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 极 拳 运 动 的 基 本 原 理
编者:本文作者寄语《武谈》,希望刊发此文,目的是能为眼下的太极拳乱象起到一点拨乱反正的提示作用。作者杨志英,男,1965年11月生,河北省永年县人。18岁起学习陈式太极拳, 1989年始学武式太极拳。精研拳理,德艺双修。现担任武式太极拳研究会理事,永年武式太极拳推广中心教师;广府武式太极拳学校主任教练;多处武式太极拳活动中心辅导员。图为在永年古城墙上练太极拳。
《山右王宗岳太极拳论》开篇写道: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太极,古代哲学术语,专门论述阴阳之理,所谓“阴阳一太极也。”(语出周敦颐《太极图说》)太极拳便借用阴阳之理作为练习拳术的指南。如同该论结尾所言:
“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
懂劲,就指懂得了太极拳运动的基本原理。太极拳早期探索者武汝清先生(1803——1887)在《结论》一文中更是一语道破天机,他写道:
“夫拳名太极者,阴阳虚实也。……”
阴阳,体现于太极拳学中指的是——虚实。问题来了,其它拳种也讲究虚实。比如指上打下、指左打右等招数。那么,太极拳虚实原理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对此,武汝清的胞弟、太极拳理论体系奠基人武禹襄先生(1812——1880)有最经典的概括,他在《打手要言》中写道:
练习太极拳“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
这就是太极拳运动的基本原理。只有二十一个字,却字字珠玑,内涵深邃。它包括三层含意,并且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下面简作分析。
一、 虚实宜分清楚
太极拳学借鉴哲学中的“太极”之理,对自身劲力、实力进行重新整合,对进攻、防守的节奏进行重新部署。正如当代著名太极拳家郝少如先生在《什么是太极拳的阴阳》一文中所述:
“太极拳艺的奥妙就在于:无论势法怎样变化,自己阴的方面始终不暴露给对方,使对方只能接触我的阳方,而得不到我的阴方。这恰如日光的向背道理一样,阴面始终不会被日光照到。阴阳体现在内劲的涵义上,又称为‘虚实’。阴便是实,实便是阴;阳便是虚,虚便是阳。要使对方始终只能接触我之虚,而得不到我之实。以虚实体现太极拳艺的奥妙,能使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达到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的妙境。太极拳运用阴阳的无穷变化为制人的方法,使拳艺奥妙无穷。不知阴阳,便不知太极。”
向日为阳,阳面在外,太极拳学中在外则要求表现为虚,这叫做“示之于虚”;背日为阴,阴面在内,太极拳学中在内则要求表现为实,这叫做“藏实于内”。阴阳虚实,相互依存,对立而统一。那么,为什么要“内实外虚”呢?郝少如先生接着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
“虚便是阳,实即是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乃能以虚实制人。切记:须以己之虚去探彼之实,勿要用己之实而使彼知己。因敌变化须走内劲而不可露形迹,劲由内换而使人莫测。彼只能挨我之虚,即挨皮毛,而得不到我之实,无从得力也。此所谓‘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以虚实制人,人为我制,而我不为人制,乃能一往无敌,斯是太极拳之妙也。”
怎样做到内实外虚呢?这就涉及到如何运用劲力的问题。太极拳学要求内动牵引外动,以腰隙的潜转带动肢体协同而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语出《十三势行工歌诀》)腰隙,为发劲之源,肢体听命于“腰隙”的指挥,这就是所谓的内动牵引外动,内实而外虚。好似轮轴,轴的内动牵发轮子整体旋转;又如航船,前进后退,左右转向,受“舵”的引领。所以,太极拳运动要求做到“以腰领劲”。注意:以腰领劲,绝不能象搬动箱子似的让整个身体搬来挪去,而要如同球体、轮轴一样灵活旋动。这种旋动的运劲方式需要慢慢领会,细细琢磨。
民国时期著名太极拳家郝月如先生(1877——1935 郝少如之父)将“虚实分清”增补为练习太极拳的一条身法准则,并以两腿为例做出如下注释,习者不妨参考揣摩。郝先生这样写道:
“何谓虚实分清?曰:两腿虚实必须分清。虚非全然无力,着地实点要有腾挪之势。腾挪者,即虚脚与胸有相吸相系之意,否则便成偏沉。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贯于实股,支柱全身,要有上提之意。如虚实不分,便成双重。”
二、 一处自有一处虚实
从上文引用的郝月如先生语录中,可知“虚实分清”并非简单意义上的非实即虚,或者非虚即实。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所以呢,肢体外在的虚动、被牵动也要有实的成分在里面,即肢体也要分清虚实。身体由肌肉、骨骼两部分组成,肌肉包裹着骨骼。按照阴阳虚实的原理,太极拳行工走架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肌肉为虚,要放松,松沉入地,肌肉有离开骨骼而向下坠落的感觉;(即所谓的‘骨肉脱离法’)骨骼为实,有支撑的气势,做到“空”,漂浮如气球,骨骼有向上升腾的意识。如此,一上一下,空松兼备,虚实相间,互相作用,轻灵而沉稳,如同“棉里裹铁”(杨澄甫语),气势饱满,正所谓“一处自有一处虚实。”
三、 处处总此一虚实
“处处总此一虚实”,指的是身体各部位都要有虚实之分,都是内实而外虚。例如四肢,上肢为虚,下肢为实。两腿呢,一般在前者为虚,后者为实;如果左腿为实或者虚,那么右腿则为虚或者实。同时,两臂与一条虚腿要有包围一条实腿之意,这在太极拳学中叫做“三虚包一实。”两只手,在上或在前者为虚,在下或者在后者为实。如果左手为实或者虚,那么右手则为虚或者实。每一足也分虚实,前脚掌触地要虚,足跟踏地为实;足外侧要虚,内侧为实。故而,太极拳走架打手前后左右移动时,必须以脚跟为轴而动。每只手五指要虚虚分开,掌根须坐实;掌外侧为虚,内侧为实。所以,出掌时要由内而外旋转向前……如此,则周身处处分阴阳,处处有虚实。
写到这里,可能有人对“内实外虚”、“示之以虚”、“藏实于内”等原则迷茫不解或者提出质疑。譬如以“搬揽捶”为例,先搬、揽,而后以捶击人。此时所出之拳,劲力尽出,如同箭矢离弦,又似炮弹出膛。当此时,自己的“实”难道不是已经外露,还谈得上“藏实于内”吗?下面简作说明。
太极拳行工走架,从表象上看是一己行为,实则是两人在较技,正所谓“无人则当若有人,有人则当若无人。走架即是打手,打手即是走架。两者理惟一贯。”(‘打手’是旧称,现名‘推手’)走架,是和无形的对手在推手;推手,是和有形的对手在走架。然而,推手,并非双方互不侵犯的各自做着运动。太极拳是一项近身防守反技术,是以“引化拿发”为手段,讲究“借力打人”的搏击艺术。因此,御敌于外不是太极拳所为。如此,则根本无法实现“借力打人”的技巧。必须先“引化”,后“拿发”。要首先将对手引入我的包围圈,使之进入我的势力范围,转化成我的一部分,这是“引化”的技术,是实施反击的前提与保障。与此同时还要消化掉对手的进攻势头,使对手处于失重状态,从而为我所控制,而后予以回击,这是“拿发”的技术。由此可知,“发”的前提一定要建立在“引、化、拿”的基础之上,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借力打人”。此时,我与对手已不再是两个人,已经融为了一体。对手在外,变成了“我”的组成部分。我劲如箭,人如靶,此所谓“以实击虚”。“我”中之我在内,为实;“我”中之彼在外,为虚。因此,太极拳所有势法,当然包括“搬揽捶”,都是在运用“引化拿发”技巧,都是在设法吸进对手之劲,然后呼放出去,还施予彼身,以求达“借力打人”。所以,太极拳发人之时仍然是“内实外虚”。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侪辈共担此责,诚邀您加入“武谈”,从今天开始,让改变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