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句话概括京城四大名医萧龙友先生的养生之道

萧龙友先生晚年身体多病,曾患肺结核、冠心病、胃病、胆囊炎等痼疾。但他80岁还日日门诊,八十几了还用牙吃甘蔗,至90岁高龄谢世。萧龙友先生长寿的“秘诀“在哪里呢?他的后人总结了这样三条。

一是重“养心”

要想身体好,心态最重要。用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生活,才能身康体健。

首先,“养心”的关键所在,为淡泊二字。他对官场很淡泊,对名利二字,他依旧看得很淡。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医界领导和人大代表任内,他看问题冷静客观,不带任何个人情绪。1957年,有些年轻气盛的中医界人士邀他加入某党某派,带头对政府发起不重视中医的指责,他态度鲜明地拒绝了。20世纪50年代,他的好友齐白石在国外获国际和平奖金,有的亲友怕龙友老人知道后会觉得自己相形见绌而不敢告诉他。其实,他后来从报上看到这方面的消息却如孩子般地欢天喜地,兴奋得纵声大笑,要亲自上门去给白石老人道喜,让这些亲朋好友惭愧不已。

其次,要淡泊名利就要淡泊物欲,萧龙友这一点堪为楷模。他拟了首易懂易记的顺口溜“无价宝”,过年时祭祖前给全家念遍,然后郑重贴在“上屋”的西壁上,供全家记取力行。他与家人在物质生活上相当俭朴,但在精神追求,特别是藏书上,则相当富有。那时“藤萝院”的北屋东屋,十间地窨子中的相当一部分都集满藏书。

再次,心胸阔大、宽厚博爱。他乐善举,热助人。他自己和直系亲属生活俭朴,但对他人、对族人、对陷入困境的友人,甚至陌生人,总是力所能及地施以援手。新中国成立前,有的亲戚居无定所,萧龙友在西兵马司22号后面的玉带胡同购三合院一座,安置了几家亲戚,最后,索性把那座房子赠给了他们。平日,家中常有若干生活无着的朋友来就食,有时他们中饭吃了晚上还来吃,萧龙友和妻子也总是热情接待。那时还常有素不相识的“求帮者”上门求助,萧龙友也总不让他们空手离去。即使后来他自己生活很困难,不得不卖掉半座房子维持生计,但就是在这种窘境下,他也没停止过对族人的帮助。

二是擅“养气”

“气定”才能“神闲”。这里说的“气”,指人的元气、正气、浩然之气。擅“养气”者,元气充足,邪气就难以入侵。

“养气” 首要是养五脏六腑的元气。萧龙友胃不好,他用保守疗法,自制“佛金散”,饭后必用,几十年从不间断,结果胃护理得很好。为了养胃,他严格控制食量,每餐半小碗饭,仅六成甚至仅五成饱。但他在食这半饱之餐时总有许多自制的小菜佐餐,诸如泡菜水豆豉、霉豆腐、节节菜。萧龙友重节食,那时家中孩子患“食火”的病,就让孩子改服流食或尽量少食一两天, 总会痊愈。

“养气”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清心寡欲。萧龙友一生不拈花惹草,与妻子一生恩爱,送别老妻时亲题挽联曰“五十年如日”,但两人很早就分房而居。20世纪50年代,铁道部一位苏联专家通过任铁道部第三设计院总工程师的萧龙友之子萧瑾,寻求增加性能力的处方,先生告诉他可服几种成药,但致函叮嘱:“五十岁的人,不可多想。”“气定神闲”,清心寡欲,是先生长寿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是精“养身”

先生的日常生活像标准钟一样有规律,每日“凌晨即起”,拄杖在四个大院子里走一圈,观花晨练。早餐后准时门诊。午后小睡,下午出诊。每晚十时休息,从不熬夜。先生喜静,但社会活动不少。每日访客不断,可谓“樽中酒不空,座上客常满”。七十寿辰时各界名人来了不少,齐白石、程砚秋等名家为他的寿辰特意作画。梅兰芳那时不在京,但也送上了画作。丰富多彩的信息源让他时刻与外界、与时代保持沟通,使大脑从不停歇地运动。

萧龙友喜诗文自娱。逢节假日必命笔,或自勉,或赠人。书画是他养生的重要内容。他尤喜花木,家中种满奇花异草。春天“藤萝院”花香四溢,引来各处的蜜蜂飞来采蜜,蜂鸣之声可以淹没人的讲话声;夏则浓荫蔽日,莲花盛开,花团锦簇,馨馥如醉;秋则海棠挂枝,石榴吐红,大大小小的红枣像大大小小的铃铛;冬则瑞雪与松、梅、竹岁寒三友启人遐思。花木有情,是萧龙友颐养天年不可或缺的朋友。

内容转自:人卫中医微信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