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津:我得的两次“倒好”
张学津《借东风》
北京戏校学习 7 年,很多人问我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从郝校长、王少楼、沈玉斌老师到文化课堂上的傅玉贤、曹伦老师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别看曹伦老师是生活老师,对我们的生活照顾得非常好,很多同学都叫她“曹妈妈”,后来听说她定居在杭州,我还专程到杭州去看望过她老人家,见面后感到非常亲切。不过为了让大家开卷有益,我就说点实在的,那就是我得到过的两次“倒好”。一次是在德州演出《打金枝》,我与李玉芙、学敏演“哭诉”那场,临下场我只“一句腿”唱完转身就下了。没想到就在我转身向里打扇子时,扇子掉了!那时没经验,其实我走下场就齐了,可我一弯腰捡扇子,观众反倒看出来了,给了我有生以来得到的第一个倒好。
张学津《借东风》
第二次是在中和戏院唱《借东风》,那天正好是国庆节,我第一次穿上了马连良先生的蓝色八卦衣,用的是马先生唱《借风》用的那把宝剑。这把剑制做精美,剑心中央雕刻着蓝色珐琅的一个个小蝴蝶,分量很重。那剑袍是明黄色丝绦编织着花结。听马崇仁叔讲,这是民国要人朱启钤先生的儿子朱海北送的。马先生在《借东风》电影里拿的就是这把宝剑。那天[导板]唱完后就有观众叫好,我挺高兴,天安门已放礼花,在空中爆响,我心里就背[回龙]的唱词:“设坛台借东风相助周郎”,上场后正好起[回龙],我张嘴就接着唱出下句[原板]:“曹孟德……”,与乐队怎么也合不上了。真是兜底的一个大可堂“倒好”。这第二个“倒好”让我在台上都蒙了,也不知怎么了,什么也听不见了!就听扮演站门道童的同学大声嚷:“设坛台!设坛台!”我这才醒悟,原来起[回龙],我唱出下句[原板]了!那怎么合得上呢?乐队只好又重起[帽儿头],我也卯上了,找回一个“正好”,得到了观众的谅解。当然我永远也不能原谅自己的这次过失,公布于众,大家共勉吧。
张学津、高长清《击鼓骂曹》
后来我的舞台经验就多了一些,还明白了一个说法:“不怕胡唱, 就怕不唱。”这可真是经验之谈。因为你忘词,一般观众不知道,你不唱没词了,搁在那儿,观众可就知道了。那次是在老长安戏院唱《击鼓骂曹》,正在撤锣时我已经在上场门站好候场了,这时下场门有同学完戏回家跟我打招呼,我一点头会意,就上台了。我一下就把[引子]的词给忘了,怎么也想不起来什么词。要是别的戏,像《甘露寺》乔玄上场大锣[一锤锣]“仓七七七”他敲着,你还能慢慢想着,找辙慢走。可这出是小锣[帽儿头]打上,你不走,那小锣它不敲,一步一下小锣。剧场这个静!台下观众的眼晴好像都盯进我肉里去了。我只好硬着头皮走到台中心,无奈就把四句定场诗中的头句前四个字念出“口似悬河”,后边就含糊其词地,有味没字的胡念了,什么“几几乃……啊哦乃”,我也不知说的什么。完戏后,余派名家赵贯一先生之子赵世良跑到后台问我:“学津,你把引子改了什么词,我怎么没有听清楚呀?”我说:“您要听清楚就麻烦了,您没有听清就对了。”足见演员上场绝不能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