能靠着樽前美酒共度这离别前的最后时光。

离别的时候不要太悲伤,我走之后更要好好地照顾自己,愁眉细腰,再也禁不起相思的折磨了。

对离别,我们也应该看开一点。毕竟人生一世,一直到死之前都要面临离别,走在路上,一些人闹闹腾腾的加入,一些人默默无闻的离去,还有一些人随着时光飞逝,影子渐渐湮没在夕阳之下。

一年一度的春风也已经习惯了离别,从来不会因此怜惜被折损的柳条。第一首诗结束,到这里,两人的离别似乎已成为了死局。

第二首诗,李商隐描述的重点从离别本身转移到了柳条身上,这年年被人折来送别的柳条,它的心中在想什么呢?

远远看去,柳枝被淹没在一片雾蒙蒙中,那是新生发的毛茸茸的芽,也是尘世间的烟雾环绕。“杨柳依依”,为什么美丽的场景却是为了一场离别而铺展呢?

万般头绪,千条丝绦,一大片一大片地洒落在北方的大地上,在落晖中舞着,舞出雾蒙蒙的伤感。

随风飞舞的柳枝想要告诉人们什么?

来来往往的送别之人啊,不要把我们折尽。等到你们重逢的时刻,还需要我们来助兴呢。

“为报行人休折尽,半留相送半迎归。”这句诗李商隐特意安排在最后,一是因为情绪到了,希望又重新占领了高地,第二也是为了安慰那个送别自己的意中人。

不管怎么说,诗歌的调子活跃起来了,想起未来重逢的喜悦,也会冲淡一些当下的悲伤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