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老照片】-1万-2753-抗战有多难?神剧套路并不存在,打日军一个大队也不轻松
抗日战争中,日本陆军的基本编制是方面军——军——师团——旅团——联队——大队——中队——小队。
战争中期后,除独立混成旅团外,日军大部分师团建制取消了旅团级,其所辖部队从四个步兵联队改为了三个步兵联队,而联队所辖的步兵大队数则不变。
如果我们再看日军战时文件的话还会发现,日军当时的作战很多时候是计算己方能投入多少步兵大队,如缅甸作战时,日军先期投入的就是第33师团和第55师团的11个步兵大队。
以步兵大队执行一定方向的作战任务,或者是固守要点,显然是其对此级别部队的战力有相当信心。
因为日军也发现,在实战中,中国军队想要歼灭和重创日军的步兵大队的确不轻松。
以当时日军步兵大队的编制来说,其下辖有3到4个步兵中队、1个机枪中队、1个步兵炮小队以及其他辅助兵员,人员充实者可达1100人左右。
有的步兵大队经过强化可多于此兵力数,战争中后期有的步兵大队也有不足1000人者。
全面抗战初期,中国军队中比较充实的步兵营也有七八百人,但到抗战中后期则普遍达不到。当时八路军的小团也就七八百人,而国民党军中一个团的实有兵力仅一千余人者也大有所在。
以武器数来说,日军一个步兵大队有600多支步枪,8到12挺重机枪,27到36挺轻机枪,27到36具掷弹筒,2门92式步兵炮。
其步枪通常备弹120发,轻机枪和重机枪的备弹也很充裕,在淞沪会战这样的阵地战中,其有的重机枪耗弹药可达万发。
全面抗战初期,中央军的调整师在团级以下的武器配置不错。
其一个营即有6挺重机枪、2门82毫米迫击炮、27挺轻机枪,余为步枪及驳壳枪;一个团则有18挺重机枪、6门82毫米迫击炮、27挺轻机枪,有的还有20毫米小炮。
以这样一个团的阵容单独抗击日军一个步兵大队是可以的。相应来说,经过装备及编制加强的调整师即可抗击日军一个联队,三四个调整师则可勉强抗击日军一个师团。
也正如此,蒋介石在总结1939年冬季攻势时曾说道:战争初期,国军三个师可以对抗日军一个师团。
但是,此时抗战全面爆发已经有2年多时间了,中国军队的单位战力实际上是下降了的。
说完上述那句话后,蒋介石接着讲道:徐州会战时五六个师才能打败日军一个师团,到“冬季攻势”时,我们现在以十个师几乎还打不过它一个师团。
其实蒋介石所讲之徐州会战五六个师打败日军一个师团者为台儿庄大捷及序幕战临沂保卫战,当时日军实际还并不足一个师团之数,而十个师几乎还打不过日军一个师团的情况在1938年兰封会战时即已出现。
在此阶段,日军以一个联队对抗国军一个军,一个大队对抗国军一个师的情况已经不是少数了。
究其原因,实际上是彼愈强而我愈弱所造成的。
全面抗战爆发之际,日军虽然兵员质量高,但多体现在训练方面,其大多不具备实战经验,作战时常因盲目冲锋而被中国军队中的老兵所大量杀伤。
然而经过一两年作战后,日军作战部队中老兵成分已相当高,而且其当时还没有面临兵员和作战物资陷入困境的局面,因此实际上1938年之后几年的鬼子兵是很不好打的。
中国军队当时的困局在于全面战争一年多之后,无论中央军还是地方军的精锐大批消耗,加之当时急速扩军,使得部队中的老兵成分降低,以新兵为主的部队单位战力大大下降。
与此同时,由于采用了新的编制,一个步兵师仅辖3个步兵团,全师编制步枪数仅为2500支,实有则常在2000支以下。以当时国军步枪备弹三五十发的情况而论,比日军大队也强不了多少,这还不考虑双方兵员的射击水平。
以重武器来说,此时中国军队每个师理论上有迫击炮18门、重机枪54挺、轻机枪172挺,但实际上也大多达不到。
日军步兵大队在作战时往往还要加强75毫米山炮,再加上其编制内的步兵炮等,在远射武器上也对我有优势。
此为有基本军械供应的国民党军与日军的比较,而对无后方军械供应的八路军来说,情况则更为窘迫。
八路军一个步兵团,有20余挺轻机枪者即为主力,至于重机枪都未必每团都有,而迫击炮此类兵器则更少。以弹药来说,一支步枪十来发子弹是常态,轻重机枪备弹至多也不过数百发而已。
因此,日军在敌后根据地的扫荡,常以步兵大队为基本单位,辅之以伪军成一路,而各路日伪军之间的间隔并不大。
只要八路军在短时间内无法歼灭日伪军这一路,其他日伪军就会赶来合击。
1940年百团大战时的关家垴之战就是如此,八路军集合精锐重创冈崎大队后,日军援军已经开到,就不得不撤围。
而半年多前的昆仑关之战中,国军以最精锐的第5军反攻昆仑关,关口最初日军守卫者也为一个大队,但为夺下日军这一个大队据险而守的阵地,第5军付出了重大代价。
同样日军为解围,也派出了第21旅团主力。若非当时是第5军这样全军装备、训练最好的部队苦苦支撑,一般的国军若不撤围的话,极可能反倒被打崩。
最终第5军打残了日军21旅团,而自身也因伤亡战斗员1.67万人丧失了战斗力,日军新一轮援军抵达后,最终还是夺下了昆仑关,而含昆仑关之役在内的桂南会战最终依然以惨败而告终。
因此我们便会发现,1940年之后,无论是国民党军还是八路军其实都绝少对日军实施攻坚战。1940年到1944年,正面战场基本为守势;同期,八路军在百团大战结束后经过了3年艰苦时期,到1944年实力恢复时很多也是以围困战为主。
当时经过装备改善的中国驻印军以一营之力即能抗击日军步兵大队,在滇西的远征军装备次之,但也能以优势兵力围攻日军,但在国内其他战场,如豫湘桂战役中照样出现了日军一个大队击败国军一个师的情况。
这也是后来国民党军在1945年初进行大裁军的原因,因为大量师级部队其实并不堪一战。
1945年,由于大量美械开至,国军精锐部队得以迅速换装,部分部队在雪峰山会战中展现出了强悍的战斗力。如武冈之役,以一营之力即能抗击优势日军的攻击。
而八路军在1945年则掀起了大反攻,一批批主力团再度涌现,日军的步兵大队再也不敢横行霸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