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行诀》五脏辩证以虚实为纲,其理论源于《黄帝内经》
【免责声明】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素问·脏气法时论》载:
“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疎疎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少阴、太阳、舌下血者。其变病,刺郄中血者。
脾病者,身重,善肌,肉痿,足不收行,善瘛,脚下痛;虚则痛满肠鸣,飧泄食不化。取其经,太阴、阳明、少阴血者。
肺病者,喘咳逆气,肩背痛,汗出,尻阴股膝、髀足皆痛;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取其经,少阴、太阳血者。”几乎与本文相同。
同时,这里的“病”和“邪”与《灵枢·经脉》内容亦极相类似。关于《经脉》中“是动”“所生病”的解释,众家各抒己见,就《辅行诀》而言可理解为“病”为本脏自病,多为脏腑病,“邪”为客邪侵扰,多为经络病。
五脏所“病”主要涉及相关解剖位置,五体,五官九窍,五志,五液病变,兼见经络循行病候,如“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胁下为肝气所过,肝开窍于目,肝胆相表里,肝在志为怒,胆主决断,为“中清之府”,《灵枢·本神》直言“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肝经过阴器,抵小腹,胆经“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故肝“病”可见以上病候。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胻善瘛,节时肿”由文中可知病候多为经络循行所过出病症,《灵枢·五邪》亦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文源:彩云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