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7陈何芳:教育学硕士生学习中的消极感受
关键词:教育学硕士生;学习感受;消极
摘 要: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习感受存在一些消极状态。首先是“趋异”,学前教育学专业和其他专业差异悬殊;其次是“递减”,入学后大部分学生出现了学习热情消退状况;再次是“不满”,学生既自责又问责教师和学校;又次是“焦虑”,既不确信未来又缺乏自信;最后是“逃避”,尤其是逃避式考研更会形成逃避惯性。
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习感受虽然具有个体差异,但也呈现出一定的学科共性。通过对A校b学院教育学硕士生的访谈,可以发现其学习感受常常处于消极状态,体现出专业趋异、热情递减、不满增加、焦虑明显、趋于逃避等态势。
一、趋异:专业差异悬殊
A校教育学硕士生在学习感受上专业差异很大,最主要的差异体现为学前教育学专业和其他专业的不同。访谈中,可以感受到每位同学的情绪变化,学前教育学专业学生的脸上展现的是自信与幸福,而其他专业同学的脸上,则时而展现出不满,时而展现出自责。从访谈结果来看,只有学前教育学专业的学生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收获很大,无论是理论课程还是课后实践,他们都觉得非常充实和有意义;定期的幼儿园见习与调查,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学习与研究平台,实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的相互促进。相比之下,其他专业的学生并没有如此充实的感受,他们或是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或是对学校和老师不满意,大部分同学都对自己的学习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望感。
二、递减:学习热情消退
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存在同一个问题——刚开始都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习热情会渐渐消退。有的受访者反映了“跨考生”的问题。这些跨学科或跨专业来读教育学的硕士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并未接触过教育学或教育学的某专业,所以在读研的过程中,他们会因为专业内容不熟悉而出现种种困难。如果他们不能及时补足短板,不能及时求教老师和同学,学习问题就会越积越多,从而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有的受访者反映了“行动力差”的问题。很多学生在刚入学的时候,自信心十足,甚至产生过继续考博深造的想法。但是,当他们真正开始教育学的学习之后,逐渐出现行动滞后、执行力变差的状况。再加上学习环境过于宽松,学习上没有强制要求,于是渐渐降低目标,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也有些受访者反映了“大环境”的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最现实的环境影响,也许是学生入学后,逐渐意识到本专业的就业问题。教育学硕士生普遍存在的就业难问题,再加上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信任,以及对自身能力的不自信,都会渐渐形成“学习无用”“学习成绩好与就业关系不大”等想法。在就业压力、社会生存压力、青年人面临的竞争和发展压力等的作用下,学生很容易产生焦虑情绪,进而不再相信“学习就是正确的出路”,学习感受越来越消极。
三、不满:自责兼及问责
A校教育学硕士生普遍存在不满情绪,体现在对自身的不满和对学校尤其是对老师的不满两个方面。受访者几乎都对自身不够满意。不可否认,硕士生的生活的确从方方面面让学生获得了成长和提升,但仅就专业学习而言,A校教育学硕士生的自我满意度普遍不高。典型的看法是,自己从内心没有对学习足够重视,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不足,再加上外在压力小,所以很容易放松对学习的要求,故而也很难获得学业的成就感。访谈中,大部分学生认为有些老师上课不够用心,所学内容与本科无异。同时,受访者中只有个别学生和导师接触较多,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和导师的交流很少,平时几乎不联系。学生们普遍认为,导师只能在学位论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访谈中也提到了课程设置过于机械、理论课缺乏针对性和趣味性等问题。有学生认为,最重要的原因是学校对学生科研方面支持力度不够、投入资源不足,导致人才培养虚浮。
四、焦虑:不确信不自信
A校教育学硕士生普遍存在焦虑情绪,而焦虑的主要来源为对未来的不确定和不自信。硕士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使他们不得不对未来进行思考与规划。如前所述,教育学专业较为黯淡的就业前景,使很多同学迷失了方向,不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不知道如何进行职业规划。同时,缺乏社会实践也使他们对就业充满不自信。调查后发现,大部分学生学习主要是为了应付课程作业或学位论文,缺乏积极主动性。研一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学习;研二学生可能逐渐发现学习对就业作用不大,故而学习行动力降低;研三的毕业生可能会为了工作而盲目参加各种社会考试。教育学硕士生普遍存在不了解自己的优势、不了解适合自己的职业等问题,容易产生迷茫感和无助感。而且,这些焦虑情绪还会相互传染,加剧了学生们的学习倦怠和就业焦虑,导致他们将更多的精力用于担心以后的就业,而不是当前的专业学习。
五、逃避:习惯性躲避就业
访谈中发现,有的学生考研是为了躲避本科毕业后的就业压力。出于这种“趋易避难”的动机,他们往往喜欢选择门槛较低的教育学专业来考研。这些学生在入学前,对自己即将要学习的专业并没有太多的了解,所以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也不会有很高的目标与要求。在研究生阶段,教育学的学习主要靠自己,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自然就不会很好地投入学习,最终也不会有好的学习成果。其实,就业压力不是时间可以解决的,有些学生为了躲避本科毕业后的就业压力而选择考研、读研,三年后必然会再次面临就业的压力,而且可选择的空间还会受专业和年龄的限制而进一步变窄。所以说,就业压力和社会舆论压力往往会助长盲目读研,宣扬的是“拿个硕士学位,管它有没有用,至少文凭是值钱的”。这样会导致学生不思考自己的学习投入是否足够,不追究自己最终是否获得了学识与能力。
总之,教育学硕士生的学习感受状态并不乐观。调查中所发现的趋异状态、递减状态、不满状态、焦虑状态、逃避状态等问题,都会带来学习投入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足,降低学习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