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 | 名将薛仁贵在竹墩(镇)
【往期回读】
名将薛仁贵在竹墩
小纪镇文联 花善祥
唐朝名将,著名军事家,政治家薛仁贵,随唐太宗李世民创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诸方面在军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勋。
648年,唐太宗大造舰船,筹备军粮,准备明年发大军三十万人灭高丽。薛仁贵按照唐太宗战略部署,他来到竹墩(唐代竹墩是是海陵北乡的大镇),把海陵北乡当作他备战练兵基地,竹墩的地理条件与将要进行的跨海战争有很多相似的地方,精通战术的薛仁贵希望通过基地训练,将其军队变成一支识天时、知地利,战无不胜的军队。
1、攻城练兵
唐代用土筑垛为箭靶,例如唐代元稹《长庆集·江边四十韵》:“罗衣脩药笼,筑垛阅弓弰。”薛仁贵善骑射,曾率军战胜九姓突厥于天山,军中有“将军三箭定天山”之歌。1958年,竹墩人民公社平竹墩造田,当年墩上还残留有垛的根部痕迹。这个事实证明,薛仁贵准备打攻坚战,以破敌人的城为主要训练目标,他把竹墩当作他要破的城,指导士兵在城下射箭,或骑马射箭。不仅要看箭射中率,还要看箭头入土的深度,才能确定有没有杀伤力。射箭是他破敌的一项有力战术,只有通过训练,才能提高杀伤率。
在练习射箭后,指挥士兵架云梯登城头,看谁先越过障碍物而能攀上城头,最后在城头上,面对面,刀对刀,棒对棒等进行一场大比武。薛仁贵通过这些训练,为他日后攻占高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筑小神庙
薛仁贵在竹墩上端筑了一座小神庙,祀奉龙王与风伯。
唐朝唐太宗开始造舰船进攻高丽,它的动力靠人力与风力来运行。海上的狂风恶浪,还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战胜它们,往往要请求龙王风伯不要兴风作浪来残害他们。筑小神庙祀奉龙王与风伯,这完全出于当时对大海中的自然现象不认识的产物。
薛仁贵是农民出身,除了祀奉龙王与风伯外,他还认为农民种田,不流汗,就没有收成。因此他十分重视当地劳动人民与大海斗争的经验,常去听他们讲海上天气变化的知识,派专人住在庙里观察海上天气变化,把他们听来的经验,一一加以验证,去伪存真,去粗存精,筛选后,被大家公认的留了下来,成为他们看云识天气的常识。
海陵北乡劳动人民除了向唐军传授看云识天气的常识外,还指导他们观测海边风力的方法……
薛仁贵带领他的军队,虽说向神烧香,但以学习当地劳动人民看云识天气和观测风力的经验为主,并加以验证,日后为他选择最佳天气渡海,作了充分的准备。
3、培训船工
唐太宗准备再伐高丽,发江南十二州工人造舰船数百艘,在当年不论船的质量,还是船的体型,都是世界上第一流的。
唐代海陵北乡地势总的来说是比较低的,有的陆地彼此相接,有的是隔水相望。这当中有的已开垦成农田,有的还是草滩。其间水的面积相当大,成为唐军操舰船训练航行的最佳区域。
海陵北乡的农民在唐代下田劳动,或外出办事,都要靠船,否则寸步难行,所以说海陵北乡的农民、渔民、船民,他们大都是操船航行的能手。唐军拜地他们为师。唐军集结在竹墩脚下,听他们分别讲解篙、桨、橹、舵、帆在航行中各起怎样的作用,以及各种不同的操作技巧。讲完后,请他们在每个舰船上安排一两个能手,一边示范操作,以便讲解操作要领。唐军们虚心听讲,认真学习操作,一有疑问就请教,因此大家进步都很快。
薛仁贵练成一支精攻城,善驾船,识天气,知地利的威武之师,客观上反映了唐太宗总结了第一次伐高丽经验教训。薛仁贵在灭高丽战争中大立战功,这说明他按照既定目标备战而获胜利,他是个出类的将军。
4、有关薛仁贵在竹墩的传说
薛仁贵的军队把不同的军碗存放在古竹墩的一个洞里,把它当作保管室。薛仁贵是农民出身,知道贫民疾苦,每当他见到贫民有事没有碗用,就叫保管员把碗借给贫民用。从此以后贫民办事,都要去借碗。薛仁贵的军队离开时,吃饭的碗没有带走,全部存放洞中。可有当地贫民有事,依然去借碗时,只见洞门关得紧紧的。后来听说军队跨海征东离开时,保管员把借碗的任务全都移交给当地土地爷了。洞口的门一定是土地老爷封锁的,土地老爷在门口守卫,只是常人看不见他罢了。现在要借碗只有先向土地老爷打招呼,等他安排。土地老爷见你有礼,会借碗给你的。如果你莽撞,触犯了土地老爷他会处罚你的。
有贫民家里办喜事,好日子早已看好,不可更改,喜事明天一定要办。亲戚、朋友来了,没有碗吃饭,租碗要花钱,一时拿不出,因此立即沐浴,换上干干净净的衣服,去拜见土地老爷,走到墩子洞口处,点着一把香,放在洞门前,作长揖然后向洞口祈祷说:明天我家办喜事,需要四桌碗,家寒无钱租碗,敬请土地老爷劳神解决不胜感激!说完他就回家了。第二天一大早,他用担子去挑。到了那里,四桌碗如数放在洞门口外,不少一个。喜事办完后,把碗洗得干干净净,送到洞口原处。离开前,向洞口作长揖请土地老爷劳神劳力把碗搬进去。感谢土地老爷帮他的忙,让他家顺顺当当把喜事办好。碗还了,他回家了,刚回头走了约一百米,再回头看,碗就不见了。主人将这个消息说给别人听,一传十,十传百。从此小纪与竹墩的贫民不管办喜事,还是办丧事,都是事先去烧香作揖祷告打招呼,都能如数借到碗。据说沐浴,换干净的衣服,不会沾污神灵;烧香作揖,这是向土地行礼,表示自己心诚,土地老爷见了就会乐意把碗借给你,如果不这样做,土地老爷不借给你。
土地老爷一直坚持工作岗位,不知多少年过去了,他为贫民服务没有变,小纪与竹墩的贫民的有求,他都能满足供应,因此到处都可以听到赞扬土地老爷的声音,说他为贫民做实事,是个好地方官。可是有一天他生气了,从此不再向外借碗了,原来是有人借了碗,没有还。从此小纪与竹墩的民众就批评那种借碗不还的人,批评他们自私,连累别人借不到碗,实在可恶。
借碗的故事,长期在民间流传。说故事的人都希望说得动听,因此把故事神化了,更显出薛仁贵这个农家出身的将军,不是凡人。
一九五八年,竹墩人民公社招集农民平竹墩造田,在一个洞穴处挖出唐代瓷碗和被打碎的碗片。唐军为什么不把碗带走?他们的任务是跨海攻打高丽,风险大。军队登陆后,既要行军又要打仗。瓷碗易碎,不能随身携带。与其带走被打碎,还不如留在当地,供贫民使用,从借碗故事到实物发现都足以说明竹墩是薛仁贵跨海征东备战场。
安好,世界!安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