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研究 | 预印本发展和研究探析
《出版与印刷》2020年第2期
期刊研究
题目 | 预印本发展和研究探析
来源 | 2020年第2期
作者 | 唐桂芬
DOI | 10.19619/j.issn.1007-1938.2020.00.038
摘要 | 预印本是未经同行评审就上传到公共服务器上的学术论文,目的是供开放获取,促进新知识的广泛传播。文章通过分析预印本和传统学术期刊的区别,梳理国内外主要预印本平台的发展,预印本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以及国内外主要学术出版机构对预印本的政策。提出预印本应加强质量审核机制,完善自组织评议机制,与传统期刊有效对接,共同促进开放科研,打造健康、快捷、权威的网络学术生态圈。
关键词 | 预印本;学术交流;质量审核;自组织评议;ORCID;开放科研
固定布局
工具条上设置固定宽高
背景可以设置被包含
可以完美对齐背景图和文字
以及制作自己的模板
引用参考文献格式:
唐桂芬. 预印本发展和研究探析[J]. 出版与印刷, 2020(2): 61-69.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学术界展开了一系列研究活动,为了尽早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供同行交流学习,不少学者在向期刊投稿之前,往往把论文全文在预印本(preprint)网站上公布出来。截至2020 年2 月29 日,全球已有78 篇有关 “COVID-19”的文章发布在bioRxiv 预印本服务器上。全世界的学者第一时间将研究结果提交到预印本服务器上发布,在快速分享临床诊疗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问题:没有足够循证数据的决策有一定片面性,没有充分科学研究和实践检验的方案未必能达到预期效果。
本文以预印本和preprint 为关键词,从中国知网和爱思唯尔(Elsevier)分别选取了截至2019 年12 月31 日关于预印本的研究论文加以分析和研究,从中梳理以下问题:预印本和传统学术期刊有何不同?预印本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未来的发展趋势又将如何?学术出版机构应如何应对预印本?
一、预印本与传统学术期刊的区别
由英国联合资讯系统委员会(Joint Information Systems Committee,简称JISC)
资助的出版机构版权和存储政策网络SHERPA & RoMEO 对2000 多家出版机构进行了存储政策的调查,发现对“预印本”存在不同的界定。[1] 一种是指未经同行评审,或者未向学术期刊投稿的论文;另一种是指经过同行评审,并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改,但未经编辑加工的论文。前一种观点为大多数学者接受,后一种观点更多为一些出版机构接受。两种观点常常引起混淆,甚至引起版权争议。目前,学界普遍认为预印本是未经同行评审就上传到公共服务器上的学术论文,目的是供开放获取,促进新知识在全球科学界传播。经同行评审之后未正式出版的论文则称为后印本(postprint)。
正式出版的学术期刊论文要经多次编辑审稿和同行评审后才能够公开发表;预印本可通过服务器直接向公众发布,并同时向期刊投稿,经评审合格后发表。
二、预印本的发展概况
在传统学术期刊上发表的论文通常都要经过同行评审,确保文章质量可靠,因此审稿过程比较漫长,需要数月甚至超过一年的时间,这往往会导致论文发表时,研究热点可能已经消失殆尽。随着科技迅猛发展,科研成果不断产出,学术交流亟待更高速、更有效的传播形式,预印本应运而生。
(一)国外预印本的发展
1.早期萌芽阶段
20 世纪60 年代,美国科学家之间以书面形式交换复印研究资料和其他信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简称NIH)称其为“信息交换小组”。这可以看作是预印本的雏形。在互联网时代之前,这种分享复印资料的成本很高。[2] 70 年代后,美国国家射电天文台(National Radio Astronomy Observatory,简称NRAO)为了交流研究观点,同时为了宣传作者和机构的学术成果,也开展了纸质预印本的分享,并在90 年代后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实现了电子化。[3]
2.繁荣发展期
很长一段时期以来,预印本在学术界的认可度都不高。直至开放获取和开放科研在全球的发展和普及,预印本进入了全面发展期。张智雄等人对国外预印本平台的发展态势做了较全面的梳理和回溯,将国外预印本平台主要分为传统预印本平台和新兴预印本平台,并指出:公开透明的科研模式、科学界自治、基金会的支持和预印本平台之间的竞争将会进一步推动预印本的发展,改变未来的学术交流模式。[4]
(1)传统预印本平台
创建于20 世纪末,以arXiv、SSRN 和RePEc 为代表的传统预印本平台,经过20 多年的探索发展,已经被众多传统学术机构、基金组织认可。
arXiv 创建于1991 年,是最早的电子预印本平台。它的创办者金斯巴格(Paul Ginsparg)在2016 年回忆了arXiv 的发展历史:20 世纪90 年代初,在美国物理学家之间流行将没有在传统学术期刊发表的论文,在互联网上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公开散发,很多科学家的电子邮箱因此收到数量巨大的此类文件。为此,金斯巴格创建了网站arXiv,用来储存科学家投递的电子邮件,并允许互联网用户免费阅读。[5]262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arXiv 的发展势不可挡。2001 年,arXiv 平台的运营、编辑和管理转移到康奈尔大学图书馆。截至2020 年2 月29 日,arXiv 已经收录1 671 826 篇学术文章,每月提交量超过1 万篇,成为全球最大的,涵盖物理、数学、计算机科学、计量生物学、计量金融、统计学、电子工程及系统科学和经济学领域的多学科预印本平台。[6]
1994 年,詹森(Michael Jensen)与人合作创建了社会科学研究网(Social Science Research Network,简称SSRN),主要涉及经济学、法律、公司治理等领域。全球学者和科研人员可以在线浏览SSRN 数据库,免费上传、下载论文和研究成果。2016 年7 月,爱思唯尔公司收购了SSRN。截至2020 年3 月,SSRN 已经收录包括财经、会计、法律、经济、管理等50 多个领域的916 375 篇预印本文章,并提供热门文章和作者的排名信息。[7]
1997 年,分散在全球51 个国家的100 多名志愿者无偿建立了合作型数据库系统RePEc ,主要搜集与经济学相关的预印本论文。RePEc 没有一个集中式的数据库,所有数据都存放在位于不同地点的分布式数据库中。迄今为止,收录了300 万篇文章,超过57 000名作者注册,每周有75 000 份电子邮件订阅。[8]
(2)新兴预印本平台
进入21 世纪,以bioRxiv、ChemRxiv 为代表的专业性更强的新兴预印本平台大量涌现,带来了预印本发展的大繁荣。
最著名的是美国冷泉港实验室在2013 年建立的生命科学预印本平台bioRxiv,与arXiv 在专业领域上形成互补,为作者提供不同的开放协议。[9] 成立当年,bioRxiv 就发布了824 篇生物学领域预印本论文,成为该领域品牌预印本平台。2019 年,冷泉港实验室与耶鲁大学合作,推出了医学类预印本medRxiv,原本在bioRxiv 发布的临床医学类文章归类到medRxiv 平台。
2017 年,美国化学学会、英国皇家化学学会和德国化学学会与英国在线数据知识库Figshare 合作,建立了ChemRxiv 预印本平台,以促进全球化学领域的研究交流。2019 年8 月,中国化学会正式加入ChemRxiv。[10]
为促进区域科技和全球科技一体化发展,最近几年出现了一些区域性预印本服务平台和预印本集合平台。例如,2017— 2018 年,世界各地的科学志愿者自发集资运行了多个区域性预印本服务平台,如收集阿拉伯语论文的Arabixiv、为印尼科学家服务的INA-Rxiv、致力于提高非洲科学知名度的AfricaRxiv、针对印度本土研究的IndiaRxiv。这些预印本平台由美国开放科学中心(Center of Open Science,简称COS)托管,日常运营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但创办者始终在积极寻求帮助与合作,维系预印本服务器为地区科学家和区域发展提供服务。同时,COS 还推出了免费、开源的预印本集合平台(Open Science Framework,简称OSF),以促进各学科领域未公开出版文章的开放获取,包含括十几个学科,如心理学预印本平台PsyArXiv、农业学预印本平台AgriXiv、社会科学预印本平台SocArXiv、能源预印本平台学engrXiv、考古学预印本平台PaleorXiv,以及学位论文预印本平台Thesis Commons。[11]
(二)国内预印本平台的发展
1.早期萌芽阶段
国内最早的预印本平台奇迹文库创建于2003 年,是由一批年轻的科学、教育与技术工作者仿效国外预印本平台arXiv 创办的,具有非营利性质,以收录物理学的科研文章、综述、学位论文、讲义及专著的预印本为主,供科研人员、学生及公众交流研究。目前,奇迹文库已关闭停用。
2.缓慢的平台建设
国内预印本建设不仅起步较晚,且发展缓慢。目前主要运行的平台有三个,收录的学科侧重于自然科学领域。
(1)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由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办的中国科技论文在线(China Sciencepaper Online ,简称CSPO,网址http://www.paper.edu.cn),是国内已建成的最大的预印本平台,截至2020 年6 月3 日,首发论文达到101 331 篇,该平台还收录了150 万篇科学技术论文,全部免费开放。[12] 2010 年,胡昌平等研究人员在爱思唯尔上发文总结了CSPO 给发展中国家带来的借鉴意义:作为国家资助的预印本平台,由政府基金资助的项目研究成果必须首发在CSPO 服务器上,国家行为对预印本服务融入科学交流体系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具有特色的同行评议和作者- 同行交流机制吸引了更多的投稿。[13] 开放获取(Open Access,简称OA)注册网站http://www.roar.eprints. org,截至2019 年7 月6 日已收录各种类型的机构知识库4367 个,中国有93 个机构注册,CSPO 于2019 年3 月注册加入。
(2)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2004 年,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上线。这是一个以提供预印本文献资源服务为主要目的实时学术交流系统,可以实现二次文献检索、浏览全文、发表评论等功能。2018 年,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并入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brary,简称NSTL,网址https:// www.nstl.gov.cn)。
(3)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
在全球预印本平台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为满足国内科研人员需求,2016 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建设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网址http://chinaxiv. org。该平台下设4 个预印本子平台,可接收各类中英文科学论文预印本,并提供国内外26 000多种学术期刊的预印本政策查询服务。截至2019 年7 月6 日,ChinaXiv 共收录文章13 472 篇,其中一半以上是生物学、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医学、药学类文章。
截至2020 年2 月5 日,bioRxiv 发布了20 篇来自国内科研机构关于新冠病毒的预印本论文,而在ChinaXiv 上发布的相关预印本论文仅有1 篇。[14] 由此可见,我国的预印本系统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虽然,CSPO 的同行评议机制在实践上已经走到了世界的前面,但是总体来说国内传统学术期刊、高校、学术评审机构对预印本的公认度不高,决策层缺少资金支持和制度管理。[15]
三、预印本的争议:进步和挑战
预印本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审视、怀疑甚至批判,国内外学者对它褒贬不一。
(一)优势
1. 缩短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的时间
预印本论文未经同行审议就能直接上传公共服务器发布,大大缩短了研究成果公开发表的时间。
arXiv 周一至周四14:00 前上传的文章审核时间为1—2 天,周四14:00 后至周日上传的文章审核时间为1—3 天。CSPO 一般可在7 个工作日内发布符合投稿要求的文章。
2. 推动国际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分享
预印本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分享。例如,高能物理领域从20 世纪通过电子邮件分享预印本到创建预印本服务器,为高能物理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培育的土壤,中国学者也是其中的受益者。[16]
3. 减少不必要的重复性研究
马吉奥(Lauren A Maggio )等学者指出,预印本提供了在同行评审前额外的质量筛选渠道,不仅可以应对剽窃危机,还可以将错误或矛盾的研究结果公之于众,减少不必要研究的重复性。[17]
4. 反映作者研究思想发展的历程
许多预印本平台支持论文上传后修改。作者可以根据读者的反馈意见或后续研究进展对论文进行修改,然后重新上传。ChinaXiv 允许一篇论文多次修改,可以允许存储多种版本。arXiv 允许修改,但是规定只保留最新版本。作者的研究思想发展历程得以在预印本平台展现。
(二)争议
有关预印本的争议集中于两个问题:一是作者会不会因为争取优先权抢先发表预印本而降低科学成果的质量?二是权威机构、评价机构、职称评审或者就业资质评价是否认可预印本的研究成果?金斯巴格在2016 年发表的评论中就arXiv 遇到的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论述。[5]26226 他认为,在成果向世界公开前,研究人员一般都会仔细核查要发布到预印本平台上的论文,且论文提交后还可以修改,但反复修改留下的痕迹会让作者逐渐失去诚信;一些机构是支持、认可预印本研究成果的,例如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就认可arXiv 预印本的引用;在就业时,预印本是否被认可取决于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求职者的预印本发布经历在某种程度上比传统学术期刊的发表经历更能衡量其研究能力,至少是具有同等说服力。佩雷尔曼(Григорий Яковлевич Перельман)证明庞加莱猜想只在2003 年发布过预印本,但却获得了2006 年第25 届国际数学家大会授予的菲尔兹奖,并在2010 年荣膺千禧年大奖。
关于预印本可能带来的社会负面影响,《柳叶刀》杂志高级执行主编克莱纳特(Sabine
Kleinert)等人提出,预印本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研究交流,类似于会议摘要或机构内的项目讨论,在线公开让作者扩大了接受评论的机会。同时,预印本平台有责任对外发表声明,预印本是没有经过同行评审的初步研究成果,不应用于临床研究结果的决策或报告,不能作为既定事实在新闻媒体报道。[18] bioRxiv、medRxiv、ChinaXiv 等预印本平台都在醒目位置标注了提示。
(三)挑战
新事物的发展总是会遇到质疑和挑战。2018 年,达西尔瓦(Jaime A.Teixeira da Silva )等人论述了预印本发展道路上的阻碍。[19] 首先,因为没有经过同行评审,学术期刊怀疑预印本内容的科学性和真实性。其次,大量资助方的介入,扭曲了预印本的学术初衷,资助方总是想让投资早一点得到回报。第三,学术界并不完全承认预印本宣告的科学发现优先权,一些出版社(如Cell Press)要求作者在发布预印本前与编辑协商版权,有些编辑则建议学者不要发布预印本。最后,如果竞争者窥探出预印本论文中的核心思想,先一步向学术期刊投稿,发布过预印本的论文再投稿时有可能遭拒绝。
在我国,政策的缺失和预印本平台的建设缓慢使得一些学者对预印本了解甚少,即便有所了解,也因为学术评价机构对预印本的态度不甚明确令学者们对国内预印本平台敬而远之,往往会舍近求远在国外预印本平台寻求论文发表渠道。
四、预印本质量审核机制
伴随开放获取和开放科研的发展,国内外学术界对预印本的重视程度显著提升,预印本成为一种分享研究成果的重要渠道。但与此同时,预印本论文质量参差不齐,对预印本的发展起到了制约的作用,为此,各大预印本平台纷纷推出了各种质量审核机制。
学者夏莉霞提出,开放存储模式的预印本平台没有必要建立高成本的同行评审制度,可通过“认可保证制度(作者身份和文章格式)”和“反剽窃软件”等技术机制控制论文质量。[20]
(一)规范作者注册和投稿信息
2017 年,刘静羽等人研究了arXiv、bioRxiv、SSRN、ChemRxiv、PeerJPeprint 和MDPI Preprints 等6 家国际知名预印本平台的质量控制政策。[21] 发现这些预印本平台均要求作者投稿前先注册,姓名书写必须符合规范,便于网络数据匹配;论文格式要符合传统学术论文要求,基本要素要完整;特别强调要学术诚信且不得含有政治性和攻击性话语,否则审核委员会删除稿件;arXiv 和MDPI Preprints 还提出不接受广告、新闻、社论等非学术性文章。
国内预印本平台CSPO、NSTL 和ChinaXiv 为确保预印本论文的质量,对投稿格式和诚信也做出了明确规定。NSTL 的科研实体名称规范服务系统正在建设之中。ChinaXiv 平台发表声明“论文作者团队需要高度关注自身初步研究成果的质量,对所提交论文手稿的真实性、准确性、科学性、可靠性、严谨性、合理性等各方面严格负责”。2020 年3 月,ChinaXiv 专门规定,发布新冠肺炎药物及其疫苗等研究结果的文章,必须通过相关信息发布机制的要求。
(二)采用ORCID 标识身份
开放学者身份标识(Open Researcher and Contributor ID,简称ORCID)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为全球每位研究人员提供一个独一无二的数字标识。ORCID 记录关联的研究人员信息,包括教育经历、工作经历、发表论文、荣誉与奖励、审稿贡献、科研基金等。ORCID 网站与众多科技出版机构展开了合作,超过9000 多种期刊在投审稿阶段收集作者的ORCID,并添加到论文的元数据中。[22] 为进一步确保用户身份信息和学术诚信,推动可靠而透明的学术交流,许多预印本服务平台都提供了ORCID 身份注册。例如,在全球知名的集科学研究、出版与社交为一体的Science Open 上推出的预印本服务平台,科研人员需要通过ORCID 信息注册才能发布文章。关联的ORCID 还可以证明科研人员是否具有Science Open 平台的同行评审资格。
五、预印本自组织同行评议
虽然国内外很多学者对预印本持积极肯定态度,但在自己投稿时还会首选传统期刊,主要原因是包括arXiv 在内的许多预印本平台都没有建立类似于传统期刊的完善的同行评议机制,也无法提供学位授予、学术考核、职称评定需要的论文评级信息。[23] 作为中国最大的预印本平台CSPO,在得到作者同意后会邀请专家对预印本进行同行评议,评议时间为1—3 个月,评审结果分成一星到五星五个等级,虽然国内41 所高校在学位授予、聘期考核等问题上认可其评议等级,但CSPO 仍然面临着邀请审稿拒绝率高,论文评级与期刊分区对应关系不清晰等问题。[24]
为此,王凌峰等人提出了自组织同行评议模式,其基本框架是:所有人注册,预印本平台审核身份;根据注册信息确定评议等级;研究者将论文提交到预印本平台,先到先评;根据论文- 评议者规则,确定一组评议人和备选评议人。除论文评议需人工进行外,其余通过计算机程序实现。[25] 根据评议数量、质量和速度、正确率等指标,王凌峰等人还设计了五种“自组织同行评议机制中论文- 评议者匹配规则”,并利用计算机语言编程进行了仿真对比。[26-27] 唐碧群等人以CSPO 为例,证实了自组织同行评议规则在预印本平台的实践应用能收到良好的效果。[28] “预印本+ 自组织评议”相较于“期刊+ 传统评议”有三个明显优势:不拒稿,除非是违法或剽窃;不需要编辑寻找评议人,只需要根据预印本平台的评议算法和规则分配评议人;将论文分级进行评议。[29]
2019 年,石进等人提出了在线论文评分模型和虚拟积分激励机制,指出自组织同行评议应该在传统评议模式的基础上,借鉴购物网站的评分信用机制,采用等级评分机制和文字性评论相结合,评议过程中隐去评议人和被评议人身份,最后阶段公开展示评议人身份和评论内容供参考和监督,同时对提交、下载、阅读和评论论文都给予积分制鼓励。[30]
大型预印本平台每年接收的论文数量呈指数级攀升,要想在质量上得到学术界认可,完善自组织评议是当务之急。在国际自组织评议规则没有明确的情况下,国内预印本平台可以先采用CSPO 的星级论文评级制度,同时筛选和公布优秀的评议人,逐渐制订出科学、高效的自组织评议机制。
六、主要学术出版机构的预印本政策
预印本对于传统学术期刊是一个潜在的制度冲击和文化冲击,各大学术出版机构既要顺应它的发展又要维护自己的权威,对预印本的政策有支持也有反对,有的还变化不定。
(一)国际主要学术机构对预印本的政策
1.对预印本存储的支持
学术出版机构的预印本存储政策是指文章在正式出版后是否允许作者在第三方平台进行自存储和开放获取。
英国诺丁汉大学的RoMEO 数据库平台对世界主要出版机构的自存储政策进行了统计,根据允许存储的版本进行分类,绿色表明允许存储预印本和后印本,蓝色只允许存储后印本,黄色只允许存储预印本,白色表明两者都不允许。截至2017 年12 月,统计的2422 家出版机构中支持预印本和后印本的有1001 家,只支持预印本的有155 家,支持预印本的出版机构占比约为47%。[31] 截至2020 年2 月,统计的2562 家出版机构中支持预印本和后印本的有1064 家,只支持预印本的有183 家,支持预印本的出版机构占比为49% [32](见表1)。数据表明,支持预印本存储的出版机构总数在增加,近半数的世界主要出版机构都支持预印本自存储和开放获取。
表1 RoMEO 数据库中出版机构的存储政策统计
达西尔瓦对14 家著名学术出版机构的投稿和存储政策进行了历时一年到一年半的对比分析,包括Elsevier、IEEE、Inderscience、Emerald、PloS、OUP、NPG、Springer、Taylor & Francis、Wiley、Bentham、De Gruyter、Hindawi、SAGE,其中8 家允许存储预印本和后印本,6 家只允许存储预印本。[33] 研究发现,这14 家出版机构旗下有78% 独立期刊支持预印本政策,但也有个别独立期刊不支持,如Springer Nature 旗下的Review Journal。
2.对预印本投稿的支持
阿伯蒂尔(Richard J. Abdill)等研究者收集并分析了bioRxiv 从2013—2017 年发布的37 648 份预印本,发现有超过60% 的文章后来正式发表在同行评审的传统学术期刊上,且正式发表时间距离预印本发布时间不超过6 个月。而且,预印本的下载量与其发表期刊的影响因子成正比,下载量越大的预印本,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越高。[34]
侯志江以计算机和人工智能领域的4 种期刊作为高水平期刊样本,通过文章标题、作者信息在arXiv 平台搜索覆盖率,发现样本期刊在arXiv 平台存档预印本的合计占比从2012 年的7.55% 上升到2016 年的18.52%,说明预印本作为一种新兴的学术交流方式已经被一部分高水平学术期刊认可。[35]
(二)国内主要学术机构对预印本的政策
国内28 家期刊与ChinaXiv 建立了优秀稿件的双向推送机制。合作期刊可从ChinaXiv 遴选优质论文稿源,在征得作者同意之后,也可将来稿推送提交至ChinaXiv 发布。截至2020 年3 月,ChinaXiv 上的4980 篇预印本在合作期刊上正式发表,录用比例达到36.9%。
总的来说,除了少数学术期刊外,国内期刊普遍没有设立预印本发表制度,科研评价仍然以“核心期刊”为准。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全球论文发表透明化、学术交流更加高效化的时代,国内学术界应该改革出版机制,倡议让科研评价更加多元和务实,提升传统期刊对预印本文章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推动国内预印本的繁荣发展。
七、结语
预印本虽然没有经过传统期刊的同行审议,但其研究具有一定社会价值,推动了学术成果的开放获取。预印本打破了多年“一稿不能两投”“一发表就不能修改”的旧行规,改变了学术期刊审稿人和作者的角色,从根本上把发表文章和进行学术交流的权力还给了作者,是学术交流领域的“破坏性创新”。[36] 未来,预印本要进一步发展,构建健康、快捷、权威的网络学术生态圈,需顺应开放科学的潮流,接受公众的审核,加强与传统出版机构和研究机构的对接,完善自组织评议模式。
参考文献
向上滑动阅览
[1] Definitions and Terms [EB/OL]. [2019-07-06]. http:// www.sherpa.ac.uk/romeo/definitions.php?la=en&fIDnu m=|&mode=simple&version=.
[2] EYSENBACH G. The impact of preprint servers and electronic publishing on biomedical research[J]. 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 2000, 12(5):499-503.
[3] PAYNE H E. Electronic Preprints[J]. Highlights of Astronomy, 1998(11A):511.
[4] 张智雄,黄金霞,王颖,等. 国际预印本平台的主要发展态势研究[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10):2-7.
[5] GINSPARG P. Commentary: Preprint Déjà Vu [J]. The Embo Journal, 2016 (35): 2620-2625.
[6] Cornell University [EB/OL]. [2020-02-29]. https://arxiv.org.
[7] About SSRN[EB/OL]. [2019-07-06]. https://www.ssrn. com/index.cfm/en/.
[8] General Principle[EB/OL]. [2019-07-06].http://repec. org.
[9] About bioRxiv[EB/OL]. [2019-07-06]. https://www. biorxiv.org/about-biorxiv.
[10] ChemRxiv[EB/OL]. [2019-07-06]. http://www.chemsoc. org.cn/a3359.html.
[11] OSF PREPRINTS [EB/OL]. [2020-02-28]. https://osf. io/preprints/.
[12]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EB/OL].[2019-07-06]. http://www. paper.edu.cn/.
[13] HU C , ZHANG Y , CHEN G . Exploring a New Model for Preprint Server:A Case Study of CSPO[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2010,36(3):257-262.
[14] 中国科学院科技论文预发布平台.ChinaXiv 呼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EB/OL].[2020-02-29]. http://chinaxiv.org/newsdetail.htm?id=81.
[15] 张智雄,黄金霞,陈雪飞,等. 科技预印本库的政策动向与政策挑战[J]. 中国科学基金,2019,33(3):219-228.
[16] 赵洪明. 高能物理领域出版的数字化历程——兼论我国科技出版业发展的启示[C]. 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 改革创新· 科学发展——第7 届全国核心期刊与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09:359-362.
[17] MAGGIO L A, ARTINO JR A R , DRIESSEN E W. Preprints: Facilitating early discovery, access, andfeedback[J]. Perspectives on Medical Education, 2018, 7(5):287-289.
[18] KLEINERT S, HORTON R. Preprints with The Lancet:joining online research discussion platforms[J]. The Lancet, 2018, 391(10139):2482-2483.
[19] TEIXEIRA DA SILVA J A The preprint debate: What are the issues?[J]. Medical Journal Armed Forces India, 2018:162-164.
[20] 夏莉霞,方卿. 国外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评价与控制研究综述[J]. 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1 (2):49-54.
[21] 刘静羽,张智雄,黄金霞,等. 预印本服务中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10):15-19.
[22] ORCID. What is ORCID? [EB/OL] . [ 2 0 2 0 - 0 2 - 2 8 ] . h t t p s : / / s u p p o r t . o r c i d . o rg / h c / e n - u s / articles/360006973993-What-is-ORCID.
[23] 王凌峰,杜艳玲,杨硕.“中国科技论文在线”15 年回顾、瓶颈与发展策略[J]. 图书情报导刊,2018,3(7):67-72.
[24] REN X. Beyond online preprints: formalization of open initiatives in China[J]. Learned Publishing,2013, 26(3):197-205.
[25] 王凌峰,詹雅晴. 知识工作自动化与论文出版方式变革——“预印本+ 自组织同行评议”模式[J]. 情报探索,2019(3):1-5.
[26] 王凌峰. 预印本自组织同行评议中“论文- 评议人匹配”规则的性能仿真[J]. 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8,27(5):13-16,74.
[27] 王凌峰,姚依楠. 自组织同行评议机制中4 个论文- 评议者匹配规则设计[J]. 情报杂志,2018,37(3):142-145,151.
[28] 唐碧群,杨硕,王凌峰. 自组织同行评议在预印本数据库中的应用——以“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为例[J]. 图书情报导刊,2018,3(4):26-31.
[29] 王凌峰,胡卫敏. “期刊+传统评议”模式的接棒者:“预印本+ 自组织评议”模式——互联网时代学术论文出版的范式变革[J]. 图书情报导刊,2018,3(12):45-50.
[30] 石进,苗杰,李明. 面向预印本系统的自组织同行评议及激励机制研究[J]. 现代情报,2019,39(12):88-100.
[31] 陈雪飞,张智雄,黄金霞. 国际学术出版机构预印本政策分析[J]. 数字图书馆论坛,2017,161(10):8-14.
[32] RoMEO Statistics [EB/OL]. [2020-02-29]. h t t p : / / w w w. s h e r p a . a c . u k / r o m e o / s t a t i s t i c s . php?la=en&fIDnum=|&mode=simple.
[33] TEIXEIRA J A,DOBRANSZKIB J . Preprint policies among 14 academic publishers [J]. The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anship. 2019,45(2):163-170.
[34] ABDILL R J, BLEKHMAN R. Meta-Research:Tracking the popularity and outcomes of all bioRxiv preprints. DOI:10.7554/eLife.45133. 2019.
[35] 侯志江. arXiv 预印本服务研究及启示[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9(2):47-54.
[36] 吴家睿. 预印本:学术交流的“破坏性创新”[J]. 科学,2019(2):37-39,4.
(作者单位: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