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长如何炼成

每个人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决定了他的态度和采取的措施。而一个人的认知,都和自己的思维框架有关。
那么,什么是思维框架呢?
百度百科上说:思维框架是心灵层级的思维方法体现。这个比较抽象,也难以理解。
用一个比喻来说,思维框架就好像一个杯子,你把水倒入什么样的杯子里,水就成了什么形状。或者,这样说更容易理解,等水结成了冰,把冰倒出来,冰的样子取决于杯子的形状。
在这里,水或者冰,就代表每个人看到的外在事物,杯子就是你的思维框架。
同样的事情,如果思维框架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不一样。
比如,有人看到孩子哭了,就会想,这个孩子怎么这么脆弱,这么点小事就哭哭啼啼的;懂一点心理学的人会这么想:这点小事就哭,很有可能这个孩子以前有过类似的伤害。
思维框架与每个人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和人生阅历有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每个人对事物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作为家长,思维框架不同,会导致家庭教育出现不同的结果。
所以,要当一个好家长,需要从思维框架开始修炼,准确点说,要具备家长该有的思维框架。
家长该有什么样的思维框架?这个问题太大也太难回答了,但是有些基本的东西,还是值得家长特别注意的。
面对孩子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如果家长形成了适合家庭教育的思维框架,会自觉改变对孩子的态度,从而更加有利于孩子成长中诸多问题的解决。
在此,我提出几个搭建家长思维框架的基本思维,与家长们共同探讨。
首先,接纳思维
有专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孩子有些烦人的行为其实是正常发育的一部分。
家长要知道,孩子有些行为,看起来是很让人心烦甚至生气,其实可能是他们智力发展的自然过程。比如,小孩子会喋喋不休地问这问那,不管家长是忙还是不忙。
这是因为孩子内心充满了好奇,探索欲旺盛,所以,家长要接纳孩子成长中的这种状态,无论如何不能烦,否则,孩子宝贵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就会被压抑。即使一时半会儿解答不了,家长也要耐心告诉孩子,等大人忙完了再和孩子交流。
同时,家长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但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人,我们自己也不完美,为什么要求孩子都事事做得那么好呢?
接纳之后,我们作为家长的内心就会变得平静很多,一个内心平静的家长才更有可能用理智来教育引导孩子。
第二,包容思维
比如,孩子有时会发脾气,很多家长对孩子发脾气非常反感,往往会呵斥孩子,甚至打骂孩子。
如果是有包容思维的家长,孩子发脾气了,就会马上警惕,是不是孩子想用这种方式得到家长的关注?或者,孩子有什么需要没有被满足?
家长不能简单地用家长的坏脾气对付孩子的坏脾气。
家长应该主动问孩子: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吗?告诉孩子,我在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可以和我说。
孩子犯了错,最需要的是安慰和鼓励,是总结错误,防止以后犯错。但是没有包容思维的家长,往往不允许孩子犯错,一看到孩子的错误就想发火。
包容思维,就是要求家长允许孩子成长中犯错。错误已经铸成,谁都不希望这种现象发生,关键是以后我们如何从中汲取教训,如何总结经验获得成长。
第三,非控制思维
我们总觉得孩子需要家长来指引方向,总想代替孩子做决定,这是控制思维在作怪。
孩子的成长中,培养自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长时时处处替孩子作打算,孩子就会形成依赖,或者,有的孩子会变得叛逆。看起来,家长好像是为孩子着想,是爱孩子的表现,实际上为孩子未来发展埋下了隐患。
一个失去了主见的孩子,未来会遭遇更多困难,因为父母不可能照顾他一辈子,也不可能为他解决所有问题。
所以,家长应该摒弃控制孩子的思维习惯,该让孩子自己做决定的,千万要让孩子去做选择,即使有时候孩子的决定不那么完美,也要让孩子养成自主意识。
第四,预判思维
作为家长,尽可能结合孩子成长的不同阶段,对孩子出现的问题进行预判。也就是说,你要能够预知一些孩子可能出现的问题,然后,提前采取措施,以免到时候出现被动。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自己的孩子性格比较内向,孩子进入一个新环境,家长就应该预判到,孩子会有不适应。比如,孩子由初中升入高中,家长就要提前在暑假和孩子探讨,进入新班级后,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让孩子回忆以前在人际关系处理上有什么经验教训。然后,让孩子自己总结出注意事项。
家长应该比孩子站的高、看的远,提前预判孩子可能遇到的问题,及时跟上指导,可以减少孩子成长中的阻力。
第五,合作思维
每当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家长为了引起孩子足够重视,就会把责任往孩子身上推;或者,有的家长怕孩子承受不了,就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这两种极端的处理方式都不合适。
一般来说,家长和孩子要共同承担责任,都要从问题中找到自己做的不够好的地方,不能互相埋怨指责,也不要简单说没事没事。
与此相对应的,家长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也要和孩子商量,让孩子帮助家长解决。这可以增强孩子的责任心,也能够锻炼孩子的能力,还能让孩子感觉家长信任自己,有一种成就感。
实际上,当家长和孩子共同解决问题的时候,可能会发现,确实从孩子的角度来分析,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第六,示弱思维
有人说,家长太强,孩子就会变弱。这有一定道理,如果家长处处以强势来对待孩子,孩子有可能养成懦弱的性格。
示弱思维,就是要求家长,在适当的时候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脆弱的一面。比如,家长累了一天回家了,非常疲惫,这个时候,不要逞能。有的为了给孩子一个强大的形象,强撑着做家务。
这个时候,家长应该告诉孩子,我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会,甚至可以要求孩子给你端一杯水,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
家长的示弱,可以让孩子体谅父母的艰辛,懂得父母也不是无所不能的,也需要照顾和体贴。这会培养孩子的爱心,也会让孩子增强家庭责任感。
父母有时候故意示弱,也可以提升孩子的掌控感。一个具有掌控感的人,会增强自信,孩子需要掌控感。
比如,家庭要出去旅游,可以让孩子自己设计路线,让孩子做一些外出旅游需要的准备工作,孩子会主动了解旅游地的风土人情,气候变化等情况。这样的经历,会增长孩子的见识,锻炼孩子的能力,也可以让孩子学到更多将来生存发展的本领。
以上是我想到的家长该有的思维,肯定不全面。同时,以上思维有些是互相联系的,有的纠缠在一起难以分清,比如,接纳与包容,示弱与非控制等。
但是,不管怎样,这样的思维才是家长该有的,也只有具备了家长的思维框架,才能在教育孩子中见招拆招,逢山开道、遇水搭桥,用耐心和智慧引领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