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T 叔叔:栀子汤深度解析

栀子汤系的代表方是栀子豆豉汤 ,主证是失眠 。

病因很多,诸如感冒、喝冷饮、日晒过度等等。

能睡着表示心肾相交。

不能睡表示阴阳不交、心肾不交。

〔阴阳不交〕西医讲法,交感神经不能切换到副交感神经。

能切换神经的代表药是生半夏。

〔心肾不交〕栀子豆豉汤对应的是形而上的心肾不相交。

若肾气能上,心气能下,则能睡。

若由于上述病因致使肾脏向上的水气 ,与心脏向下的火气 (心→小肠→命门→煮肾水)相撞,会有下列身体感:胸口正中、食道处感觉不舒服 。

如果夜不能眠,心里烦,觉得胸口有一坨怪怪的感觉,很可能是得了栀子豉汤证:心的火气与肾的水气在体内相撞,这是指形而上的身体 ,因为相撞的点找不到对应的肉体器官。

这种病常见,治以栀子豆豉的结构搭配其他药物,疗效佳。

栀子与豆豉

为何用栀子、豆豉呢?

豆为肾之骨,豆子的形状像肾脏。

黑豆颜色是黑的,更是肾之骨了。

黑豆不宜生吞,又黑豆不补、性微寒,单独食之恐伤肾气、胃出血、(食黑豆浆)尿血,故食用前宜先予处理,如与其他补药同煮,使黑豆吸收补药的药性后再行吞食。

微寒的黑豆经发酵、煮熟成豆豉后,就能把肾的水气蒸发并塞满身体。

其他药,如附子、肉桂也能补命门火让肾气上升,为何不用呢?

此乃因栀子汤证是烦热的症状,不适合用热药,而栀子、豆豉皆係凉润之药。

黑豆做成的豆豉能使肾气蒸上来。

为了防止原来水火之气相撞造成不舒服之点被豆豉蒸上来的肾水之气往头顶方向推。

并让心火和上升之肾水之气对穿过去,就用到栀子。

栀子是能够逆向而行的下火药。

「 栀子逆行 」的助忆故事:一般五行色彩相推的顺序是冬天黑色、夏天火红色、长夏黄色、秋天白色、冬天黑色… 。

栀子最初的嫩叶是绿色的,叶子老了变成黑绿色,夏天开花,花期2个月,味道香浓,花是白色的,当花凋萎时花心是黄色的,最后花心也掉了,种子是红色的。

可见栀子花生长期间的状态(颜色)和和五行相推的顺序恰恰相反,这也反应在栀子花逆行的药性上。

栀子适合治疗鬱火。

不必归经。

对于别的下火药动不了的火、塞住的火,有疗效。

〈# 7.49 〉发汗后及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覆颠倒,心中懊憹。

栀子乾薑汤主之。

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若呕者,栀子生薑豉汤主之。

【栀子乾薑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乾薑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二服。

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甘草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甘草二两(炙)、香豉四合(棉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甘草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栀子生薑豉汤方】 栀子十四枚(劈)、生薑五两、香豉四合(棉裹)。

右三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生薑取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

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 7.49 条说,用了汗法、吐法、下法后,伤到了阳气或津液,而导致心肾不交,出现主证「虚烦不得眠,如果严重时,会反覆颠倒、心中懊憹」。

桂林本云「 栀子乾薑汤主之 」 ,宋本云「 栀子豉汤主之 」。

这两个方子都可能对,但有层次之别:

  1. 如果是虚烦不得眠,栀子乾薑汤有效,用栀子泻去心火就不烦了,不必用到豆豉。

  2. 要用栀子豉汤,条件是要有心气、肾气槓上的现象,有「反覆颠倒,心中懊憹」的症状,这时才会用到豆豉,通过豆豉/栀子药物组的作用,使心火与肾水之气能对穿而过,达到心肾相交,让人能够睡著。

「烦」为什麽叫「虚」烦呢?

栀子豉汤证是热证,是用清火药把热泻掉,从中医用药辨证系统,这不就是实证吗,怎麽会是虚证呢?

这和仲景对虚、实二字的使用习惯有关。

仲景用「实」时是指体内具体、有形的一坨东西 ,吃下去没有消化的饭、有痰饮、有瘀血、有寄生虫等等。

例 1 :# 8.13 条大陷胸汤证的「结胸热实」是说有热热的浓或痰结在胸口。

例 2 :# 8.22 条「妇人中风 … 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就是要泻它的「实」。

例 3 :# 7.76 条「日晡所发潮热 … 潮热者,实也」是说,每天傍晚发高热,这是因肚子里有大便结在那里。

例 4 :# 11.45 条「饮食入口即吐 … 此胸中实 … 当吐之」 ,一坨入口的食物是具体的,故说胸中「实」 。

栀子豉汤证「 觉得胸口有一坨怪怪的感觉」并没有具体肉体上的对应,属于灵魂上的身体的病,因此依仲景的用字习惯,这是会归类于虚证。

虚烦不得眠这个证比较对应到栀子乾薑汤 。

在床上平常此时会睡著,现在却是一直睡不著,脑海中一直在想事情,想了一件又一件。

然后觉得不用想了,可是还是淡淡地在想著,这就是栀子乾薑汤证的情形。

栀子乾薑汤证的「烦」不是剧烈的烦,是「微烦」,出现在心中有一点上火的时候,心里会忍不住的要想事情(还个心是灵魂的心)、动念头。

当念头一直在动而没有空档时,人就不能入睡。

人要睡著,必须念头与念之间有空隙。

有人说数羊能够帮助人睡著,这是很奇怪的讲法。

数羊的时候,人的念头是连续的,这样子怎能入睡呢?

还是说数羊数到烦了,脑袋就空了,就会睡著了呢?

Don’t know.理论上,连续的动念会让人睡不著才对。

心里淡淡的想过一件事又想另一件事,虽然没有必要还是在想,心理上不会特别讨厌,因为不会很难过,这样子的「烦」就是栀子乾薑汤证的「虚烦」,用栀子加乾薑。

薑用来镇住脾胃,以免栀子把脾胃弄虚掉。

如果脾胃不虚的话,甚至一味栀子就可以搞定,用3钱栀子煮水,科中用0.5或1公克(半瓢或1瓢),于是就会觉得心就变懒了,不想去想事情就睡著了。

栀子乾薑汤的剂量不必大,每次就煮一次份,不用煮到3碗。

△ 栀子乾薑汤的临床剂量:栀子3钱、乾薑3钱煮一煮喝下。

科中:一克配一克。

△栀子豉汤:也是3钱配3钱。

剂量可以抓得很随意,用轻剂也有效。

失眠的「烦」证鑑别

栀子乾薑汤证「烦」的程度如何鑑别?

上一堂讲到栀子汤证的「心中懊憹」时,有同学说他的胸口最近闷闷乱乱的,要喝热开水比较舒服。

这个「要喝热开水比较舒服」的症状还需要多问一些其他的辨证点才知道是什麽病。

例如,# 15.27条「旋覆花汤证」(注:桂林本在〈胸痹篇〉 ,《金匮要略》在第11篇 )有个症状就是病人「欲饮热」,意思是喝热水会比较舒服,「旋覆花汤证」另还有一个症状是「其人常欲蹈其胸上」,意思是如果病家家里有个两岁小孩,他会喜欢躺在沙发上抱著小孩,让小孩在他的胸口上踩来踩去玩,有这种胸口喜欢被踩来踩去的情形就是「旋覆花汤证」。

至于仅凭上面讲的「胸口不舒服,喝了很烫的热开水会感觉得舒服一点」,倒底是「旋覆花汤证」还是「栀子豉汤证」呢?

分不出来,因为「栀子豉汤证」是有热闷在胸口下不去,这时候人也往往会喜欢喝热开水,因为喝了之后好像热比较动得了。

栀子豉汤证或栀子乾薑汤证的「烦」可能会跟# 11.23条黄连阿胶汤证「心中烦,不得卧」的「烦」难以区别。

(黄连阿胶汤是〈少阴篇〉最代表性的中医的安眠药之一,又名「黄连阿胶鸡子黄汤」,也就是古代的「朱鸟汤」)黄连阿胶汤证的「烦」是怎样的呢?

是睡不著觉时感觉到烦躁了。

什麽叫做「烦躁」?

当人处在 栀子乾薑汤证 的身体感的时候,他「烦」的程度,只是觉得心怎麽都不閒下来,歇一歇吧!

当人处在 栀子豉汤证 时,人就会在心里头想事情、睡不著的同时,胸口感到不舒服。

而在黄连阿胶汤证时的「烦躁」,就是一面在想事情,一面想每一件事情都觉得很不爽快,觉得为什麽还在想,该睡了,就是思想会勾起不爽的情绪。

烦躁的「躁」也可以是身体的躁动。

栀子乾薑汤证 的人就是大剌剌地躺著,也不想动,就觉得自已怎麽还没有睡著。

栀子豉汤证 的人会胸口不舒服,人会翻来翻去或反覆颠倒。

黄连阿胶汤证 的人就可能真的在床上动来动去,觉得不爽,心情上很清楚的有不爽的感觉,要用超级滋阴药黄连阿胶汤来处理。

这些主证先帮同学掰开,接著就可以专心来学栀子汤这个小品框架里面的事情。

〔续讲# 7.49〕比较严重的人会「反覆颠倒,心中懊憹」。

「心中懊憹」是怎样的感觉呢?

仲景对「懊憹」二字是有解释的。

宋本〈不可汗篇〉有云「心懊憹如飢」,意思是,当心中懊憹时,会有飢饿时胃里面会有那种感觉。

这是什麽感觉呢?

当很饿时,看到美食,又没机会吃时,会有好像胃酸在刮胃的感觉。

这个「胃酸在刮胃的感觉」就是「懊憹」的感觉。

有些医家看到「心懊憹如飢」,认为会饿的不是「心」,而应该是「胃」,故认为「心懊憹如飢」应改为「心下懊憹如飢」为宜。

──其实不然。

得过栀子豉汤证的人就会知道,的确是「心」这个地方在懊憹,食道这个地方让人有那种肚子很饿时,胃酸分泌,胃不舒服的感觉。

如果还不能理解的话,那麽可以想像吃到很辣的生大蒜时的感觉。

JT某天吃了几口大瓣的生大蒜,当晚便觉得胸口闷燥、热辣辣的、烧烧的,觉得好像胸口有一股热气没地方散。

那样的感觉的确就是心中懊憹的感觉。

临床上要开栀子豉汤很轻鬆,因为主证很好抓,并且不会和其他汤证或是胸口绞痛、胸痹相混淆。

再者,如果胸口不舒服是由痰饮引起的,是和有形的肉体有关,会因身体动被扯到而有扯痛或闷的感觉。

可是,栀子豉汤证的痛是「虚邪」,那一圑不舒服的感觉是挂在灵魂上的,它会随著肢体的移动而移动,不会因身体动而扯到。

可见栀子豉汤证的主证是很容易鉴别的,通常吃一服病就会好。

△ 药的煮法:

⑴ 栀子乾薑汤:栀子、乾薑各3钱,每次煮一次的份即可。

⑵ 栀子豉汤:栀子、豆豉各3钱,每次煮一次的份即可。

△ 注意:煎煮时豆豉皆要后下 ,就是先煮别的药最后才下豆豉。

因为豆豉是很温和的药,如果煮太久就没有力道了,肾气出不来。

所以豆豉要后下,药效才够力。

是否为吐剂?

△争论点:栀子汤剂皆有注明「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意思是,如果喝药汤后会吐,就不要继续喝。

依仲景的文字表达法,若是发汗剂,发了汗就不要再吃;若是泻剂,则拉了就不用再吃。

基于此,有人便误以为栀子豉汤是用来让人吐的,吐了之后就好了,就不用再吃;历代于是有些归类法,把栀子汤剂划归为「吐剂」。

可是临床上,栀子汤剂是不是吐剂呢?

不是!

许多医家终其一生,用栀子汤剂没有见过有人吐过。

栀子汤剂并不是会让人吐的药。

即使说一闻到豆豉的味道,就会令人作呕,但是它并非吐剂,不会因为喝下它而吐。

△ JT他是能用栀子乾薑汤,就不会去用栀子豉汤,因为豆豉臭臭的,很难吃。

这个方子倒底会不会令人吐呢?

一般而言是不会的。

若有人看了伤寒论的条文误以为喝了会吐,乃至于排斥这个方子是很可惜的,因为只要主证抓得准的话,这个方子就很好用,副作用低、效果好。

可是有人吃了这个方子却吐了。

Why? 有两个说法。

第一个说法是说:心火、肾水槓在那边的「虚邪」,如果胃或食道有残留的液体或尚未消化乾淨的食物,那麽「虚邪的能量」可能附著在「有形」的液体或食物上,一旦服了药,消除了水火对峙的状态,那一坨被邪气附著的有形物质就不知该往哪里去了,于是身体的自然反应便把它吐出来。

第二个说法是说:当有「心中懊憹」的症状时,往往东西吞不下去,悬在食道中,若是不舒服过了几个小时后才去买药,食道中的东西也馊了,所以等治好病之后,身体就决定把馊掉的东西吐掉。

在以上两个情况,偶而会发生呕吐的情形,但药方本身的确不是吐剂。

衍伸使用

当心中懊憹时的身体感会对应到肉体的「食道」。

所以后面有些条文历代都拿来治疗和「食道」有关的病:如果吃东西时,觉得食道吞嚥有灼痛感、不舒服、或食道发炎时,栀子汤系的药物很有用。

可是栀子汤系最好在确定食道有发炎或有受伤时再用。

因为仲景另有一方名为「旋覆代赭汤〔# 8.40〕」,其主证也是吃东西时,好像胃里有一口气顶住(塞住),吞不下去,那一坨食物要慢慢才能吞下去,不要和栀子汤证搞混。

若是栀子汤证的话,心中要有懊憹的感觉,不管有没有吃东西,心中都脱不开胃酸的灼痛感、刺痛感、磨擦感。

栀子甘草豉汤

〔# 7.49〕「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

栀子甘草豉汤方中,甘草2两是用来「补气」的。

桂枝汤方用甘草2两,是用来定中轴坐标的,在栀子甘草汤方中为何变成补气的呢?

à 说明:栀子甘草豉汤方是2服,煮成分2次服用的,而分2次吃的2两,等于是分3次吃的3两,这相当于「理中汤」方甘草的比例,所以得知栀子甘草豉汤方的甘草是用来补气的。

为何补气要用甘草,不用别的呢?

à 不是不能用别的药材,而是用别的药材要有功夫。

☆仲景用药的习惯是「补气用炙甘草,补津液用人参」。

现在不是津液不足,是「气」不足,所以要採用甘草。

如果要用人参,不可用红参,因为「红参」具有「肺虚能补肺,肺热还伤肺」的特性。

栀子豉汤证本身就是太热,热气下不来,如果用了「红参」,就会补到热气,反而有害。

人参可以用白参(即粉光参、东洋参、或党参),参一吃下去,气就会往肺那边走。

可酌加「半夏」让气能降下来一点。

但是用栀子甘草豉汤原方的「炙甘草」也好,因为这个方子是很小品的,不太需要特地去费神。

栀子甘草豉汤证的主证是「少气」,这个证不好抓。

因为生病的人,汗后、下后,当然没有力气,谁不「少气」呢?

如果问病人累不累,想用这样来鉴别他有没有少气,病人都会说,没睡饱当然会累哦!

这样的问法就不容易抓到主证。

临床时,不如改问病人「有没有呼吸急促的感觉」。

(当肺气不够时,人会有一喘一喘的情形)这样问比较能问出所要的答案。

△如有呕吐 à 加「生薑」以降逆止呕。

生薑加得比较多,以一次的分量而量,栀子、豆豉都用3钱,生薑可以加到8钱,甚至更多。

〔# 7.49〕三个汤方是很单纯的加减,如:有气虚 à 加甘草补气;有呕吐 à 加生薑止吐。

不会很难理解。

〔# 7.49〕是栀子汤系第一个条文,理解这一条之后,看后面的条文就不会很困难。

后面的条文可以帮助我们把主证抓得比较清楚。

〔# 7.49〕「发汗及吐下后」在临床上,如果是吐后或下后,容易变成「栀子乾薑汤证」;如果是发汗后 ,容易变成「栀子豉汤证」(原因:「栀子乾薑汤证」与脾有关,「栀子豉汤证」与肾有关)

出现栀子汤系的症状时,有可能不是发汗、吐下引起的,而是因胸腔里有热气闷住(鬱闷之火)所致。

当天气很热,身体的排热机能不够用时,胸腔里会堆积、憋住、闷住太多热气,而引起栀子汤证。

郝万山讲一个故事,有人胸口有病,疑似咳嗽,一直医不好,直到有一个老医生看出,是因为病人某年受了热,热一直闷在里面出不来所致。

于是开栀子豉汤,一小包药,栀子、豆豉各几颗,开了七串像玩具一样,服药数日而愈,可见栀子豉汤能处理闷住在胸口的热。

〈# 7.50〉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之前怎麽发汗不管,因为有很多可能性。

「而烦热」:这个「热」可能是体温上升引起的。

栀子豉汤证毕竟是感冒还没好的延续症状 。

※古方以豆豉发感冒;当感冒病邪在体内时,豆豉能把肾气充塞全身,并把病邪逼出去。

「烦热」的热,可能是感冒未愈尚有发热,也可能是「杂病」引起的。

「胸中窒」是食道的部位有闷闷的、塞住的感觉。

栀子豉汤的身体感可能是〔# 7.49〕的「懊憹」,也可能是〔#7.50〕的「烦热、胸中窒」。

〔# 7.50〕的临床应用:肉体有形的食道发炎时,用「栀子甘草豉汤」,甘草用生甘草(※生甘草消炎,炙甘草补气)

当吃火锅灼伤食道、吃红豆麻薯灼伤食道(日本大塚敬节)、或喝60度酒精的烧酒引起食道出血…等等, 凡食道灼伤而有胸中窒感觉时就用「栀子甘草豉汤」。

〈# 7.51〉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五六日」是说已经病了一段时间,人有点累了。

用过下法之后,人就会心、肾脱离,于是「身热不去」,身体在发烧。

其实倒底怎样叫「发烧」,JT自承他也说不准(※JT云,今中暑,额头烫烫的,可也不能随意说这就是发烧!)

鉴别栀子汤系的各种证:

「栀子豉汤」证可以是〔#7.49〕的「心中懊憹」,也可以是〔#7.50〕的「胸中窒」,也可以是〔#7.51〕的「心中结痛」;至于〔#7.53〕栀子乾薑汤证则是「微烦」 à 〔# 7.53〕的主证是「淡淡的睡不著觉」。

〔# 7.51 〕「心中结痛」的感觉:是「虚证」,不要和其他病的「结痛」混淆。

△如心中结痛、心下肢满、脇下…仲景很多这类条文 à ※〔# 8.26〕柴胡桂枝乾薑汤证「胸脇满、微结」;胸痹、陷胸汤结胸证的结痛;十枣汤证痰饮积塞也会有结痛。

△ 那麽多的结痛,怎麽分辨呢?

方法:转一转身体,栀子豉汤证的痛是在无形的灵魂身体上的,所以身体转动时不会扯到痛处。

其他病证的痛是在有形肉体上的,于是在转动身体时会扯痛。

△虚证在灵魂身体上的结痛是心肾不交造成的,用栀子、豆豉这两味药可让心肾之气对穿而过。

△心肾不交会有懊擃、结痛或胸中窒。

△〔# 7.53〕「微烦」:不需要交心肾。

除了栀子豉汤之外,其他药物可不可以用呢?

日本的「 利膈汤 」,治膈噎(即吃东西时觉得塞塞的,吃不下去),由「栀子附子汤加半夏」组成;栀子、附子交心肾,附子让肾气上来,栀子让心火下去;半夏能通阴阳。

如果没有寒热的问题,或病情不须那麽严谨时,可用利膈汤。

〔# 7.53〕栀子乾薑汤又名「二气散 」(出自《杨氏家藏方》卷六、《朱氏集验方》卷八),用来治噎嗝(例如脾胃太虚、热气往上衝、吃不下时适用)△胸口梗塞的病、和食道有关的病,有人用过栀子、附子、乾薑的结构。

〈# 7.53〉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乾薑汤主之。

汉代泻下的药物有:⑴ 甘遂剂:吃了会拉出水来(泄水)(如十枣汤);⑵ 巴豆剂:吃了能通大便。

巴豆是很热的泻药,当吃了冰冷、寒凉的食物后,用热药来下寒积。

用热药拉过肚子以后,身体会烫得热烘烘的。

肠胃拉过以后会变虚,所以虽然巴豆剂弄得全身热烘烘的,可是脾胃之气(中焦之气)也拉空掉了。

「阳秘乃固」,一旦脾胃之气、元气不够时,脾胃阳气不够时,就不能收摄别的地方的阳气,于是热气会一直上浮,脾胃之气则虚冷下陷,形成〔# 7.53〕栀子乾薑汤证。

栀子乾薑汤证和心肾不交无关,而是虚热上浮,脾阳下陷。

栀子乾薑汤方用乾薑镇固脾阳,用栀子降虚热。

「栀子乾薑汤证」无心肾不交的问题,故无「心中懊憹」的症状,只有身体热烘烘的,心中微烦;例如睡觉时还一直想事情,睡不著觉。

「栀子乾薑汤证」没有胸口的感觉,而是觉得热气飘飘的,像喝酒喝到上喉的感觉(喝酒时人已醉茫茫,故不知「烦」),此时人还很清醒,所以会觉得烦。

〈 # 7.52〉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这先不必细分厚朴、枳实的药效。

厚朴、枳实 一起用时能让肠胃动起来,把堆积的食物往下拉、带下去,这是很基本的结构,以后会常常遇到。

至于厚朴、枳实的剂量等教承气汤时再比对,现暂略。

△ 〔# 7.52〕栀子厚朴枳实汤证的主证难抓。

「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栀子厚朴枳实汤主之」。

这个方子有心烦,有腹满。

心烦,就用栀子清心火,腹满,就用厚朴枳实把食物带下去。

为何不用的豆豉呢?

因为当食物下不去的时候,豆豉却是往上托,是上行的药,方向性不对,所以不用豆豉。

桂林本# 7.52条「栀子厚朴枳实汤」,在宋本是叫做「栀子厚朴汤」,两者用药相同。

当有消化不良,躺在床上,睡不著觉,滚来滚去,觉得满烦的等情形时,这样子就是栀子厚朴枳实汤证吗?

# 7.52条栀子厚朴枳实汤证的各个症状分开来看,好像日常生活中常见,不太好抓。

要抓得好一点,不如想像心烦、腹满、卧起不安三个症状是连结在一起的。

也就是,心烦、肚子胀、在床上滚来滚去,三件事是一起感觉的。

什麽叫一起感觉的?

就是觉得肚子胀 à 所以心烦 à 心烦所以在床上滚来滚去睡不好。

三个症状如果拆开来,就不见得是栀子厚朴枳实汤证。

栀子厚朴枳实汤方药物组成为「栀子3钱、厚朴6钱、枳实6钱」。

以上栀子汤系的辨证介绍完毕。

〈# 7.54〉凡用栀子汤,若病人大便旧微溏者,不可与之。

〔# 7.54〕宋本无「大便」二字。

〔# 7.54〕是说「如果病人一直以来有拉稀习惯的话,不可给他栀子汤」。

Why? 例如,太阴篇有某某病时用芍药,大黄,也是说如果之后拉肚子的话,则芍药、大黄要减量,因为这两味药会使大便更稀、更软、更易拉。

栀子也是凉润的药,故有此问题。

有些寒药并不会让人拉,比如说,黄连、黄柏都是又寒又燥的药,却有止泻的效果。

得栀子豆豉汤证的人,有乾燥的身体感,而栀子、豆豉都是润的,所以会让人拉。

芍药在时方是泻小肠火的药,栀子能清心火,也等于清小肠火。

脾阳不够的人,用了苦寒而润的药,一润之下会使脾更虚,更易拉。

肠子不吸水,主要是小肠(小肠吸水多,大肠吸水少)。

小肠不会吸水,用清心火的栀子,会使小肠火变弱,反更容易拉 。

怎样提防呢?

用栀子乾薑汤,或用栀子乾薑汤加茯苓,因为茯苓或五苓散系的方子能补小肠火,令小肠有能量。

栀子汤酌予加挂茯苓、五苓散或乾薑都可以。

由于栀子汤临床剂量不必很重就有效,不会使人吃到拉肚子。

栀子是寒的,乾薑是热的,两味药加在一起,药性会不会对消呢?

中药还好,中药有一些药性不太会对消。

栀子乾薑汤还好:栀子泻栀子要泻的火,乾薑暖乾薑要暖的脾胃。

因为每一味中药的作用点不一样,它会自己去找它要作用的地方;所以往往一个汤剂里面同时含有寒药与热药时,还是能分别发挥功能。

今天天气很热,在外面走一走,晒晒太阳,回家后说不定就有栀子汤证出现,睡觉时就感觉得出来。

〔# 12.39〕「枳实栀子豉汤」和〔#7.52〕「栀子厚朴枳实汤」这两个方剂只差一味豆豉与厚朴(※〔#12.39〕「枳实栀子豉汤」治「大病差后,劳复者」,就是病才刚好就上工,忙了一天,又开始烧起来),似可由此看出豆豉与厚朴有何差异。

其实不然。

因为〔#7.49~#7.50〕各栀子汤方,豆豉都是用4合(0.4碗),可是「枳实栀子豉汤」方的豆豉剂量是1升(1碗),可想而知,这一帖药的药性就变成宛如日本的味噌汤,用「豆豉」把气散布全身,以豆豉为主,反而其他药物不能突显它的效果。

含有栀子的方剂:栀子柏皮汤(# 9.84;治黄胆类的病;组成:栀子豉汤去豉,加黄柏、甘草)、栀子大黄汤(#9.87;治酒疸,喝酒喝到生病)、茵陈蒿汤(#9.60 治发黄的黄胆病)、大黄硝石汤(#9.89;治发黄)。

豆豉臭臭的不好吃,有替代方案:如前述之日本「利膈汤」以附子、半夏代替豆豉。

《活人书》的「栀子乌梅汤」以乌梅代替豆豉(※乌梅:可生津止渴,有类似豆豉的效果)

栀子、豆豉、枳实的本草学

●栀(栀/卮/枝)子中品 :一名木丹.

味苦寒.

生川谷.

治五内邪气.

胃中热气.

面赤酒疱皶鼻.

白癞赤癞疮疡。

「 栀」这个字,是古时铜酒杯的形状(「卮、栀」才是正体字)△栀子可染出美丽的黄色。

栀子这味药,历来不知应归什麽经,也不知道它泻的是那里的热。

当整个胸口都有热闷著,用栀子泻下来,似乎栀子有作用到肺的区块,泻了肺的区块的火,食道是属于脾胃的区块也泻到了。

有人说栀子泻三脏一腑(心、肝、肺、胃),有人说栀子专泻三焦之火,这类说法很多;JT认为乾脆不谈栀子的归经,只说 栀子泻鬱火 即可,就是火在那里塞住不通,栀子就有办法。

同样是把塞住的火打通,还是有方向性的。

栀子的药性会往下走并把热从小便带出来 。

所以当身体有上火时,吃了栀子后,接下来小便就是茶色的,它会把热从小便带出来,走的是小肠、膀胱这条路。

栀子往下泻血分之火,另有其他药物也是专门泻血分之火,如连翘。

连翘的药性是散的,它能把火从皮肤表面逼出来,不是往底下泻的。

栀子和 牡丹皮 是好搭档,例如逍遥散;「逍遥散」的临床疗效就远不如「加味逍遥散」。

虽然加了栀子、牡丹皮,整个药变寒掉了,有时容易拉肚子的人,吃了牡丹皮血分会寒掉,栀子也满厉害,牡丹皮比较厉害,可是加味逍遥散就是有这个力道,效果比逍遥散好很多。

牡丹皮能泻阴中之火 ,什麽地方愈阴,它愈能泻。

这是什麽意思呢?

比如脏腑相比,脏比较阴,腑比较阳,动力高的,流动的身体是阳,固定的身体是阴。

人体中最固定的身体是骨头,所以牡丹皮可以泻骨头发炎。

牡丹皮可以泻阴中之火,泻脏火或骨头之火。

栀子能泻鬱火,故《本经》云栀子主「五内邪气」,就是好像有什麽东西塞在里面的热。

栀子又主「胃中热气」:有一个方子,把栀子炒焦打成粉,加生薑的汁一起吞,可治胃部灼痛(胃酸过多引起,可让胃酸不要再衝上来)

伤科的「吊筋药」就是当撞伤,整块肉红肿起来,有水、有伤、有瘀血,发炎好像散不掉时:拿生的栀子粉末,加一点麵粉,加烧酒(酒精40度以下的酒),弄成糊

状,敷在伤口肿的地方,可消肿,能把瘀住的火气逼散掉。

因此栀子消肿消炎的效果很好。

栀子药材的选择:仲景方如果用到栀子,用生的栀子即可 ,不用加工,到药房直接买栀子即可。

后代方如果指定用炒焦的栀子、炒黄的栀子:栀子在药房又可分成炒到微焦的,与炒到全部黑的;如果古代说是炒黄的「炒栀子」(栀子炒过比较不寒),药房给的

是已经炒成黑炭的,那就变成栀子炭了。

很多药烧成炭就变成止血药,寒凉的药性就改变了。

在台湾买炒栀子会买到焦栀子,炒成炭的栀子就变成止血药。

流鼻血拿烧成灰的栀子吹到鼻子里面,能止血。

如果买不到「炒栀子」,就直接买「生栀子」自己用炒菜锅炒一炒即可。

栀子主「面赤、酒疱皶鼻、白癞、疮疡」。

(酒疱皶鼻即酒糟鼻)

脸上长青春痘或皮肤表面乱长东西,可能是体内有热邪。

皮肤的病可能是肺里有热邪,酒糟鼻可能和肺或胃有关。

栀子配生薑能退胃热。

内脏的热气发作在皮表或脸上时,对这一类牵扯不清的热,可用栀子。

※代表性的治酒糟鼻的方见宋许叔微《本事方》 , 拿老山栀子打成粉,和同量的蜂蜡熔在一起做成蜡丸;每颗蜡丸如弹丸大。

像口香糖般嚼食,可配茶或配酒,约半个月至一个月就可慢慢拔掉酒糟鼻的火。

要现代人去嚼腊恐怕不容易。

这些听听就好了,因为栀子的用途太广了,乃至于JT觉得在课堂教什麽也不是办法,不如去了解栀子的特质是什麽,然后看别的医方怎样使用它。

比如说明代《普济方》:若想用栀子治青春痘、敷脸可下载档案或到图书馆借阅《普济方》,其中有一本是讲敷脸药,有几百个敷脸药,有哪些方用到栀子,就可以了解栀子在某一类方子有特效。

由于栀子的用途太广,JT大概介绍了栀子的药性,同学以后自己看别的方剂,或临床上怎麽用这味药,自然能够理解成为自己的一部分。

仲景方,之后讲黄胆、黄热病时会再次遇到栀子,届时就可看到临床上怎样使用栀子。

○豉:《名医别 录 》:味苦寒.

无毒.

主治伤寒头痛.

寒热.

瘴气恶毒.

烦躁、满闷.

虚劳.

喘吸.

两脚疼冷.

又杀六畜胎子诸毒。

豆豉是由黑豆腐败发酵而成,故豆豉的药性好像能把肾脏里面的气推出来充塞全身。

因为肾是人体最深的脏,所以当肾气被推出来时,体内的外来邪气也一併被推出去。

豆豉可以和其他药物形成催吐剂。

所以遇到有毒的东西或感冒时,豆豉有把邪气推出去的效果,因此豆豉「…主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这一类的用途就可以理解了。

开药方开豆豉时,要写「淡豆豉」。

仲景方写「香豉」,香豉还是很臭的,和臭豆腐一样。

为何写「淡豆豉」呢?

因为菜市场的豆豉是有盐巴的,很咸,咸豆豉煮到药汤中喝不下去。

中药用的豆豉是没有放盐的。

豆豉可动肾气、排肾邪,药性凉润,故适合使用于「栀子豉汤」证。

豆豉5钱水煮,治尿血或尿道炎。

凉润的豆豉对肾的区块有消炎的效果。

「葱豉汤」用葱和豆豉一起来治感冒。

晋朝葛洪创此方,针对一种很像温病类型的感冒,一感染就分不清是太阳还是阳明是哪一经,症状是感冒、头痛、脉洪大。

搞不清楚要当太阳病还是当阳明病来医。

葛洪用1豆豉1碗,葱白一虎口,就是一把手指握住的葱白,用3碗水煮成1碗水,顿服,靠著豆豉与葱白的药性来袪除感冒。

像这几天天气很热,在这种天气得到桂枝汤、麻黄汤证,感觉会很奇怪,这是因为同时惑冒又中暑,所以怪怪的。

因此如有感冒、脉洪大,分不出是什麽证时,有可能是温病,用葱豉汤治。

豆豉能起肾气、排邪气,加葱白一大把是作为发汗剂;如果加盐巴就变成吐药;如果加酒,就可以到皮肤表面袪风;如果加薤白(仲景治胸痹的药;市场名为「蕌头」或「荞头」,有点像葱,有点像蒜)搭配豆豉,可以把肠里不乾淨的东西推出去,让拉肚子停下来;豆豉加大蒜可以止血。

以上是豆豉的基本搭配法。

如果在经方的话,豆豉搭配栀子可做到交心肾的效果。

夜心肾的药物有些排列组合,例如之前的讲义有带到过,治失眠用肉桂和黄连。

肉桂点起命门火,黄连降心火,这样也可以交心肾。

肉桂和黄连是「交泰丸」的结构。

「栀子─豆豉」帮助睡觉的组合,要有心中懊憹的证。

※〔编注〕 「交泰丸」出自《韩氏医通》:⑴本方由黄连、肉桂两味药物组成。

用于心火偏亢,肾阴不足之心烦失眠,多梦怔忡,盗汗遗精等症。

有清心火,温肾阳,交通心肾之功。

⑵心属火,主藏神,位居于上;肾属水,主藏精,位居于下。

在正常情况下,心火下交于肾,以温肾阳;肾水上承于心,以养心阴。

心肾交通,水火既济,则百病不生。

反之,心火亢于上,肾阳衰于下,则诸证丛生。

本方药仅两味,黄连苦寒以清心火,肉桂辛热以温肾阳,有交通心肾的作用。

服之可使水火既济,心肾交通,心火、肾水两者,泰然共处,相安无事,故名「交泰丸」。

⑶薤白属百合科多年生草本,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佈,过去曾以江苏、浙江所产为正品,喜生于山地阴湿处。

古时「收种宜火熏,故俗人称火葱。」古人又说:「物莫美于芝,故薤为菜芝。」民间俗称力葱,入药以个大、质坚、饱满、黄白色、半透明、不带花者为佳。

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薤生则气辛,熟则甘美,种之不蠹,食之有益,故学道人资之,老人宜之。」但也有人指出:「薤不可共牛肉作羹,食之成瘕。」还有说「生用能引涕唾。」现代医家朱石华说:「世人竟不及药,以为薤菜本食料之品,焉能治大病,药店置之苦敝履,医生视为无用,呜呼!薤白何其不幸之甚也。」从这些话看来,唐朝诗圣杜甫重视薤白作为食饵疗法,对付慢性病尤其是难能可贵了。

⑷薤白的功用,最早见之于《神农本草经》,仅仅说它「主金疮疮败」,这只是其外用之物。

「南京民间药草」中曾有记载:「打烂外敷,沾各种疮疖。」「岭南米药录」也有治「金疮」的描述:和生盐揭烂敷疮。

「被铁针伤,留铁锈于肌肉,敷之可以吸出。

然而,薤白另有两种作用,其一、消症结,其二、安眠。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曾记载:「安陆郭坦兄得天行病后,遂能大餐,每日食至一斛,五年家贫行乞。一日大飢,至一园,食薤一畦,大蒜一畦,便闷极卧地,吐一物如龙,渐渐缩小,有人撮饭于上,即消成水,而病寻瘳也。李时珍据此认为:「薤散结,蒜消症之验也。」说明薤、蒜有消症结的效果。

唐?孟认为薤白「安魂魄」。

《神农本草经》亦记它有「轻身不飢耐老」之功。

唐代食医孟诜说可以「作羹食之」,并指出「学道人长服之,可通神,安魂魄,益气,续筋力。」南北朝时著名的养学家陶弘景认为:「薤性温补,仙方及服食家皆颂之。」

⑸自东汉大医家、中医之圣张仲景开始,薤白就成了治疗「胸痺」的重要药物,著名代表方剂有三,其一瓜蒌薤白白酒汤,主「喘息、咳唾、胸背痛。」其二枳实薤白桂枝汤,主「胸痺」,心中痞。

其三瓜蒌薤白半夏汤,主「心痛彻背」。

所谓胸痺者,主要是由于胸阳不足,阴邪搏结而导致胸背痛或心痛彻背。

薤白辛温通肠,豁痰散结。

正因如此,孙思邈才认为:「薤白,心病宜食之。」此处所说的心病,指的是冠心病、心绞痛的心血管疾病。

借助薤白利窍、滑肠、散结气之力,前人又多用于治疗泻痢之证,且多做成酒、粥、饼、菜等药。

唐代大诗人白乐天有诗云:「酥暖薤白酒」,谓以酥炒薤白投入酒中。

李商隐亦有「薤白罗朝馔」的诗句。

唐?昝殷「食医心鉴」中有薤白粥:「治赤白痢下、薤白一握、同米煮粥,日日食之。」王焕华在「长寿药粥谱」中介绍,每次取薤白10至15克(鲜品30至45克),同

粳米二两煮粥,对老年人虚寒性慢性肠炎菌痢,颇为适宜。

还有一组交心肾的药〔 菖蒲─远志 〕可治健忘,见〈讲义页47〉「 孔圣枕中丹 」。

(栀子花很香)菖蒲很香,叶子捏一捏香味很浓,但风一吹便会折伤,因为叶子不会转弯,故古人认为菖蒲有阳刚之气,连稍微转一转都不会(没有阴柔之气),和

人的心火同类,菖蒲像是阳气形成的一把宝剑。

菖蒲能「通九窍」,所以菖蒲能把心中的阳气通到上面的七窍和下面两窍,能把心阳降到满低的地方。

仲景若要把心火导入小肠,是在当归四逆汤里放入细辛、木通。

倪海厦说把心火导入小肠的是细辛,一般本草研究认为是木通,《扶阳讲记》卢火神是用菖蒲把心阳导下来。

(以上讲)「菖蒲」能使心阳往下和肾碰到,「 远志 」能使肾阳上来和心碰到。

远志的根很大丛,可是露出地面的草只有一点点,〔形而上〕好像人的志气,灵魂在另外一个世界可能活很久,偶而到地球上出生为人。

「远志」的苖称为「小草」,因为它的苗只有一点点,所以它凝聚气的力量很强,像小炮台一样,把肾脏的气像打水枪一样打得很高。

「远志」被用来嘲笑人说「在家为远志,出外为小草(指远志苗)」。

菖蒲从心交肾,远志从从肾交心,用〔菖蒲─远志〕交了心肾之后,能治失眠吗?

像〔栀子─豆豉〕的治失眠,或〔黄连─肉桂〕的治失眠,半夏用转阳入阴治失眠呢?

菖蒲─远志〕像接电线一样,把心、肾之间的电线接起来(即交心肾),会比较不会忘记事情,能防治健忘。

远志和枳实一起用于壮阳方,能把肾水打出来,打偏,往下打。

〔续〈讲义页47〉「孔圣枕中丹 」〕龟甲和龙骨皆来自有灵性的东西,「龟甲」能滋阴、镇固阳气,「龙骨」能收摄身体的阳气。

「孔圣枕中丹」是用四味药打成粉,每次吃几公克。

这个药很难吃,龟甲、龙骨粉都是很难消化的,所以吃下去后,真是胃中懊憹。

〔比如说,「天雄散」很有效,可是JT很讨厌吃天雄散,因为龙骨打成粉消化不动〕孔圣枕中丹要「食后水服方寸匕」是有道理的,所以要先吃饭,有食物在胃里面垫底了再服用。

如果空腹吃,直接入胃,会很痛苦。

这个药可以食后吃,也可以「食间」吃,就是饭吃到一半,服药,然后继续把饭吃完,用饭来夹药;也可以「食前」吃药,一吃完就吃饭,让饭把药压下去。

总之,若单独吃孔圣枕中丹会很难过。

JT已前吃过 孔圣枕中丹 ,是因为当时上班,觉得有健忘情形。

吃了之后还是会忘,可是好像有补到直觉。

孔圣枕中丹不好消化,同学可改吃「定志小丸」。

「定志小丸」是把孔圣枕中丹中的龟甲、龙骨拿掉,换成人参、茯苓这两味补心阳的药,即「定志小丸」由远志、菖蒲、人参、茯苓製成,能改善记忆力。

〔以上是补充交心肾的药物〕

●枳实中品 :味苦寒.

生川泽.

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

除寒热热结.

止利.

长肌肉.

利五藏.

益气轻身。

汉唐方书,仲景、孙思邈写的「 枳实 」,到药房买药时药单上要写「枳壳 」。

这个果子外形像又酸又苦的小橘子。

成熟的果子里面有果肉,晒乾做药后,果肉空掉,变成一个圈圈,此即「枳壳」。

如果是很嫩的果子,像槟榔的青仔,里面尚未长出果肉,像棉絮一样,切片后中间不是空的,此为「枳实」。

à 嫩果子叫「枳实」,成熟的果子叫「枳壳」。

唐代甄权《药性论》之后才有枳实、枳壳之分。

所以汉代人写的枳实,是成熟的果实,在现在的药单上要写成「枳壳」。

青嫩又小的枳实,临床使用并不安全,除非搭配足够的补气药,否则会伤身,因为小小的枳实,力道很猛,破气的效果很强。

枳实较温和、安全。

仲景的方剂用的是「枳实」还是「枳壳」呢?

à ⑴ 开胸口的气是用大的枳壳;例如,傅青主治脇痛、肋骨痛,如果是左边的肋骨痛,用柴胡,右边的肋胃痛用枳壳,就可以把胸腔的气打通;能用在胸腔的是大颗的枳壳。

⑵ 仲景的「枳实xx」方用在胸痹、胸腔、气喘这些问题上,既然仲景的「枳实」能够作用在胸腔那麽高,或像伤科的排浓散等,JT认为仲景用的不是小颗的枳实。

⑶ 所以使用古方时,枳实在药单上,要写成「枳壳」。

※ 编注:比较不同的见解:①《本草衍义》 :枳实、枳壳,一物也。

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和而缓。

故张仲景治伤寒仓卒之病,承气汤中用枳实,此其意也;皆取其疏通、决泄、破结实主义。

他方但导败风壅之气,可常服者,故用枳壳,其意如此。

②沉括《笔谈》云︰六朝以前,医方唯有枳实,无枳壳,后人用枳之小、嫩者,为枳实;大者,为枳壳。

JT认为「枳实」较有副作用。

但偏偏近代的研究发现小的枳实对 内脏下垂 有相当好的疗效,现代人这麽应用的话,虽对但有一点险恶,说明如后。

治子宫下垂的基本组合是小颗的枳实,搭配益母草 (古书上又名「充蔚子」),后来也用于治疗胃下垂等。。

临床上这麽用时,一定要搭配足够的补气药,不然在治疗内脏下垂的过程中,有可能使人虚掉,这是前述之险恶所在。

△〈讲义页44〉枳实相关方剂补充「提垂汤 」:

提垂汤是「温氏奔豚汤」作者温碧泉的方子,由温氏的学生写的。

温氏用升麻、柴胡、枳实、益母草四味药来做提垂,初未用补药,后另加黄耆。

提垂汤方:黄耆60克、(小)枳实60克、升麻6克、柴胡6克、益母草18克。

注意:黄耆好的坏的药效可差10倍,如果本方用了坏的黄耆就不妙。

「生元」的黄耆不错,其他家偶而也有不错的;JT建议买生元的黄耆以确保疗效。

〈讲义页43〉《本经》云,枳实能「利五脏,益气轻身 」。

枳实对五脏六腑有「破阴实」的效果,能把堆积在五脏六腑的痰水、浊气邪气往下打掉,使内脏变得比较轻而提得起来。

所以,完整的升提的做法,要通血也要打掉不该有的痰水与邪气,并加补气药来升提。

这就像从前讲过的厚朴汤系的「 平胃散 」:肌无力的病,最轻微的症状是一隻眼角垮下来、下垂了;用含有升提药物柴胡、升麻、黄耆的补中益气汤

( 编注:「补中益气汤」,出自金?李东垣《脾胃论》;〔组成〕黄耆、党参、生薑、甘草、当归、白朮、陈皮、升麻、柴胡、大枣;〔功能〕补中益气,升阳举陷;〔主治〕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而引起的体倦乏力、食少腹胀、久泻脱水、子宫脱垂等。) 来提无效,改用平胃散却往往会好。

Why?

内脏、肌肉下垂是因为脾胃太湿,这阴实,不是阳虚,所以这个问题要先用「平胃散」把湿气化解掉了,内脏就会自然提起来。

用「枳实」治疗内脏下垂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当枳实把不该有的东西都往下拔掉后,内脏就会轻飘飘的提起来。

以上是说明枳实「利五脏,益气轻身」的效果。

关于〈讲义页4344〉「枳壳的临床新用」一文:这礼拜JT的助教依照本文试验用枳壳治疗颈椎的毛病。

单用枳壳没啥了不起,这篇文章为了探讨枳壳的疗效,才单用枳壳,临床用药不必如此拘泥于单线。

体内管状的地方塞住不通或受压变形了(的阴实症),可以用枳实来通,例如治疗痔疮的漏管,可用(小颗的)枳实做成药丸,每次30颗药丸,用皂荚(皂角刺)煮水吞服。

出血的痔疮(尤其是有血管的那种痔)有个特效药,就是将3两枳壳用500cc水煮成200cc,然后加2两白糖,将枳实糖水喝下去,约3帖即愈;这个药好像能把漏管或血管里面的什麽东西清掉。

静脉曲张是血管的变形,也可以用枳实。

枳实是向下的药,吃太多可能会脱肛,但是它的升提作用也正是从它的向下的药性来的;也就是当它把体内某部位多馀的东西排除之后,该部位自然就会升上去了。

枳实是方向性不易定义清楚的药。

总之,「提垂汤」用的是枳实,黄耆的用量要够;但其他古方就儘量用「枳壳」。

「枳壳」排结石的功能也可以在仲景方看到,例如仲景的「 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此即宋本的「 四逆散 」)是排胆结石最好用四药方之一。

※ 编注:四逆散 〔出处〕《伤寒论》;〔组成〕:柴胡6克、枳实6克、芍药6克、炙甘草6克;〔主治〕:1. 阳鬱厥逆证。

手足不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脉弦。

  1. 肝脾气鬱证。

胁肋胀闷,脘腹疼痛,脉弦。

※本方常用于慢性肝炎、胆囊炎、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肋间神经痛、胃溃疡、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附件炎、输卵管阻塞、急性乳腺炎等属肝胆气鬱,肝脾(或胆胃)不和者。

上述之四逆散中,芍药甘草鬆开(鬆开胆管吗?)、枳实柴胡能走入肝的系统,把石头拔出来。

排胆结石最强的方是「 大柴胡汤 」,可是临床通常不用,因这个方剂会把胆结石硬抓出来,会拉伤胆管,极痛。

有些胆结石是矿物或油脂凝结而成的,可用化石药如「海金砂」。

例如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汤」方酌加「海金砂」,喝了就会慢慢排出胆结石。

矿物凝结成的结石又可用「芒硝」来化,例如仲景的「柴胡加芒硝汤」,服后能把结石化小一点。

能让结石变小的药,除上述之「海金砂」,「鸡内金」亦是。

对于肾结石,加葶苈子可以帮忙把结石喷出来。

总之,以上的加减方法都有效,不必傻傻的直接用「大柴胡汤」。

用小颗的「枳实」有风险,枳壳则否。

这是因为枳实破气的作用强。

但是用于提垂的方剂里,小颗的枳实效果较好。

JT手边医案有吃枳实吃到死的,但是吃枳壳不会。

小颗的枳实破洩元气时,有两个警讯:⑴拉肚子。

例如有人治疗胃下垂,每天煮几钱枳实喝,喝一阵子以后发现常常拉肚子,这表示他的气已经在脱、在散了。

这时要赶紧加补气药或者停用。

这是第一个警讯。⑵喘不过气。

当枳实或枳壳把气往下打时,会有破坏人的「胸中大气」的副作用,表现在外,就是会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所以当拉肚子或喘不过气这两个警讯出现时,知道要改药,则是安全的。

《本经》枳实「 主大风在皮肤中如麻豆苦痒 …」。

中医治疗皮肤发痒、长疹块的药物很多,现今不见得要单靠枳实。

关于《本经》枳实治「皮肤中如麻豆苦痒」的应用,有一个外用古方:到药房买枳壳(古方的枳实是枳壳),将枳壳用醋泡过,用电锅蒸热,蒸热后拿出用手帕包住,然后熨皮表有风疹块或是一坨坨的地方,可使之消失。

※这类毛病有其他药可用,在此只是示范《本经》所述药性的应用。

由《本经》的叙述知道枳实的药性能作用在皮肤表面;例如仲景的「排脓散」方含有「枳实」,能把身体里面的脓洗掉。

※「 排脓散」能加速深度烧伤创面液化脱痂,原方见于《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排脓散方: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右三味,杵为散,

取鸡子黄一枚,以药散与鸡子黄相等,揉和令相得饮,和服之,日一服。」用法用量:枳实15g,芍药9g,桔梗6g,鸡子黄一枚上方加水500ml,煎取200ml,兑入鸡子黄温服,1日2次。

比较枳实和厚朴的方向性 :「厚朴」的走法是由里到外,垂直于皮肤表面出去。

「枳实」的走法是平行于皮肤表面 。

例:用发汗药「麻黄」来发邪气时,可以和「厚朴」同用,不能和「枳实」同用。

用「柴胡」清淋巴时,可以和「枳实」同用。

(皮下的血管、淋巴管可视为和皮肤表面平行,故适合用「枳实」)

和皮表垂直的方向适合用「厚朴」;例, 厚朴治「胀满」 (肚子胀起来)。

△ 「枳实」(古方的枳实是指「枳壳」)治「坚满」(一坨硬硬的凸出来)(例如:# 14.76「枳实白朮汤」证的「心下坚」,是心下凸一坨出来)。

枳实能排除硬硬的、具体的东西。

其他用到枳实的方子:#16.16「枳实芍药散」。

以后看多了用枳实、厚朴的方子,就会更清楚两者药性的不同点。

关于《本经》枳实能-「除寒热结 」:体内有寒水等纠结在一起时,可用枳实将之清空。

△关于《本经》枳实「…止痢」的应用较少见,在《千金方》里有治拉肚子的「枳实散」。

( ※ 编注:《千金方·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五?脾脏方》「枳实散」:治少小久痢淋沥,水谷不调,形羸不堪大汤药者宜此方。枳实二两,治下筛,三岁以上服方寸匕。若儿小,以意斟酌,日三服) △枳实的应用大多是加在补药里帮助虚劳的人健脾开胃;像在「健脾丸」里加入枳实,可帮助把食物拉下去;像张元素的「枳朮丸」也是。

※ 编注:枳朮丸源于《金匮要略》的枳朮汤。

枳朮汤主治「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因「水饮所作」的证候,枳实、白朮用量比为2:1,行气健脾,消痰逐水,用作汤剂,以取其见效迅速。

张元素将此方枳实、白朮用量比例变为1:2,并改汤剂为丸剂,用于饮食所伤而致之痞证,称为枳朮丸。

枳朮丸由「枳实白朮汤」加入了荷叶烧饭为丸,荷叶有生发少阳胆气之功能,加上荷有出污泥而不染之性,服后有使体内清气上升,浊气下流的功用。

再加入烧饭和药与白朮协力滋养穀气,而补令胃厚再不至内伤 。

关于《本经》枳实能「… 长肌肉 …」:JT认为吃枳实不一定会有长肉的效果。

他认为这「长肌肉」可能是指伤科而言,例如仲景的「排脓散」能把伤口的脓、血以及不该有的东西推掉,俾肉可以长回来。

关于《本经》枳实能「… 利五脏、益气、轻身 」:这个功能是有的,风险已经讲过,使用时要妥予酙酌。

JT不认为「枳实」是补药,服用枳实可能会让人虚掉,因此, 在调补药里用到枳实时,其剂量应儘量不超过其他补药剂量的四分之一,例如,如果白朮用4钱,那麽枳实只能用1钱。

如果在某些补脾胃的方子里看到一点枳实,那是没有关係的,是帮助消化的,但是如果枳实的量太多了,会比较危险。

※ 编注:〈下文有关「瘦胎散」之资料〉《事林广记》瘦胎三方不可服:辨时医用枳壳香附等耗气药,立敛胎易产方,名非无见也,仿古方士进湖阳公主,枳壳瘦胎方义,遂增几味耗气药品,巧立方名,使人信而服之,惑世害人久矣。

盖方士因湖阳公主,居养而形厚,食膏粱而胎肥,过期难产,特进此方,亦幸中耳,其胎之损元不寿,不责咎也,常人岂可概服乎?

夫孕至九个月,胎形全具,一母之气血荫胎两用,正宜服药补之,母弱者药培于他月,若复耗之,则毋救己不赡,奚有馀血分荫其胎,是以饿损胎元,日渐伶仃瘦弱,无瘦胎易产之效,有亏元损寿之害,其孕母血气亦亏损,多至临盆艰涩,娩后血晕发厥,危疾皆由所致,人不知也。

关于枳壳在胎产药之应用:有个瘦胎之方一直到宋朝都还在用。

一个安产之方如果有问题的话,早就会被淘汰,不会流传到宋朝。

能一直被用到宋朝的方子,应有一定疗效。

故事是有个「湖阳公主」每次生产都很难生,不知是不是太胖,有个道士给她一帖「瘦胎散」,作法是:枳壳4两、甘草2两打成粉,每次1钱,用热开水吞服,于是会使小孩好生。

据说用过瘦胎方的小孩,刚出生时有点瘦、有点黑,但是养几天后就会变白。

后代把湖阳公主的瘦胎方修改,变成「白朮、枳壳等分做成药丸」。

白朮「利腰脐间血」,能够让胎儿在肚子里面好像有做运动一样,将来会比较好生产,故白朮是很重要的安胎药。

湖阳公主的瘦胎方用「枳壳」来让胎儿顺产好生,至少在唐朝都没有出事,才会继续留用到宋朝,可是, JT认为现代人的体质娇嫩、虚,不宜用这个方,况且还有其他没有含枳壳的安胎顺产的方子可用。

元朝朱丹溪强调安胎药最好要能补气补血 。

〈讲义页47〉〈肺为水之上源〉一文:之前讲咳嗽药时,讲到「肺阴虚」会有使人走路不动、会尿不出来等现象,也讲到「麻杏甘石汤」证可能会有尿不出来的情形,「甘草乾薑汤」证会有尿太多的情形。

讲「紫苑」时也提到类似情形。

「 排尿」和「肺」有关 。

这个观念向来只有本草论点,好像是空谈的。

李克绍这篇论文写他临床对这件事的体验,能让我们明白袪水的理论有其真实性,提供大家参考。

李克绍说的那个方子《济生》桔梗汤,现代很重要,治肺腺癌的。

(0)

相关推荐

  • 栀子厚朴汤的方证表达(不能去房屋矮小的地方)*脑上的热,胸里头的闷,肚里头的胀.身心清凉方

    好!这个古代的理气除烦方--栀子厚朴汤,专门用于除烦热,治胸闷,疗腹胀. 所以它是什么?手机众生的宝,天天迷手机呢,妈妈就说干个家务活吧,不干!不干!哈哈哈--还要埋在那个手机里头,心很烦,脑很热的. ...

  • JT叔叔:小柴胡汤深度解析

    (一)──寻找少阳区块 柴胡剂与少阳病 关于柴胡汤,开始跟同学分辨主证之前,我想先说明一下我教小柴胡汤大概的规划. 我在想啊,课上成这样,有些同学可能会怕,感觉这个课,好像教一辈子也教不完. 但我教柴 ...

  • JT叔叔:四逆散深度解析 – 经方派

    [桂11-39/宋318]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宋本)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 ...

  • JT叔叔:肾气丸深度解析

    今天我们来上我们这课程最值钱的一段课,就是肾气丸. 肾气丸是汉代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一书里的方,杂病论我们现在称为<金匮要略>这本书. 在<金匮要略里>里有五 ...

  • JT叔叔:白通汤深度解析

    JT叔叔:白通汤深度解析 经方医理 白通汤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JT伤寒论慢慢教少 ...

  • JT叔叔:四逆散深度解析

    [桂11-39/宋318]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宋本) 甘草炙 枳实破,水渍炙干 柴胡 芍药 右四味各十分,捣筛,白饮和服方寸 ...

  • JT叔叔:真武汤详细解析

    真武汤可视为苓桂朮甘汤.五苓散的加强版 从感冒的框架下来看,苓桂朮甘汤与五苓散用起来都有极限,要用更强的方,就是真武汤. 故真武汤可视为苓桂朮甘汤.五苓散的加强版. 太阳感冒也会遇到真武汤证 感冒发汗 ...

  • JT叔叔伤寒杂病论慢慢教:栀子汤系(128)

    6.1.1 栀子汤系 今天我们要来上所谓的栀子汤系药物,这个栀子汤系当然还有蛮多方的,除了我们今天要上到的几个之外呢,后面还有.我想后面的一些也是以栀子为主药的方剂,我今天不会先讲太多,我想今天就让我 ...

  • JT叔叔偷偷教-4.3.1伤寒方剂-各半汤-栀子汤系列-黄疸-劳复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各半汤:桂麻各半汤(补充:中寒湿:芪桂苓辛汤,苓桂朮辛汤,肾着汤],桂二麻一汤,桂二越一汤; 栀子汤系:栀子豉汤,栀子干姜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生姜 ...

  • JT&N观点 | 深度解析《网络电商直播常见法律纠纷处理指引》

    原创 柯立坤 金诚同达 昨天 2021年3月26日,广州市律师协会和广州市直播电子商务行业协会联合发布了<网络电商直播常见法律纠纷处理指引>(下称"指引").笔者团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