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之三:兴盛与衰落
波斯琐罗亚斯德教之三:兴盛与衰落
(1)创建人琐罗亚斯德
该教创建人为琐罗亚斯德(约公元前628-前551 年),其名在古波斯语中为查拉图什特拉。关于其史料,遗存甚少,以至于其生卒年代,出生地、以及家庭状况,史家其说不一,有的认为他仅是传说中的人物,甚至有的认为历史上是否确有其人,尚待探索;较公认的看法是确有其人,依该教的传说,他出生于现德黑兰郊区一小镇,出身于低级骑士家庭。据说他于20岁(公元前608 年)弃家过隐遁生活,冥想静思,十年后受智慧之神阿胡拉.玛兹达的点化,对旧有的多神教进行改革,创立琐罗亚斯德教,但在西部地区传教收效甚微,公元前558 年他40岁时到东部传教,受中亚乔拉末斯亚王国国王的信任,在该国传教,许多大臣均信奉该教,一大臣并娶其女为妻。其宗教教义的主旨是宣扬善恶二元神论,善神代表智慧、真理,恶神代表谎言与恶魔,二神始终在斗争,人可以在善恶二神中作出选择,但善神最终将消灭恶神,建立理想之国。他以此国为基地,并逐渐向西传教。公元前551 年他77岁时,在一次战争中被杀于神庙。
(2)大流士的宗教改革与国教的确立
阿黑门尼德王朝建立后,先后灭亡米底王国,征服小亚细亚、新巴比伦王国,并向东及埃及扩张。为维护帝国的统一,该王朝极力提倡琐罗亚斯德教,但其内部反抗势力甚强。公元前522 年,原米底祭司高墨达趁其远征埃及之时,在波斯发动起义,取得王权达7 个月之久。大流士(公元前522-前486 年在位)平息高墨达政变和行省的叛乱后,为加强帝国的统治,进行了多次改革,其中之一即宗教改革,他奉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阿胡拉.玛兹达为王权保护神,宣扬王权神化。这一点在其为自己树碑立传的贝希斯敦铭文中有明确记载。铭文中说" 按阿胡拉.玛兹达的意志,我是国王,阿胡拉.玛兹达给我的王国。" 铭文中所记每件大事说明为玛兹达的意思,共达23次,而且在铭文上方刻有阿胡拉.玛兹达的拟人像。薛西斯(公元前486 - 前465 年)即位后,又有铭文称" 至尊之神阿胡拉.玛兹达开天辟地,创造世人,令薛西斯登基,统摄众国君,为众王之首"。这说明琐罗亚斯德教在波斯帝国成为国教的主要原因,在于神化王权,以巩固与增强帝国的统治。
不过,波斯帝国的宗教政策较为灵活,虽在伊朗高原强制推行该教,对被征服的塞姆人、西亚国家与埃及,则允许信仰其传统宗教。
(3) 琐罗亚斯德教的再次兴盛与一蹶不振
作为流行于古代波斯、中亚等地的宗教琐罗亚斯德教也在这一地区的历史境遇中几经波折。在公元前4 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大帝征服波斯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琐罗亚斯德教曾被希腊的宗教崇拜所湮没,但在公元前后又重新组织起来。
琐罗亚斯德教的再次兴盛,是在3 世纪萨珊王朝(公元226-624 年)创建之后,它在这片由波斯人重新统一的国土上取得了国教的地位。但这时的琐罗亚斯德教已不是简单地恢复,而是揉合了希腊神祇系统;而这种揉合所采取的形式则是比较典型的" 双名制" ,如宙斯.奥尔穆兹特,阿波罗.密特拉等,阿胡拉.玛兹达及其诸僚神成了太阳神、月神等的伙伴。与此同时,萨珊诸王都兼任教主,自封为" 阿胡拉.玛兹达的祭司长" 、" 祭司的祭司长" 、" 灵魂的救世主" 等。他们相继搜集、整理在希腊化时代散佚的经典,编纂了《阿维斯陀》,使琐罗亚斯德教的教义有了具体而明确的内容。
公元6 世纪萨珊王朝亡于阿拉伯人,伊斯兰教成为法定宗教,琐罗亚斯德教一蹶不振,延续至今。但在罗马帝国建立前后和萨珊王朝的几个世纪中,琐罗亚斯德教处于再度发展时期,其演变轨迹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作为琐罗亚斯德教信仰基础之一的密特拉信仰在罗马帝国时期形成以密特拉为主神的密特拉教。密特拉原为上古印度- 伊朗的神灵之一,约始于公元前2 千年,它与印度的同名神密多罗同受敬拜,是太阳的化身之一,相传其" 诞辰" 恰逢冬至,即12月25日(正是密特拉太阳属性的佐证)。
在琐罗亚斯德对古代伊朗宗教进行改革、建立琐罗亚斯德教之后,便不再被提起。但民间对其崇奉并未消失,仍在流传并经美索不达米亚西传。
在安息王朝(公元前3 世纪至公元3 世纪)的罗马帝国时期,对密特拉的崇拜不仅风靡伊朗境内,而且盛行于其他地区,特别广布于罗马军团,通过这些士兵,密特拉教义在罗马帝国边疆地区传播,多瑙河到不列颠一带尤其盛行。但因为它与罗马官方宗教有异,被认为不合法,只能秘密流行,在罗马帝国基督教化之后,密特拉教开始衰败。在罗马帝国趋于解体的时候,密特拉教与其它东方崇拜曾风靡帝国全境。
第二,琐罗亚斯德教在3 世纪的萨珊王朝时再度复兴,并于这一时期进一步充实了《波斯古经》——《阿维斯陀》的内容。《阿维斯陀》意为知识、谕令或经典,通称《波斯古经》。最早形成于公元前4 世纪阿契美尼德王朝末期,亚历山大征伐波斯时被焚,仅存1 卷。3 世纪初安息王朝着手整理,延至萨珊王朝的沙普尔二世时完成,共21卷。该经主要记述琐罗亚斯德的生平与教义,包括祭祀书、众神书、驱魔书、赞颂书、祈祷书、其他颂歌共6 个部分。
第三,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阶层在萨珊王朝时形成教阶制度。琐罗亚斯德教的祭司统称为" 麻葛" (意为" 从神那里得到恩惠的人"),麻葛原指古代伊朗垄断宗教的祭司阶层,在萨珊王朝把琐罗亚斯德教定为国教后,逐渐形成教阶。教阶中地位最高的是祭司长和大祭司,他们主管一个或几个寺庙,主持重大祭祀;其次为祭司或教士;再次为助理祭司或事火祭司。祭司多为世袭,联姻对象多为圣职世家,但在任职前要学习经典,熟悉祭祀仪式、仪轨等。
值得注意的是琐罗亚斯德教在阿拉伯穆斯林统治波斯并占有中亚后,大批教徒东迁,约于516-519 年间传入汉地。被称为" 祆教""火祆教""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佛教已在中国有了广泛传播,而且已经过了中国化的改造,有了较深厚的根基。在中国本土,民间向来具有善恶两性观念的思想基础,自有神鬼两种善恶体系。因此,以善恶两元论为特征的琐罗亚斯德教在传入中国后,并没有令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也没有产生" 轰动效应" ,所以,它一直以民间宗教或外来宗教的面目存在,但在公元854 年唐宣宗罢黜佛教和其它宗教的同时,受到了排斥,至宋代在方腊起义时才作为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