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六孩:创新技术引领全国煤矿生产

生平简介

马六孩(1916—1998年),山西大同人,195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大同矿务局白洞矿生产组副组长、同家梁矿马连掘进组组长、局工会副主席,大同市总工会副主席、山西省总工会副主席等职。

为了新中国的建设,马六孩努力多出煤、出好煤,和同组工人连万禄创造了手工日掘1.36米的成绩。1951年,他率领快速掘进组创造全国掘进最高纪录,带领小组先后创造了“马六孩循环作业”“马六孩多孔道循环掘进工作法”等先进操作技术,取得月进1300多米的惊人成绩。当年,马六孩所创造的先进生产经验在全国煤矿中推广。

马六孩曾担任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荣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马六孩说

“我们一同改进生产技术,共同为国家多、快、好、省地创造财富。”

马六孩,一个煤炭行业家喻户晓、响当当的名字,一个为新中国初创时期煤炭生产作出过突出贡献的铁汉,一个从旧社会受苦受难的劳苦矿工逐步成长为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全国劳动模范的先进劳动者。如今,在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同家梁矿矿史展厅里,马六孩的生平事迹赫然在目,无数后人在这里寻找着他的光辉足迹,倾听着他的奋斗故事。

“马六孩是中国煤矿工人的骄傲,是共和国煤矿生产战线上的一面不倒的红旗。”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同家梁矿党委宣传部部长王敏说,他在劳动中那种务实、踏实、扎实的实干精神,那种在工作中敢于想办法创新创造的精神,是应该永远传承下去的,“现如今,我们的'马连掘进队’依然继承和发扬着当年'马连掘进组’的光荣传统,在跨越发展中继续书写着'马连品牌’的新纪录、新荣光。”

翻身当主人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矿工

马六孩,1916年出生在大同一个贫苦家庭。马六孩的祖父、父亲是旧社会煤矿工人,在穷困和饥饿中死去。为了生计,年仅8岁的马六孩也不得不像他的祖辈一样下井挖煤,贫困和饥饿同样笼罩在他的头上。

旧中国的煤矿工人被称为“煤黑子”,是工人中最穷最苦、生命最没有保障、最受歧视的人群。1949年5月1日,大同解放,马六孩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六孩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代矿工,他从山坡上的土窑洞搬入宽敞明亮的职工宿舍,收入大幅增加,儿子也进入小学读书。从此,马六孩立志报效祖国。

1949年11月,大同矿务局正式组建成立。面对旧中国留下来的满目疮痍、破败不堪的烂摊子,矿工们立即投入恢复生产、重建矿山的紧张劳动中。当时的矿井条件十分艰苦,除设备陈旧外,尤其在掘进工作面,通风条件较差,马六孩和工友们在干活中热得光着膀子、赤着身子在煤层低的地方,半躺着刨煤。但是大家毫无怨言,热情高、干劲大,人人坚持出满勤、干满点,轻伤不下火线。

马六孩在工作中边干边总结,从井下煤炭开采实践中总结出一套先进的操作方法,比如打炮眼要看绽纹,拉槽要从软面开口。马六孩还把这样的操作经验无私地传授给了工友们。当时,电厂被破坏,大井被水淹,暂时不能生产,矿工们硬是用铁镐和背篓,为新中国生产出了煤炭。

“马连”同战斗创造手工掘进全国最高纪录

马六孩和连万禄的井下相遇,对于大同矿务局乃至全国煤炭战线来说,都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中国煤矿工业一对璀璨耀眼的明星从此冉冉升起。

1950年4月,为了向新中国第一个“五一”国际劳动节献礼,大同矿务局工会发出号召,在全局矿工中开展生产竞赛活动。当时,煤巷掘进都是手工生产,马六孩所在的白洞矿平均每天每班掘进只有0.3米左右,局里新公布的定额是每天每班掘进0.5米,一些矿工表示接受不了。白洞矿领导选中了马六孩、连万禄二人,让他们向全矿掘进工发起挑战,马六孩、连万禄当场保证每班掘进0.7米。对于当时一镐下去只能刨下核桃大小煤块的手工掘进来说,在3米宽、2米高的巷道能有此进度绝非易事。

竞赛开始的第一天,马六孩、连万禄憋足了劲儿,一人顶两人干,在巷子里分开左右,同时做槽口、刨底根、凿眼、装药;干完了一个班,用尺子一量,不多不少,整整0.7米。在以后的日子里,马六孩、连万禄越战越勇,班班进尺都有新突破,从0.7米一直递增到0.9米。4月17日,他们达到了每班掘进1.36米,创造了全国手工掘进的最高纪录,这个纪录相当于生产定额的两倍多。他们还改用硝放炮,降低成本约25%。因此,他们荣获大同矿务局党委颁发的“矿山功臣”金匾。

成绩再突破创造电钻打眼掘进全国新纪录

1950年9月的一天,矿山沸腾,煤海欢笑,大家正在欢送矿上第一位进京开会的全国劳动模范马六孩。马六孩代表小组出席了全国第一届工农兵战斗英雄和劳动模范代表大会,并被选入了大会主席团。毛泽东主席听说马六孩的事迹后,亲自接见了他。毛主席亲切地告诉马六孩:“劳模要起到三大作用,桥梁、带头、骨干作用。”这让穷苦出身的马六孩备受鼓舞。回到矿山后,他更加努力了。

1951年,为了解决采掘失调问题,加快掘进速度,大同矿务局将马六孩、连万禄调到同家梁矿大井,正式组建成立“马连掘进组”。马连掘进组接受的第一个任务就是打501通风巷。501是一条水巷,作业条件非常差。巷道里的积水没过了脚脖子,顶板上的水如连阴雨般不停地往下落,一歪脑袋,水就往耳朵里灌。在煤帮上打眼,水顺着钎杆就涌出来了。即使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马六孩也从没有诉过一声苦。

那时候,矿上没有更衣室,工人们下了井,找块不太潮湿的地方把衣服放好,等干完活后再换上。可是在这条水巷里,很难找到一块放衣服的地方,常常不等他们干完一个班,衣服就早已被巷子里的潮气和水滴浸得湿漉漉了。出了井,被寒风一吹,棉袄、棉裤如盔甲一样箍在身上,脱都脱不下来。回到家,马六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围着火炉转着圈烤,直到把棉袄、棉裤烤软和了,才能脱下衣服上炕吃饭。就这样,他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经过27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终于提前贯通了501通风巷,最高效率超过定额的66%。1951年6月,马六孩率领的马连掘进组突破了月进300米大关,创造了电钻打眼掘进318.71米的全国最新纪录。此后,国家煤矿管理总局向全国各地煤矿推广了马六孩的先进工作方法。

全国重点推广先进工作方法提高煤炭产量

在马六孩、连万禄首创全国手工掘进最高纪录后的整整10年,马连掘进组在大同煤矿乃至全国掘进队(组)中一直遥遥领先。

马六孩和连万禄一起,反复琢磨,多次试验,创造出了双孔循环快速掘进法,使掘进速度直线上升,继月进318.71米后,他们又创造了月进479.88米、503.91米、516米的新纪录。之后,马六孩及马连掘进组又创造了“马六孩循环作业”“深孔作业”“运搬机械化”“马六孩多孔道循环掘进工作法”等先进操作技术,取得了月进1300多米的惊人成绩。马六孩及其掘进组不但月月超额完成任务,没有发生过重大事故,而且推广和创造了54项先进经验,培养出46名干部和大批技术工人。马六孩和马连掘进组成为全国煤矿生产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马六孩多孔道循环掘进工作法”在华北区国营京西、阳泉、焦作、井陉等8个矿务局的112个掘进队重点推广成功,各煤矿掘进速度普遍在原来的基础上提高了2至3倍,最高的提高了5.8倍,极大地提高了全国煤炭产量,为国家节省大量开支。

为矿工奔走从切身利益出发解决问题

马六孩为新中国的煤炭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先后获得大同矿务局“一等劳模”“全国劳动模范”“山西省劳动模范”、煤炭部“劳动模范”等称号,先后当选为中共八大代表,第一、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1956年,他担任了大同矿务局工会副主席职务。之后又任大同市总工会副主席、山西省总工会副主席等职务。

无论是从劳模会上归来的马六孩,还是在领导岗位上的马六孩,矿工们看不到他身上一丝一毫装腔作势的派头,他永远是煤矿工人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他在办公室里坐不住,总是三天两头往矿上跑,尝尝食堂的饭菜香不香,试试澡堂的水烧得热不热。遇到问题,他总是从矿工的利益出发来考虑如何解决。

1994年10月,全国煤炭工业著名英模塑像纪念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马六孩被列为首位。2009年,马六孩被授予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劳动模范”的殊荣。

1998年,82岁高龄的马六孩因病去世,但他为共和国煤炭事业作出的突出贡献,国家不会忘记,他的光辉永远闪耀在煤炭人的心中。

山西晚报记者 张彩云

记者手记

采写马六孩老人的故事时,我的脉搏跟着那个年代跳动,我的心一直为马六孩那种忘我的奉献精神所感动着。

马六孩是饱尝旧社会痛苦辛酸的老工人,翻了身的矿工,从党的教育和自身的血泪经历中,深刻地懂得了当家作主的工人阶级应该怎样对待劳动,应该怎样不畏一切困难和险阻地去为更好的明天奋斗。马六孩和他的“马连掘进组”用立志报国的火热激情,为祖国的煤炭事业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成为了全国煤矿生产战线上一面高高飘扬的旗帜。

更让我欣慰的是,马六孩虽然走了,但是他的马连小组还在,他的马连精神还在,70多年栉风沐雨,从手工掘煤到机械化开采,再到智能化“无人”采煤,马六孩和连万禄吃苦耐劳、敬业奉献、创新创造的精神一直在传承着。

晋能控股煤业集团同家梁矿党委宣传部部长王敏告诉我,与新中国同成长的“马连掘进队”从曾经一个只有7人的班组,到如今已壮大成一支近80人的队伍,“马连掘进队”除了建立了一种“无私忘我”的班组精神外,还一直保持着大胆革新和积极创新的工作作风,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奇迹,以优异成绩谱写着新时代“马连”掘进新篇章。而且,和“马连掘进队”一样,煤炭行业还有很多从红色年代传承下来的优秀团队和标杆组织,同样值得我们去铭记,去传承。

(责编:李琳)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