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2020.8.4):指南是什么,早癌诊断的未来方向如何?
前几天我有个病例发到其中肺结节早期肺癌早诊协作群内,引发专家关于诊疗指南及肺癌早诊方面的讨论。其中武汉市第五医院的谭先华教授关于指南的概念意义方面的提法让人耳目一新,我以前只知道不能死板的盯着指南,根本没去想其实临床实践中是可以跳出指南之外的。当然交流中谭教授认为我能是质疑指南的人,而且为我点赞是有些受宠若惊的,但也心情大好,毕竟得到大教授认可。但处在小医院,还是要按指南办,否则有纠纷吃不了兜着走!当然患者如果非常认可我们的想法,我们的出发点与临床实践也都是为他好,我想,只要正常的人都是理解包容的,毕竟对于肺结节早期肺癌还是新的事物,大家研究的还不透彻,目前依上世纪90年代总结的指南来指导(比如肺癌仍推荐标准术式是肺叶切除加淋巴结清扫)是欠合理的。但指南的更改肯定要滞后于临床实践,理论要从实践中来,总结升华然后规范大家的医疗行为,是为指南;临床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对理论进行补充与修正,是为与时俱进,所以才有指南更新的版本。当患者处在变革之中的时候,需要临床医生更细致的沟通,取得患者的理解配合,推动医学的进步。谭教授还说,不熟悉指南时要遵守它,熟悉后要改变它。说的多好呀!另外一层意思是,制定指南是考虑正态分布中95%的情况,将它们框进来,但仍是有5%的是在框定范围之外的,我们要正确对待和理解。
对于肺癌的早期诊断,除了影像学为主以外,有没有其他方法?特别是当影像上模棱两可之时。谭教授提到CTC循环肿瘤细胞定量是方向,目前在武汉已经有3家机构可检测。另外一个是cDNA和甲基化。
那么指南或共识又是如何说的呢?国内的《早期肺癌围术期治疗专家共识》里面是这样说的:
看来,这是个今后研究的方向。但个人以为如果不能在早早期发现肿瘤并有药物阻断其发展,否则更早的发现只是更早焦虑与更多的治疗措施用到病人身上而已。当然对于影像表现不好判断的情况下,结合血液检测用来明确有些肿瘤是可行的。
对于早期肺癌目前的界定,特别是磨玻璃结节的,目前业内存在的困惑与不确定性,群里也有教授表达了这方面的观点:
医学之所以不断进步,正是因为有那么多致力于临床或科研的医务人员,对指南、规范及目前的共识提出疑问,再从临床中寻找解答的方案,而不是墨守成规,死盯教条。他们都是业界的翘楚,行业的希望!感谢老师、教授的付出与努力!今天发此文也是想表达,有许多临床一线的医生在从最真实的层面思考肺结节的方方面面,也正视业内的混乱和不足,力求推动医学的进步,最终目的是有利于广大病友。
肺结节的诊断与微创治疗,让我们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