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名人堂》专访洪氏后人,谈洪式太极拳的起源与发展
洪式太极——通过力学原理阐释实战技击;通过人体经络运行感知节节贯穿;通过辩证哲学述说平衡与和谐。本微信平台愿与世人共同探索太极拳的奥秘和唯美!
《我的父亲洪均生先生》
—— 洪友义记
父讳孝堃,字钧笙,号小痴。1907年3月30日生于河南禹县,1996元月28日年故于山东济南。享年90岁。父曾言:禹县古名钧台,又曾大会诸侯于钧台,故祖父命名父字钧笙。又言:日寇侵华后为爱祖国的土,不要日寇的金,因而将金字旁的钧改为提土旁,更名为均生。还言:1928年为人作字,偶自号“小痴”。
父六岁时从祖父读书,始读孝经。七岁师从顾行笃(字厚甫)先生,读上论。八岁从一刘姓老师读书数月。九岁从袁慎斋先生(河南一老秀才)读论语、孟子、书经、诗经、礼记等书。也读了古文百余篇,唐诗三百首等。11岁,随祖父自开封到长葛,经一远亲表舅介绍从一位教学经验甚丰又懂医道的李老师(名询,字知泉)读书。13岁(1920年)随祖父到京任职,全家迁居北京,李老师随行。至15岁,已从李老师读书五年,受益匪浅。15岁以同等学历考中学,以第三名成绩录取。只学了一个学期后,遵祖父命考入北京宣武门内高等法语学校。只上了一年半,即因病辍学,时年17岁。(1920年到京至1929年,祖父在天津与他人共建同利货栈,因此在天津也有住所)18岁至22岁随祖父在济南、天津往返谋生,协助祖父打理天津货栈生意,并一度替祖父代理山东印花税处工作。1928年祖父逝后,于1929年携家正式迁入北京定居。先入住于和平门内绒线胡同中间东栓马樁,与画家周怀民同院,师从刘慕三公学拳是周公介绍。1930年至37年闲居在家,以学拳为主。无社会工作。此前家庭生活靠河南地租维持,太平洋战争始与河南断绝联系,为生计于1938年经人介绍在北京财政部印刷局做秘书工作。1939年至1943年在北京张彦卿家做私人秘书。1943年起家道中落,于1944年携全家投奔济南母亲娘家。此后经人介绍在旧政府部门一直从事文秘工作至1948年济南解放。解放后在济南救济委员会作保管会计,后因不善会计工作辞职。以后靠临时工如抄写、糊火柴盒等活维持生计。因热于社会工作,曾被选为区优抚委员,后曾任济南第七届政协委员。
先父从1929年起至1996年去世,60余年献身于太极拳的研练与推广事业。现仅就我耳闻目睹,述一些零星散事供参考。
1929年定居北京后,始住东拴马桩,后迁到玄武门外校场三条28号。在东拴马桩时,有幸经画家周怀民介绍与邻居吴氏太极拳名家刘慕三先生相识,刘公见父身体虚弱,遂动员先父学拳,以增强体质。父即跟从刘公学习吴氏太极拳。30年陈式太极拳一代宗师陈发科公已名震京师,刘公随带30余人拜于陈师名下。父师从陈公后,师徒关系情同父子。相随恩师十五年不辍,深得师教。父曾言,家道中兴时,曾接恩师在家居住,每日随师学拳,当时陈公早起后,都要在窗外喊母亲的名字,让母亲与父亲一同练拳。日寇侵华后,家道败落,生活无以为继,陈公经常接济一家老小日常生活,一直到1944年父为生计离京赴济,于恩师泪别。
1944年到济后,家无居所,先后住过破庙,旧堂,幼时,见父闲暇时总在活动,但不知是在练太极拳。解放初期先父总是早上去大明湖畔司家码头、汇泉寺等地练拳。有时随父去玩耍,见父与当时一起练拳的乔明德、王云飞等人,练起来象软绵绵的,毫不用力,但轻松自如。
在天气不允许外出时,父亲就在室内不停地练拳,此时与室外判若两人,印象特深的是练一式震脚、及退步双震脚时感觉震山响,屋顶尘灰都有下落。而且一练就是多遍。在练掩手肱捶时,出手速度极快,从鼻腔还发出哼声。看到父出拳时总是旋转而出,臂部总有一定曲度,而且架子很低。每次练完后,也不见父亲气喘吁吁。因我不懂,当然不知就理。但至今在脑海里闪过,影像仍然清晰如昨。我55年前曾随父学过陈式老架,但未能持之以恒。57年调回济南后,父亲习拳依然如故,地点也渐增多,除大明湖外,定时去黑虎泉、西门桥等地,学拳者日众。当时父亲讲,56年母亲去世后,曾赴京再拜会师祖陈公。并将自己教拳、练拳的实践和体悟融贯于套路向恩师汇报,并得到恩师首肯。师祖又将实用技法传与父亲,因而形成现今的实用拳法套路。
五十年代,父亲在大明湖有幸结识易经大师山东政协常委刘子衡先生,并结成莫逆之交。在刘公的鼓励下,父亲在陋室几易其稿完成了实用拳法等多篇著作。八十年代,搬入菜市新村后,父仍每日在大明湖东门、黑虎泉、西门桥等地教拳,从学者已发展到全国各地及国外友人。而且每周固定两次在住所为学生讲课,每每都是人满为患。如是一直坚持到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