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地入选浙江省戏曲之乡!你家乡都唱什么戏~
为大力促进浙江地方戏曲的振兴,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近日,经各地申报、专家评审及厅党组研究,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确定嵊州市等6个县(市、区)入选“浙江省戏曲之乡(县级)”,长兴县小浦镇等6个乡镇(街道)入选“浙江省戏曲之乡(乡镇级)”。
嵊州是越剧的诞生地、女子越剧首创地。历来有“嵊州人,人人都爱唱越剧;越剧团,团团都有嵊州人”的美名。
近年来,嵊州市在传承方面重点推行“全域化保护、立体化培育、活态化传承”,在发展方面重点推行“品牌型发展、融合型发展、开放型发展”,努力使嵊州越剧传承有序、发展有力,逐渐探索形成“三化三型”的保护发展模式,大力推进越剧事业传承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余姚市姚剧保护传承中心作为姚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认真做好姚剧的创作、排练、演出、展演等艺术生产工作。
历史剧《王阳明》等优秀的地方戏曲,先后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入选剧目、中国戏剧文学奖金奖、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浙江省戏剧节剧目大奖等一系列奖项。
宁海县通过“宁海平调宁海行”“戏曲进礼堂”“传统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及常规性的巡演活动,宣传宁海平调,展示宁海平调风采;打造平调文化圈,为平调的繁荣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宁海县剧团在2019年平调原创大戏《葛洪》展演基础上,不断打磨提升葛洪人物舞台形象和艺术内涵,凸显平调艺术的地方特色和独有魅力。
平阳木偶戏
平阳木偶戏又称傀儡戏,源于西汉,相传为汉代陈平所创,宋代时由杭州传入。至今平阳仍尊崇杭州府铁板桥头田都元帅为木偶戏祖师爷。
如今,在平阳不少乡镇仍有很多民间木偶戏表演团体。星散在各个乡镇的平阳木偶戏、单档布袋戏艺人更为丰富当地民众的文化生活做出重要的贡献。
婺 剧
2002年下半年,建德婺剧团改制,是全省首家改制的国有剧团。先后获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文化部优秀基层院团,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省文化精品扶持项目等奖项,是全省剧团改制的成功范例。
2007年,建德市成立了建德市婺剧会,连续举办“婺迷争锋”百姓婺迷演唱赛,经常举办婺剧戏迷培训班、戏曲进校园巡演、婺剧文化走亲等传承保护活动。
婺 剧
京 剧
长兴县小浦镇是典型的京剧之乡。该镇所辖的方岩村有“浙北戏迷村”美誉。2002年,为使京剧后继有人,原小浦小学方岩完小办起了“小京班”。
2019年,“小京班”集体节目、个人节目均获全国和平杯少儿京剧邀请赛银奖。同时,“小京班”多次在省“小金桂奖”“小梅花奖”和中小学艺术节中获奖。历经近20年的风雨历程,“小京班”已成为长兴的“金名片”。
越 剧
作为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越剧)之乡,新登有着大量的戏曲爱好者,戏曲在新登家喻户晓,流传广泛。
新登镇先后被列入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小城镇”试点镇、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千强镇、浙江省首批27个小城市培育试点镇、浙江省第四批历史文化名镇、浙江省文化强镇、“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越剧)之乡”等荣誉称号。
昆 曲
近三年来,武义县文化主管部门及桃溪镇政府对戏曲的传承发展比较重视。当地政府将武义昆曲的传承发展列入年度工作任务,每年给予一定资金扶持。
桃溪镇以陶村昆曲为主要戏曲剧种,当地陶村昆剧团已有100多年的历史,陶村昆剧在表演艺术上自成一派,特色鲜明,2007年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 剧
百官街道戏曲文化积淀深厚,剧种丰富,其中越剧特色鲜明,是传承演艺较为集中的剧种。
百官街道每年戏曲演出200余场,其中上级文化部门送戏下乡10余场,街道文化志愿者戏曲专场20余场,村(居)、社区春节期间邀请专业戏曲团队演出20余场,街道民营戏曲社团180余场。
越 剧
干江镇历来有喜欢看越剧、唱越剧的传统。干江人把看越剧叫“望戏”,戏台上的越剧演员们则有个可爱的称呼一一“ 做戏人”。
2018年,干江中心小学成立“紫藤花越剧社”;2019年干江越剧公益演出在全市铺开,文化走亲越音缭绕文化礼堂……干江的越剧团队成员大多由渔民、工人、家庭妇女组成,他们唱出了传承、唱出了激情,打响“越剧之乡”的品牌。
越 剧
常山越剧是一个综合艺术。主要以唱腔、表演和乐队的水平来体现。此外,与文学剧本创作、越剧曲谱创作、舞蹈表演艺术、舞台布景、书画美术、传统乐器演奏等方面的艺术紧密相关。
常山县天马街道通过与民营文化企业联袂合作,利用本地优秀非遗项目(民间文学)资源,以民营文化企业为主体,按照专业化剧团运行方式,三年编排三部大型原创越剧,走出了一条非遗保护、文艺创作和剧团升级三者间互动发展、良性循环的道路。
编辑:徐一嘉
责编:李洲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