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项目 大智慧 参考论文
摘要: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适应社会生存所必备的能力不再局限于技能的高低,而是更关注综合能力。笔者在从“重技能”走向“思维教育”的主题式项目学习探究的教学实验中,初步总结出“PPT搭基础,接轨实际‘活应用’;‘动手’增童趣,探究协作‘提素养’;软硬件结合,‘技思融合’促创新;师生共协商,‘数据评价’更有效”的实施方法,在小项目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协作、探究、合作等能力,使其在做中学会思考,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项目学习;主题式探究;数据评价;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13/14-0035-03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小学信息技术教材仍注重技能的范例教学,这导致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思维和能力也得不到更好的发展。在对上海长宁区的小学信息技术“项目學习”进行了一年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后,笔者进行了从“重技能”走向“思维教育”的主题式项目学习探究,初步总结了一些方法和途径。
● PPT搭基础,接轨实际“活应用”
以项目学习为主要形式的信息技术课程可以实现跨学科的深度融合。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在每个学期设置一个学习项目,项目的选题和研究方法要尽量简单一些,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分析、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在研究和探讨中内化知识和方法,理解学科之间的联系,能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一种强调主动探究和创新实践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初始阶段,笔者选择以PPT应用为技能点的主题式项目学习,让学生在动手实践和实际应用中体验问题解决的策略,活学活用PPT。
很多学校所在地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如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历史积淀、农业工厂等,项目学习主题就应该突破学校边界,寻求地域特色的结合点,以特色为活动主题,与相关组织社团或者企业基地等进行合作,这样既拓展了课程和实践,又扩大了区域特色的影响。笔者所在学校地处江南小镇,特色小吃和水乡文化底蕴很深,于是笔者以“江南小吃甜酒酿的研究”为切入点,了解本地家喻户晓的传统制作工艺,结合PPT的学习来开展,将技能点融合到每一次的活动中,设计完整的学习任务,接轨实际应用,具体的操作步骤如下:
①明确研究内容,确立小组分工,设计分工图。
②搜集信息,调查寻访了解甜酒酿制作工艺的人,确定制作材料和制作方法,小组内交流总结后完成主题幻灯片和材料方法说明的幻灯片。
③进行实践研究,观察研讨,得出数据和结论。学生开展酿制活动,由于甜酒酿发酵时间较长,可以采取智慧校园的做法,利用摄像头24小时监控发酵情况,学生可以在家通过互联网查看发酵情况及变化,其他年级的学生也可以观看整个研究过程,参与讨论交流,不断优化,经过反复实验填写制作过程中糯米与酒曲的配比、温度要求、时间控制等,ok1obWB+aD16+Y4VxEc5dA==并将这些数据以图表、文字等形式呈现,分析数据,总结经验。
④利用小组成果汇报的形式,以PPT展示和现场解说的方式进行,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懂得了合作,学会了思考与创新,更多的是在传承传统特色的基础上学会了运用信息技术来解决问题,形成低成本高产出的校本特色课程。
● “动手”增童趣,探究协作“提素养”
选择学生感兴趣的、便于动手实践的主题活动更能吸引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在实践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沟通与协作的能力、批判性思考的能力、适应力等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因此,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1.以“激趣”为依据,主题选择注重实践体验
以小项目从学生的实际生活中选题,让他们通过网络搜索、查阅资料、请教教师和长辈、采访民间的老师傅等形式进行实际调查,最后确定主题为“制作传统的甜酒酿”。学生走进老作坊体验甜酒酿的制作,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小主题,并根据教师提出的系列活动开展小组研究。
2.以“问题”为纽带,动手实践激发问题意识
主题式项目学习活动是以技能点为基础,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践优化”作为活动的主旋律的,因此笔者在学习关键点上设立主问题,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设立分问题,这样就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使其在动手实践中学会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在甜酒酿的制作阶段,笔者为学生设立了七个环节问题:①称米:米的选择和配比;②淘洗浸泡:器具消毒和浸泡时间;③蒸米:工具选择和蒸米时间;④冷却:冷却方法和温度;⑤称甜酒曲:称重方法和数量;⑥拌入酒曲:拌入方法对口感的影响;⑦装碗发酵:装碗方法和发酵时间。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通过查资料、请教科学老师,在第⑤个环节有了结果:100克糯米拌入甜酒曲的量不同的对比试验:1号用0.16克甜酒曲,2号用0.32克,3号用0.64克,4号用1.28克(如图1)。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总结出了2号和3号都是合理的配比,但有个小组却想得更远,他们设计了这两种配比的口感调查表,并在社区和校园里进行调查,以此来分析本区域人们的口感喜好(如图2)。还有的小组对第⑦环节的问题进行了细化研究,将发酵温度和时间进行对比实践研究,提出发酵时间和温度对发酵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为了保持温度的恒定,他们提出了很多想法。经过对一系列问题的探究活动,学生在“分析问题—细化问题—解决问题—优化实践”中,培养了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分享”为支架,合作沟通提升协作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是项目学习的基本形态,而保证小组合作能不断实现和保持下去的关键就是分享和评价,通过分享可以呈现每个小组的特色和成果,通过评价能让小组成员意识到团结协作带来的快乐和幸福。所以,在项目活动中教师要有阶段性的成果分享和评价,肯定成功,反馈不足,促进小组团结协作能力的不断提升。
● 软硬件结合,“技思融合”促创新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是帮助受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阶段对学生培养的重点。教师要开发以学生为中心、基于真实问题的主题式项目活动探究,结合传感器和Scratch编程学习,选择低成本的课程实施方案,选择优质开源课程分享平台,基于学生的思维特点,让学生经历从“思”到“造”,再到“创”的过程,培养他们的分享精神、计算思维,将技能和算法思维有效融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创新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江南小吃甜酒酿的研究”拓展阶段,笔者提出让高年级的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恒温发酵箱,通过查阅资料和咨询教师,学生们选用了一个温度传感器、一个泡沫箱、两个烘鞋器(加热)、一个恒温器设计了发酵箱(如图3),保证了发酵的成功率,节约了大量的时间。随后,笔者又设计了一系列将技能和编程思想相结合的项目学习探究活动,利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一些开源的硬件(如传感器、机器人组件等),结合Scratch编程的学习,将设计融入到探究活动中。例如,笔者让学生制作了一个温度、湿度检测系统来记录和检测凤仙花的生长,并尝试用Scratch编辑,再通过对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实现控制浇水和加温。学生先思考需要哪些硬件,研讨如何设计制作,再根据设计的草图进行组装和测试,最后结合Scratch的编程思想,通过“分析需求—画流程图—编写脚本—调试改进”经历编程算法学习的每个过程,并与实际结合,不断思考实践,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在后续的研究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数据和科学数据的对比,找出设计的缺陷,试着小组一起DIY,不断改进设计,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创新,将技能与算法思想有效融合,促进学生计算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发展。参考论文
● 师生共协商,“数据评价”更有效
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以及数据挖掘思维能启发教师从数据中全面认识学生,让评价更贴近事实,让评价反馈更有效地改进教学。主题式項目学习需要公正、高效的评价,而评价标准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共同研讨制订的。除了共同设定评价标准外,笔者还通过学习平台的讨论和作业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借鉴他人弹幕教学和手持平板收集学生特点、课堂难点数据的方法,更加科学地认识自己的教学,给学生更全面、更细致的“数据评价”,让小组合作和学生个人发展得到更强有力的激励和保障。
技术在不断发展,新的学习方式和教育形态也会不断涌现,主题式项目学习解决了信息技术课堂改革的方向问题,但教师也要根据学校实际,学会“适变”,不要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大项目,要选择学生感兴趣和充满地域特色的小项目,将技能融入动手实践的活动中,不断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小项目体现大智慧,走出课程改革的创新之路。在今后的实践中,笔者将不断做好细节,总结经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带着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