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诞生之谜?太极拳到底是延年益寿不老春的功夫,还是十步杀一人的精湛武学?

——传武的内家拳之太极练法心得解读

太极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太极拳, 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由此可以看出太极拳既可以养生,也可以技击的。究竟太极起源何处,学术界都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目前的比较流行的说法是太极拳的创始有两种不同的说法。比较流行的说法是:

说法之一:太极拳创自陈王廷。依据祖传拳术,吸取民间诸优秀拳种之精华,结合导引、吐纳术、中医经络学,创编了一种新的内功拳种,按阴阳转换之意取名太极拳。之后,陈氏太极拳逐步演变出全国有代表性的“杨、武、吴、孙”等诸大流派。

说法之二: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 张三丰所创立的拳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内功和阴阳变化,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这些特征无不与道家的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三宝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相吻合,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可以说是留给后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武术界的一些学术权威认为太极拳的编创人是河南陈家沟的陈王廷,对此学术界仍有不同意见。因为陈王廷写的《拳经》里边没有太极这一名称,另外他的创拳依据是《黄庭经》,可太极拳不应该以《黄庭经》作指导思想,它应以太极图作指导思想,而太极图是陈抟传下来的。

以前没有“太极拳”一词,“太极拳”一词早出自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有人说太极拳是张三丰创的,现在又把它否定了,否定的道理我看也不充分。但是,在应用太极理论指导太极拳方面,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起了很大作用。现在的陈式、杨式、武式、岳式、孙式太极拳,基本是以太极理论来作为指导的。

想要练习好太极拳,一定要明晰:精、气、神的关系。这不仅是健身养生,技击功夫的根本,也是太极拳阴阳五行对立统一的太极道理。正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想要练出功夫,就必须晰精气神三则的关系,就要从“心”讲起。

佛家认为的“心”是真是之心,就是常住不变的真心,是自性清净之心,如来藏心,真如本体。练习太极拳必须从“心”入手,在静态中要如实地做到观察自己的心。若能够做到在念念之间,或者起心动念的每一刻,自己都能观察和感觉自己的心,就可以在练习太极中进入无我的境界,“心神”相交做主宰的,神满全身的神、气、形相合的状态。

道家的“心”在于自心得道。结合太极的练习,就是心清而气定,气定而神静,神静而自然灵通,达到“神道至明,外观万境,内察一心,了然明静,杂念俱息、湛然常住,心气神和,心神安定,元气自显”的神明状态。这是道家关于太极功夫至高境界的感悟——它不仅仅可以应用在技击,也能应用在养生。即:气定神闲,自然归真的仙道之密。

儒家之“心”讲究内明之学,外用之学。内明和外用的在太极功夫中讲究正心是关键。练习太极时,心若不定,气必乱,乱则形也散。心神不宁,神形不合,气血不畅,又怎么能够探求功夫的精髓,和保证健康养生的目的呢?这就是正所谓:正心,才能正形;正形,才可以正气;正气,才可以浩气凌然,神形兼备,气血融融,身轻体松。

武术之“心”中,以中国武术最高境界的三大内家拳最为推崇。“太极”、“形意”、”八卦掌“这三门功夫离开了心的练习,就难以登堂入室。《太极拳解》:”身虽动,心贵静;气需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后在身……“《形意拳经》:”养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固灵根而动心者,敌奖也。……道艺之用者,心中空空洞洞,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而时出之,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心无其心心空也,身无其身身空也。……“所以,武术之心更为重要,是窥探武学的精要所在。

中医中的”心“, 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五行属火,主宰生命活动的作用。故《素问》称心为:”君主之官“ 。心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内经》语:“心者……精神之所舍也。”故,太极练拳练心,就可以锻炼五脏六腑,就可以增加心肺功能、阴阳调和,就可以延年益寿的功效。

所以,太极练习时,无论是健身、养生,还是揉手和技击,都要把心的练习作为首位。练拳时练心,用心练拳;心定神静,神是心中之神,气是肾中之气,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样才的太极练习,才可以内养心性,健康长寿;外练形体、功夫卓群。正心、练心时,要前念已断,后念不生,才可以神明自灵。心就是我,我就是心,只有达到无我的境况,才能体会精气神相合的状态。

同时,练太极拳有一个总的、很关键的要求就是要气贴于脊,这是练习太极拳的入门基础之一,也是入门功夫。这也是要求练习者用心揣摩的:力发于足,走于腰,展于脊,通于手的关键。无论练习太极是为了功夫技击,还是延年益寿,既然爱上了太极,就要追求太极之精。不登太极的大雅之堂,怎么能够窥得太极玄妙之髓呢?

作为一门拳术的太极拳也有三个层次的,即太极拳、太极功、太极道。太极功和太极拳不一样,它从站庄(或打坐)练气入手,先得练气,包括练呼吸。而真正的太极拳是通过练功发动内气之后出现的。里边内气一动称为太极灵动,也叫开太极,太极开起来,身体慢慢打出动作,来通形体、经络、内脏以至于神经。因此学习太极要不要单从拳术上学习,这样就狭隘了太极和太极拳的价值了。

所以,太极拳的练习也要增加内功的练习,真所谓: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的。因为,太极作为武术,武术的这门学问可太深奥了——它应包括武术、武功、武道,统称为武学。当然武学中还包括阵法和用兵。”

从招式练起来的是拳术。武功讲功夫。以练内气为主而后用到招式上去,这称为武功。武道要研究道学,往成仙上走,所谓“武道通仙道”。所以,追求太极,要循序渐进,由术入功,由功入道;方可强身健体、克敌制胜、超凡入圣。

因此,练习太极拳要从一招一式练起,既要健身,又要技击。

第一个阶段要学姿势,熟悉动作,掌握姿势要求和动作要领。

第二阶段要在熟悉动作的基础上把意念和动作结合到一起。这个意念就包括体和用。这一招是打人的还是防人的,是怎么做的,得加意念。

第三阶段就需要认真体会里面的变化;以后还要练推手,搞技击。

经过上面三个阶段,正心,练心,就可以初窥太极的奥秘。否则,练习的太极拳不是拳了,就是柔软的体操。就更别提健康养生,技击功夫了。

所以,从上面的道理来说:太极不简单的拳术,是功夫。《太极拳论解》里边讲:“动牵往来气贴背,敛入脊骨。所以,千千万万不要把太极拳作为单纯的拳术来看待,而要把它看作一门学问。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