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瑾 | 往事述怀——丁中第一届学生求学琐忆

【往期回读】

新书见面会略记  儿时的秋收

老父,你一切都好吗

秋冬萝卜赛人参    走路

秋风起腌菜忙     小纪真如真谛

祖屋变迁记        回母校   腌咸货

稗子是是非非     丁沟中学草坪

在本号首发的《曹义田的宽厚——老友新记之三》和《培养有家乡情怀的人》,发表于今天(11月19日)《江都日报》。在此,特向作者王慧骐先生和刘立忠校长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广大网友报喜。欢迎投稿本号!

往事述怀

——丁中求学琐忆

丁中1955届校友  陈锡瑾

作者陈锡瑾先生:1937年生,丁中1955届校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1987年开始创作,有六百余篇(首)故事、童话、寓言、儿歌、散文、连环画脚本等发表在《小朋友》《少年报》《新民晚报》《看图说话》《中国儿童报》《中国儿童画报》等多家省级以上刊物,著有《一串红灯笼》等。

我是丁中首届毕业生,1952年入学,1955年毕业。

常有人问,你老家在扬州北乡黄珏桥,为啥大老远地跑到丁沟来读书?可是,那时的家乡乃属江都县,而丁沟中学则是解放后江都县兴办的第一所中学。经我这么一说,你也许就不会觉得奇怪了。

(1952年初创时七里乡韩塘村的校舍)

丁中刚开办时,校舍尚在筹建中,于是,就将校址临时设在丁沟镇南四五里的韩塘。这是一座地主的住宅,三进四厢,东侧另有一个四开间的作坊,房屋蛮多的。髙大的门楼前面,还有一块头二亩的空地,正好作操场用,这是一处较为理想的办校场所。这些房屋就作为教师办公室,职工宿舍,以及厨房等。第一届只有初中,招了三个班,150多名学生。韩塘是一个大村落,有几十户人家,这些学生只好分散地安排在农民家中住宿。将近20个寄宿点,少则一户四五人,多则一户七八人,有一户三间空房,竟然住了二十多个人。由于学生分散住宿,给管理带来了很大困难,每晚都有老师轮流巡夜,早晚也有工友沿着村庄吹哨子,督促学生起身和就寝。村子里一下陡添了头二百号人,充满了无限的活力和生气,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尽管当时条件非常艰苦,但广大师生都能兢兢业业,认认真真,努力工作,刻苦学习,倒也其融融融,和睦相处,从未出现过半点问题,同时广大师生还与村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极其美好的印象。

我们在韩塘只待了半年,春节后开学就搬到了建在丁沟镇三阳河畔的新校扯。这里共建了三排砖木结构的平房,宽敞明亮,教室前面都有一道走廊,可以不走雨地,每排三个教室。第一排,稍微隔了一下,分别作为校长室、教导处、总务处、教师办公室、会计室、医务室,以及体育器材保管室。第二排作为教室,150多名学生,分别编为甲、乙、丙三个班。最后一排,做学生宿舍,两个教室住男生,一个教室住女生。睡的都是木制的双人床,分上下铺,沿墙单放,中间由四张床拼排,像个大通铺,过道很窄,四五十个同学挤在一道,说说笑笑,十分热闹,大伙儿既是同学,又像兄弟姐妹,这是一个多么和睦、多么温馨的大家庭啊。

在宿舍旁边建了一个厕所,稍后一点,又建了一个厨房。当时没有食堂,更没有大会堂,学生吃饭时,就由值日生拎着饭桶,捧着菜盆到各个教室。由于用的连桌椅,不好拼接,当时粮食没有定量,尽吃,各人就用搪瓷盆盛了饭,将菜搛到碗里,回到各自的座位上分而食之。每月伙食标准只有6元,吃得挺不错,每天都有小荤,不是肉,就是鱼,一周一次大荤,或红烧鹅,或焖肉圆。中午还经常吃菜面,每个教室走廊里放一只大釉缸,各人自已用铜勺舀,一般来说,每人一大瓷盆就夠了,有的人肚皮大,一下竟然吃了两大瓷盆。虽然是烂面,但是香喷喷,热呼呼,一个个都吃得眉开颜笑的,觉得很过瘾!

过不了多久,学校又用毛竹和芦苇搭建了一个简陋的大食堂,兼作听报告,文艺演出用。学生按桌就坐,一桌八人,这样一来就方便多了。特别有趣的是,每次吃早饭时,大家盛了粥,坐在桌边干等,要由司务长吹了哨子才好吃。只听哨子一吹,同学们就呼呼啦啦一下吃了起来,哎,吃饭像打仗,也要统一行动,一道动筷子,不知何故。

一个学校办得好坏,关键在于教师。在这里,兴办伊始就能开一个好头,就更显得犹为重要了。

记得初中一年级时,教职员工仅有头20个人。校长李鹤亭、副校长毛太和,这两个人都是早年参加革命的老干部,工作认真踏实、生活艰苦朴素,为大家树了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导主任高重庆教几何,班主任李忠毅教代数,他们教学有方,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逻辑思维极其严密,不管什么难题,都能讲得头头是道,一听就懂,深受学生的喜爱。因而后来他们两人在江都教育界都享有极高的声誉,成为教师的楷模,深受广大学生家长的祟敬。语文教师朱庚昌、戴成基,他们二人的古文功底非常深厚,教学时引经据典,深入浅出,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幽默风趣,引人入胜,听他们的课,不但不觉得枯燥乏味,而是一种极好的精神享受。朱老师对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写得好的作文,还要进行当面评点。有一次,他把几个作文写得好的同学,一起叫到宿舍里,并对其中两个学生的作文当众表扬,还鼓励他们给报刊投稿。结果这两篇作文,就真的给少儿报刊录用了。就是由于这个原因,后来这两个学生都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着文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就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这两个同学呢,后来终于分别成了江苏省作协会员、广东省作协会员,双双都圆了作家梦。现在想来,这都与当年朱老师的大力帮助,和及时引导分不开的,真可谓功不可没。

还有两位教师,他们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就分配到丁沟中学,刘云教化学,黄希诚教物理。由于他们才走上工作岗位,缺乏教学经验,但两人工作都非常积极,认真备课,刻苦钻研,讲理论,深入浅出,做实验,耐心指导,教学效果都很好。他俩都很年轻,和学生没有半点隔阂,再加上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深受学生的欢迎。因为他们物理、化学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从而也就为首届毕业生的升学考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教师教得认真,学生也学得刻苦,每当早晨天刚蒙蒙亮,就有不少的学生起身了,三阳河畔顿时就传出了一阵阵朗朗的读书声,伴着鸟语,闻着花香,那么沉醉,那么痴迷,群众见了都啧啧称赞,哟,这些孩子真有出息!那时还没有电灯,晚自修都点汽油灯,从没有一个学生无故缺席,都在灯下孜孜不倦地做作业,或者预习功课。熄灯铃响了,还有个别学生钻进被窝里,打着手电筒在看课外读物,以求吸取更多的营养,不断扩大自已的知识面。

(1955年江都县丁沟初级中学首届毕业照)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1955年首届150多名毕业生参加升学考试,竟有三分之二的学生考取了中等专业学校,同时还有近10名考取了省扬中。当年考取中专的学生名单还登上了新华日报。这样的优异的成绩,给丁中交了一份完美的答卷,为教师争了气,为学校争了光,一炮打响,一路走红,喜讯插翅满天飞,一下子传遍了四面八方,为江都名牌中学打了坚实的基础,真是可喜可贺!

那时的学生朴实、单纯,感情都非常真挚。放寒假了,男同学把盖了近半年的脏被褥拆下来,带回家去洗涤。开学时,母亲就让孩子带着针线,回到学校自己学着钩被子。双人床,四张拼在一道,用来钩被子正好。可是男孩子笨手笨脚,被里、被面,还有被胎,这三者总是不听话,不是歪,就是斜,很难缝到一块,这针线像有千斤重,更不听使唤,几个人折腾了半天,也未钩好一床被子,急得团团转。这事被女室长知道了,就急忙带领头二十个女生跑了过来,说,快放下,别再瞎忙乎了!于是,大伙儿就把这些被子,一起捧到她们的宿舍里,七手八脚忙个不停,吃过晚饭,接着又挑灯夜战,终于在晚上睡觉前把所有的被子都钩好了,及时送到了男生宿舍里,笑道,快,各人把自己的被子领回去吧!有个男同学听了,一脸憨笑,哟,若不是你们帮忙,今夜我们就又要重新投胎啰,逗得一个个都笑弯了腰。

1954年那年冬天特别寒冷,先是个把月不下雨,干得要命,紧接着又下了几次浓霜,田里的麦子一片焦黄,那时又没有塑料大棚,菜地里的蔬菜几乎全部枯死了。男同学由于长期吃不到新鲜蔬菜,缺乏叶绿素,绝大部分人都得了绣球疯,痒得难受,用手一抓,就破了皮,流黄水,时间一长结了疤子,走路一叉一叉的,很不雅观,疼得要命。医务室就让男生每晚用高猛酸钾,洒少许在温开水里,进行清洗杀菌,病情才稍有好转。有一次,司务长不知从什么地方买来一些荠莱,㓠㓠剁剁烧粥。虽然菜叶又枯又黄,粥里只飘了些稀稀拉拉的菜花儿,可大伙儿却吃得特别香。司务长见同学们吃得高兴,就问,你们知道这野菜几文一斤?告诉你们,这价钱呀,比肉还贵几倍咧,吓得大伙儿直伸舌头。

(1955年三(1)班毕业照)

时间过得真快,转瞬间已经六十多年过去了,但我在丁中读书的点点滴滴往事,却时刻铭记在心中,永远也不会忘记。我至今仍保存着当年的初中毕业证书,三甲班,以及全校师生的集体毕业照,那就权作珍贵的纪念吧

(0)

相关推荐

  • 《辛丑重阳述怀》

    人生万事难如祥, 黄花只在往年香. 无限枝头好颜色, 可叹高险远重阳.

  • 陈锡瑾 | 那年,女生帮男生钩被子(丁中的故事)

    [往期回读] 那一年的冬天 宜陵私塾先生    竹墩豆腐先生 江都记忆之一    之二    之三 下河的姨婆婆    安静的韭菜桥 "好猫管三庄"    致敬丁沟中学 女儿学诗记 ...

  • 陈锡瑾 | 那一年冬天,丁中男生得了一种怪病

    [往期回读] 豆腐先生 江都记忆之一    之二    之三 下河的姨婆婆    安静的韭菜桥 "好猫管三庄"    致敬丁沟中学 女儿学诗记趣    记忆中的丁中 追忆我的岳母  ...

  • 陈锡瑾 | 丁师傅

    [往期回读] 有客南方来   我的初中石碌 带父母进城   赵一锅   我是老前辈 丁师傅 江都  陈锡瑾 陈锡瑾先生:1937年生,丁中1955届校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有六百余篇( ...

  • 陈锡瑾 | 人鸟情

    人鸟情 江都  陈锡瑾 陈锡瑾先生:1937年生,丁中1955届校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有六百余篇(首)故事.童话.寓言.儿歌.散文.连环画脚本等发表在<小朋友><少 ...

  • 陈锡瑾 | 当了一回渔民

    当了一回渔民 江都  陈锡瑾 陈锡瑾先生:1937年生,丁中1955届校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有六百余篇(首)故事.童话.寓言.儿歌.散文.连环画脚本等发表在<小朋友>&l ...

  • 陈锡瑾 | 菊花脑儿

    菊花脑儿 江都  陈锡瑾 陈锡瑾先生:1937年生,丁中1955届校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有六百余篇(首)故事.童话.寓言.儿歌.散文.连环画脚本等发表在<小朋友>< ...

  • 陈锡瑾 | 那顿夜顿子

    那顿夜顿子  江都  陈锡瑾 陈锡瑾先生:1937年生,丁中1955届校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有六百余篇(首)故事.童话.寓言.儿歌.散文.连环画脚本等发表在<小朋友>&l ...

  • 陈锡瑾 | 老乞丐

    老乞丐 江都  陈锡瑾 陈锡瑾先生:1937年生,丁中1955届校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有六百余篇(首)故事.童话.寓言.儿歌.散文.连环画脚本等发表在<小朋友><少 ...

  • 陈锡瑾 | 闲语钓饵

    闲语钓饵 江都  陈锡瑾 陈锡瑾先生:1937年生,丁中1955届校友.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江苏省作协会员.有六百余篇(首)故事.童话.寓言.儿歌.散文.连环画脚本等发表在<小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