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有四大战略构想,最差的那个居然是隆中对

三国时期,天下大乱,不少智谋之士提出了结束乱世的战略构想。例如沮授提出的“挟天子以令诸侯” 、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鲁肃的榻上对、诸葛亮的隆中对。这些战略构想无一不对当时的天下局势产生过重大影响。然而,这些构想有的不被采纳,有的成功了,有的甚至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宣告破产了。这其中最失败的究竟是哪一个呢?

答案或许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隆中对。

为什么这么说呢?

刘备当年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号称卧龙的诸葛孔明出山相助,诸葛亮在隆中一番规划,我们且看:“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请输入图片描述

由此可见当时候的诸葛亮,对天下大局确实看的很透。正是因为这种大局观,才使得后来能够帮刘备在东奔西跑的困局下,得以生存并壮大。

隆中对里诸葛亮的一段对白产生于曹操平定北方后,南下之前,可以说一语道破了天下玄机。对刘备来说,他一世英雄,被曹操、袁绍、刘表奉为上宾。但无论怎么努力,都只有寄人篱下,或者四处流浪的份。是诸葛亮给他指明了道路,谁是朋友,谁是敌人,这是政治斗争中最重大的问题。

但我们知道的是,最后蜀汉并没有成气候。隆中对中的“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的宏愿最终也未能实现。毛泽东在点评这一段的时候,观点直接指向隆中对,指出诸在这一点上,从一开始就出现了问题。毛泽东认为“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败。”

隆中对的精神是和当时的形势相吻合的,但世事变化无常,其中有件事影响最大,这件事就是刘表要把荆州送给刘备,但是刘备拒绝了。这件事影响很大,诸葛亮在隆中对的时候最看重的就是荆州,荆州乃兵家必争之地,到手的荆州,由于刘备的优柔寡断和所谓的仁义,给推掉了。

请输入图片描述

然后仅仅几个月后,曹操就南下了,刘表死了,刘琮降了,刘备被打败了。荆州在很短的时间内,大部队落入曹操之手,这就产生了实际情况和隆中对不相符合的情况。

于是,政策的调整势在必行。首先是怎么样重新夺取荆州的问题。依靠刘备自己,肯定是没可能的,于是诸葛亮果断出击东吴,所谓“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东吴出兵是要付出代价的,后来曹操确实退出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但刘备原来屯兵的江夏不声不响就被孙权吞了下去,荆州的中心地区江陵也被周瑜占领,虽然后面借了回来,但是有借无还,留下了今后东吴出兵的口实,也是孙刘联盟破裂的根源。

其次是占领益州,隆中对只有简单一句话,但执行起来难度极大。占领了益州,跨阻荆益的战略目标算是基本实现了,但是同时,荆州东南三郡被孙权偷袭,张鲁被曹操消灭。北向,曹操的战略前方直接和益州接壤了,东方,本来就局促的荆州更加的缩水,不得以之下,只好与孙权议和,牺牲东方的部分土地以换取边境安宁,集中全力保住益州。夺取汉中后,隆中对就只剩下最后一个梦想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可这时关羽突击襄樊,荆州的防守露出破绽,导致荆州失守,关羽授首,而后又导致东征失败,刘备羞死,其间还有张飞被部将击杀,悲剧是接踵而来,隆中对的梦也基本就葬送了。

隆中对给刘备的的事业指明了方向和道路,但是在执行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没有完全解决,所以后续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仍然在继续执行隆中对的既定方针,虽然其中在不断的修正,但是诸葛亮的一系列动作,仍然可以认为是隆中对的延续,只不过这时候隆中对已经被修订得面目全非了。首先是没有办法分两路北伐了;其次,汉朝被取代这个天下大变没有把握住,这在于刘备的优柔寡断;最后蜀汉在一系列的征战中,已经不是诸葛亮所说的那个“民殷国富”的蜀国了。

呜呼哀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