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同学,毕业后际遇各不相同
大学同学毕业走出校门三十余载,当年的同窗如今各有不同命运。近日,已经评上正高职称,被人冠以“教授”称谓的我,坐在台下听另一位教授讲课,这位教授偏偏是我的大学同学。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此教授非我教授,当年的大学同窗,出校门时同时起步,如今已不可同日而语,人家把老同学我远远地甩在后面——不仅官至正厅,而且担任一所拥有数千师生大学的主要领导,如此庞大的体系能掌控得住,且干得风生水起。相比于老同学,我不但连副厅梦都不敢做,而且担任一个小小单位带头人都做得不尽如己意……
也许有人会说,当官不一定靠真本领。且慢,先听我这位老同学讲课。我个人认为,老同学在讲课中就显示了真本事。
老同学讲课的题目叫《语言的交际艺术》。他除了担任行政领导,还一辈子做语言研究,因此讲起课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现举几个小例子佐证。
例一,人们平时该怎么说话,他归纳为“四看”:看场合,看对象,看身份,看时间。其中,我最认可的是“看对象”。老同学用通俗的话解释为“见男人说男人话,见女人说女人话”。此语似乎有点俗气,却浓缩了生活真谛。我在生活中说话经常无对男人女人之分,对男人说男人话固然好,对女士说男人话就难免不受欢迎了。
例二,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人们须谨防获得的是“碎片化”的知识。老同学一语惊醒梦中人:读大学时候,我“熟读唐诗三百首”,三十几年来“不会作诗也会吟”,可谓一辈子受益匪浅。不知从何时起,自己也懒于读书,变成了“网虫”“手机控”。因而,学习缺少体系性,获得的知识“碎片化”。说到这里,老同学问道:网上有人恶搞董存瑞炸碉堡,侮辱为新中国献身的英雄,大家对此是否能找到翔实的史实反驳,而不是将信将疑甚至以讹传讹?我不至于传谣,却真没读过史料,惭愧也。
例三,谈及如何使用成功案例来讲课,老同学所举例子令我折服。他在课堂上对我突然发问:“老同学,你还记得当年上咱们写作课的那位自称'进过牛棚的右派’老师吗?”
“记得。”我脑海里一激灵,便记起来了。
“那么,你还记得他讲过的一个体现人物性格的生动例子吗?”
我搜肠刮肚,怎么也记不起来。
原来,那位老师曾这样描述道:在那个特殊的饥饿年代,人们已经数月不见荤了。一天,饭堂里突然加菜有肉吃。一碗饭里加上香喷喷的肉片,令人垂涎三尺。此时此刻,三个人有三种完全不同的吃法:第一位,一上来就急不可耐,狼吞虎咽,三下五除二把肉片干掉;第二位,一片肉片送一口饭,肉片下饭,吃得慢条斯理,吃完肉片时正好吃完米饭;第三位,不着急吃肉,而是先深深吸一口肉片香气,接着吃完米饭,然后再慢慢品尝肉片美味……
老同学举的这个例子,乃三十几年前老师所说,那位老师今已仙逝,例子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我钦佩的是,老同学记忆力比我强,而且比我用心。如此用心,事业当然容易成功,我岂有不服之理!
说了老同学一大堆优点,并非为了阿谀吹捧,只不过大家同学一场,如今际遇不同,有所感慨罢了。再说啦,在这个快节奏的生活将人情味冲淡的年代,大学同学还是保持着相对纯真的关系。
当然,与老同学相比,我也并非一无是处。课间休息时,老同学与我寒暄,几位旁人听说我俩是同学,有瞪大好奇眼睛的,还有人口无遮拦地说:“你俩是同学,怎么一个显得老,另一个显得那么年轻?”
我只能讪讪地说:“我不用脑,像猪年轻呗!”
(原载《广西民族报》2014年12月26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