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老人和年轻父母互相吐槽教育观念,最终吃亏的是孩子!

spotlight教育
孩子的改变源于父母的成长

随着生活压力变大、生活节奏的加快,宝爸宝妈们的时间会显得越来越少,爷爷奶奶带娃就成了常态!

“隔代带孩子”是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教育孩子关键不在于谁带,主要在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父母有责任抚养教育孩子,即使有老人的帮忙,也要多和孩子交流、沟通,以弥补老人教育孩子的不足。父母和祖父母的教育常会发生冲突,因此需要不断沟通。

遇到孩子的教育问题,父母不妨避开孩子,找个时间和老人好好谈谈, 多与老人交流新的教育理念、方法。

当两代人的教育观严重冲突时,你会如何处理?

“打死你”

【案例】

2岁的果果走路不注意,经常撞到桌子,哇哇大哭。

跟很多老人一样,果果奶奶也是每次都生气地拍打桌子,并骂桌子:“谁叫你挡住我们果果的路了,打死你,打死你!”

而果果呢,也学着奶奶的样儿,边打桌子边喊:“打死你!”

逐渐地,果果变得霸道起来。如果走路时,正好有小朋友站在他前面,他就直接扬起手打人,并大喊:“别挡我的路,走开!打死你!”别的小朋友都不敢跟他玩了。

【分析】

用打桌子来释放自己的情绪,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

老人的错误引导不利于孩子对自我的认识,长大后犯了错误不会自我反省和改正,尤其在工作中,一味地自我良好、推卸责任,很难在岗位上立足。

【妈妈怎么做】

告诉老人正确的教养方法:

  • 先安抚孩子的情绪:“宝宝刚才撞到餐桌了,一定很疼,所以哭得很伤心。”

  • 正确归因:“不过你看,餐桌一直在那里,它不会动,也没有故意撞宝宝。是宝宝自己走路撞了餐桌,才会疼的。”

  • 跟孩子讨论更好的处理方法:“我们以后走路的时候,如果前面被桌子挡住了,要怎么做呢?”“是不是绕过它就不会撞疼了?”

如果婆婆说不通,可以让老公出马;同时,找一个时机跟孩子聊天,和孩子一起讨论被撞的事儿,帮助孩子正确归因。

如果妈妈刚好撞见这件事情,可以把孩子抱到一边,跟他说:“对于这件事,妈妈和奶奶有不一样的看法……”

“不许哭”

【案例】

① 程程奶奶见不得孩子哭,孩子一哭就觉得心烦气躁,就跟程程说:“别哭了!真是个爱哭鬼,烦人死了。” (直接表达自己对孩子哭闹的厌恶)

② 皮皮5岁了,有时候磕碰受伤了会哭一下,尤其是妈妈在身边的时候。这时候,奶奶就说:“男子汉不许哭!爱哭的男孩子羞羞脸。”

③ 豆豆想要玩哥哥手里的玩具,可哥哥不给,豆豆就发脾气大哭起来。爷爷走过去调节,让哥哥把玩具给豆豆玩会儿,可哥哥还是不愿意。

这时候,豆豆哭得更凶了。爷爷使出了各种方法,都哄不好,就改变策略,跟豆豆说:“不许哭,再哭,爷爷就不爱你了。” (威胁,撤离对孩子的爱)

没想到,这句话让豆豆哭得更伤心了,爷爷没办法,就又说:“你不哭,爷爷就给你买……”(利诱,不哭就买东西)

【分析】

哭,是孩子与生俱来的有力语言。只有一直哭却总得不到回应的、绝望了的孩子才不会哭。

孩子通过哭来表达自己的生理需求,来释放自己的伤心、难过、委屈、愤怒等情绪。而一个不被允许哭的孩子,情绪是受到压抑的。这对孩子的身心发育,自然会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妈妈怎么做】

告诉老人,想养出一个情商高、善于表达、敢于争取的小孩,第一步,就得允许他有哭的自由——我们应该允许孩子哭,男孩子也是。

当孩子哭泣,大人做最好的做法是:抱着孩子,或者陪在孩子身边,接纳并说出孩子的情绪,而不要试图去制止。

我们可以跟孩子说:“妈妈(奶奶)知道,你现在很伤心(生气、委屈、难过、愤怒),你想要……”

等孩子情绪稳定下来,再跟他讲道理,问题更容易得到解决。

这套方法,老人也许不容易学会,那妈妈就多言传身教。当孩子哭闹的时候,至少妈妈可以无条件接纳他的情绪。对孩子来说,这个非常重要。

“你再不听话,我就揍你”

【案例】

齐齐的爷爷是个急性子,只要齐齐不听话,他就扬起手,着急上火地说:“你再不给我老实点,我就揍你了。”“你再不听话,我就要动手了。”

但是,他从来都只是吓唬他,并没有真的打过齐齐。齐齐小时候还有些害怕,可长大一点就知道,爷爷舍不得打。所以,当爷爷这么说时,他也故意挑衅说:“好啊,来打我啊。”

而且,他也学到了爷爷这招,在和其它小朋友交往的过程中,经常抢别人玩具,并用这样的话去吓唬别人。

【分析】

老人带孩子,如果孩子不听话,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吓唬。

然而,这种虚张声势的吓唬也许当时有点震慑作用,但对孩子长期的负面作用更大。

它让孩子明白:大人的那些话是没有意义的,你是不会打我的;你打不打我,都没有关系,我也不怕。

最重要的是,他还学会了一个与人交往的坏方式,就是谁要是不听我的话,我也可以打谁。

【妈妈怎么做】

开个家庭会议,和老人一起商量,给孩子建立好规则,然后所有家人都按照规则办事。

规则可以具体详尽一点,比如有些情况,孩子只是想要探索,就不要管太多;而有些原则性的问题,就一定要按照规则办。

规则里的惩罚方式,最好是自然后果,而不是打骂和吓唬。

比如孩子喜欢吃饭时边吃边玩,那么我们就严格规定好吃饭时间,如果时间到了还没吃完,也要收碗;而且,如果饭没吃完,那么到下一顿正餐之间,没有零食可以吃。

实践几次之后,孩子就能品尝到边吃边玩、吃不完饭的后果了。

喜欢就拿

【案例】

孩子在商场和超市看到喜欢的小东西和散装零食,喜欢伸手去拿,家长看到都会制止孩子,并告诉孩子没有付钱的东西不能拿。可是老人出于溺爱孩子,会对孩子说,“喜欢就拿,拿一个有什么关系”。

【分析】

如果孩子听了老人的话,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只要拿的不多就可以”,养成白拿习惯的小孩,长大会成为类似“小偷”一样的人。

【妈妈怎么做】

告诉孩子,东西不是你喜欢就可以拿走占有,商场和超市里的东西需要爸爸妈妈付钱才能带走,你如果喜欢什么,可以先问问爸爸妈妈,经过我们的同意付完钱你才可以拿走。

“妈妈不要你了,奶奶陪你玩”

【案例】

圆圆妈妈因为上班时间早,家离单位远,所以每天早上六点半就出门了。出门时,圆圆还没有醒,妈妈也就没有叫醒他。

然而,圆圆每天醒来,看到妈妈不在身边,就会哭一阵。这时候,奶奶就跟他说:“妈妈不要你了,奶奶陪你玩啊。来来,奶奶给你一个好吃的果果……”

估计全世界的老人都非常喜欢说这句话,虽然只是一句玩笑话,但小孩子是不会区分的,因而很容易伤心。

有时候,圆圆玩着玩着,就会突然伤心起来,眼眶湿润地说:“妈妈不见了。”

而且每天晚上,妈妈下班回到家后,圆圆就特别黏她,甚至一个晚上要醒五六次,只为了吃妈妈的奶。

【分析】

“妈妈不要你了……”很多老人都喜欢说这句话,有时候他们只是想要逗孩子玩,却不知这句话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多大伤害。

圆圆是个安全感不足的孩子。本来,妈妈早上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离开,已经让他很焦虑了,可奶奶却补刀说“妈妈不要你了,奶奶陪你玩”,这就更加破坏了他的安全感。

所以,只要妈妈在他身边的时候,他就要非常黏妈妈,因为他怕妈妈再次离开;他一晚上吃五六次奶,也只是为了确认妈妈一直陪在他身边,妈妈一直爱他。

【妈妈怎么做】

告诉老人,这样说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

并且在和孩子分离时,尽量建立一个分离仪式,比如,亲亲孩子的脸蛋,跟孩子挥手拜拜,告诉他:“妈妈上班去了,晚上下班回家,就又可以陪宝宝玩了。”

如果出门早,没机会做分离仪式,那就要老人配合,告诉孩子妈妈上班的事实真相,千万不能说“妈妈不要你了”。

如果老人觉得这句话没什么不好,坚持要这么说,那么妈妈就可以跟孩子说:“奶奶是逗宝宝玩的,妈妈最爱宝宝了,妈妈只是上班的时候早,走的时候不忍心吵醒宝宝……你看,妈妈不是每天下班后就准时回家陪宝宝吗?”

有时候,老人比较看起来比较固执,或者表面上说通了,可说话的习惯却很难改掉。

我们也不必勉强。妈妈做好妈妈就好——妈妈如果每天都能高质量的陪伴孩子,就能更好地影响孩子,从而削弱老人的育儿观对孩子的影响。

当你坚持这么去做时,有一天,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会跟老人说:“我妈妈说”“我妈妈不是这么说的”……

思博来有话说

老人帮忙带孩子,身体累,心里苦。请不要再总担心老人把孩子带坏,或是孩子一出问题就怪老人。You can you up!何况,养育孩子本就是为人父母的责任。

隔代育儿确实问题多多,即便自封“育儿小达人”的达妈,也常常和婆婆、妈妈发生摩擦,甚至讲不过她们。但是没关系,咱们用事实说话。当孩子有改变,向好的方向发展,她们自然会认可你的言行。

这世上,哪有完美的人,大家在一起总会有冲突、矛盾,不必过于纠结。只要初衷是为孩子好,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再说,对孩子来说,温馨有爱的家庭氛围不就是一份宝贵的礼物嘛~

SpotLight教育

孩子的改变源于父母的成长

欢迎您的加入与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