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理】一切法皆从“中定”出——太极筑基过程,“中正”如何练?
20世纪 80年代初到 90年代末,吴式太极拳名家王培生老师先后在北京外国语学院、首都师范学院和北京舞蹈学院等地授课,练习者大多为离退休的老同志,都是为强身健体而练。习拳经年,拳龄最少的也近10年了,有的甚至更长,对太极拳可谓十分喜爱,但是有不少同志总感觉拳艺上不了身。究其原因,主要是在筑基练体阶段,对太极拳的基础锻炼重视不够。因此,尽管道理知道得很多,会打的套路也不少,国家规定套路这式、那式,传统套路吴式太极拳、太极刀、太极剑等,一练就是个把小时,天天坚持,身体确实也受到不少益处。但是对“拳中求理”的无穷乐趣以及按规矩练拳在强身健体、内外兼修方面应该享受到的那些效应,并没有能完全享受到。
王培生先生拳照
此外根据实践情况,大多数太极拳习练者在正确指导下,静态时往往容易做到“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但一动起来以后,己身偏倚歪斜失去中正,而往往又不能自知。原因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在静态的那一瞬间,你能体悟到“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了,即平衡稳定了,就只是那一瞬间的事。从不平衡到平衡,而后又不平衡,再到平衡,这种循环往复变换不息的运动,乃是事物运动的总规律。何况只要你是活人,即使在静态中,你要呼吸,你就在动。这种动,虽微乎其微,但它也或大或小地在影响着你的中正安舒(即平衡稳定)。因此,你也就必须时刻相应地加以调适。至于在动态中行拳盘架时,由于动时姿势不尽相同,一式一式或仰或俯,或伸或屈,动作幅度也忽大忽小,非尽中正。习练者若不能及时相应地加以观照调适,日久天长习惯形成,即使“童而习之,至于皓首,犹无益也”(向恺然语)。到头来只落得“望夫子之门墙千仞,不得其门而入也”的结果(同前)。至于行拳盘架子之中,一式一式如何观照调适,其要则在“保持体态重心的中正,犹如使车轴置于车身之重心处。这样车轮转动进退方不失其效用”(参阅吴公藻《太极拳讲义》)。所以,在谈到“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时,杨澄甫先生曾打过一个比喻说,“腰腿如立轴,膊手如卧轮,圆转如意,方能当其八面”。
王培生老师也说:“顶劲虚领,身体正直,切忌歪斜(即小脑与实腿一侧脚后跟垂直对齐,尾闾指向内踝骨下方照海穴),并使身体重心自然下移(即松腰落胯,真正地感觉到好似落座了),整个人似乎既有支撑八面的感觉,同时又十分安静舒适。拳谱上说的‘上下一条线,全凭左右转’(俗话说‘转腰子’),就是这个意思。”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