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黄姚古镇(下)
为了故事的连续性,黄姚的夜晚暂时略过,转眼已是第二天的清晨。
还是晴好的天气。起个大早就是好,青石板街道上几乎没有行人,唯我独尊的感觉就是爽啊!
今天主攻的目标是景区东边。虽然在我看来,说黄姚哪边更好玩更美是一个艰难的选项,但至少从比重上来说,东边这部分无疑占有更大的位置。
继续欣赏花样百出的铺面。
劳家巷,押后再说。
这一段进入安乐街的地盘,街名因安乐寺而来。
拐入小巷子。
路的尽头来到东南角的门楼,同样二楼设有观察窗孔和守夜人住处。
其实这就是昨天进来的道路,补课来了。
门楼两侧紧贴房屋,一层为石条砌筑。门框门楣开有槽孔,可供安装木栅门。
出来可见门楼名为“亦孔之固”。
“亦孔之固”门楼,位于安乐街东北端,始建于清初。门楼座南面北,高6米,宽4米,一层为石砌平门,原设有栅栏和门扇,下有九级台阶;二层由青砖砌成,上开方形窗和斗形窗,是黄姚的防御寨门。现存为清光绪年间重修,门额有黄姚书法家临贡廷所书“亦孔之固”四字,门联为“珠水横襟无限碧,武峰隔岸有余青”。
亦孔之固,语出《诗经.天保》:“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原来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诗篇,为君王祈祷福禄康寿,天下太平,政权稳固,子嗣不绝,既寿永昌。
门楼外是一个石板铺就的小广场,一株身姿卓约、枝繁叶茂的古榕树矗立河边。
原来这就是黄姚古镇著名的龙门榕。因其枝干弯弯曲曲,形状酷似龙门而得名,树龄已达800余年。
龙门榕下则是形状奇特的石灰岩,旁边的这条小河,按理应该就是姚江了。
小河的下游,翠竹蕉影、飞瀑流泉,还有亭亭玉立的石笋险峰,令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
河上还有小型碇步桥通往对岸,本地人称之为石跳桥,据说始建于清嘉庆年间。
姚江西侧支流上,还有一座古朴的石拱桥;桥北侧有嶙峋怪石,中有一洞。
原来此为佐龙桥,单孔石拱桥,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桥长8米,高3.6米,宽5米,桥身两边有石块作为护栏。
石洞上方阴刻“禹门”二字。原来这石洞就是鲤鱼跃龙门景观,石洞就是龙门了。
亭子后面还有小庙宇一间。
对岸也有古榕一棵,与龙门榕互相呼应、相映成绿。
小庙宇为“佐龙祠”,前面柱联为莫官生所书“八景钟灵玉鲤化龙曾现迹、双桥巩固珠江夜月著文明”,祠联为:“佐起文明新运会,龙扶博厚铁山河”,光绪年间秀才劳锡庞所作。里面供奉的还是土地爷两公婆。
像黄姚这般设有如此之多土地庙的地方,我之前还真没见过。
佐龙亭上悬有清光绪戊申年(1908年)所立“惟尔有神”牌匾。
亭子天花板上这幅工笔画名为“鸢飞鱼跃”,是一种经过艺术抽象化的鱼头鸢身的吉祥物,当地人称之为“福鼠”,寓意五福临门、五谷丰登、五子登科。
亭子左侧柱联为光绪秀才古光庭所题“此地有碧流黄石,其间皆翠绕珠围”。
姚江上游竹林茂密、风光秀丽。
过了佐龙桥,就是黄姚另一株地标树--“龙爪榕”。因其气根倒垂下来形似龙爪而得名,超过850岁高龄了。
事实上,这些倒垂的树干200多年前已经枯萎,但是在寄生藤和气根的缠绕包裹中,仿佛依旧充满了勃勃生机。
至此,就到了景区大门了。复习告一段落,重新回主景区。
再次由亦孔之固门进入。
沿着安乐街往北走。
出来的门楼叫“永安门”,门联为:永作中流砥柱,安康盛世机关。
永安门出来又是一个小广场,东侧可通往带龙桥。
西侧广场上有一棵斜卧的古榕,状若睡仙,称“睡仙榕”,500岁了。下面垂直的树根其实是后来为了保护古榕而以混凝土修建的,古榕是斜而不倒啊。
小广场东面,就是在古镇曲折缠绕、蜿蜒南行的姚江。图中右侧江岸边还有一棵古榕,生于石缝之中,称“石上榕”,据说是一棵千年古树。可惜老牛只顾着拍景,居然忘掉了给特写镜头...
江边的游船码头,游人三三两两,宛如漂浮在在山光水影之中...
道路往南延伸。
前方出现一座小桥,下面就是从古镇西边流过来的兴宁河,在此汇入姚江。
古桥为护龙桥,单孔石拱,以本地青石砌筑,桥身两侧安装有长石条,与其说是护栏,更多的功能恐怕还是作为休憩所用的石条椅吧。
桨声帆影人争渡,翠竹雅舍山做屏。黄姚,不是一个适合伤怀惆怅的地方;又或者你本来是有的,走着走着就忘记了...发个呆,或者才是来到黄姚最正确的打开姿势。
护龙桥对面,就是黄姚打卡点之一--兴宁庙。
兴宁庙,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重修,并增建真武亭和护龙桥,是一个前亭后庙的格局。兴宁庙背靠隔江山,面向真武山,兴宁河和姚江从前面流过,绿水青山,景致绝佳。
前面就是真武亭,单檐歇山顶亭子,下面以四根砖石柱支撑,柱间还有石条供休息。
再放大一点,真武亭封檐板正中一块雕刻成打开的书卷上,阴刻有一幅号称“世界上最小的对联”,每边联高0.06米,宽0.05米!对联曰:百鸟枝头歌舜日,万民德泽乐尧天。
真武亭檐下挂有乾隆三十年(1765年)当地著名举人林作楫所书“且坐喫茶”牌匾。此匾已被收录入《中华名匾》一书。
真武亭前柱对联为:“别有洞天藏世界,更无胜地赛仙山”,清代举人“巨川林作揖题”。
真武亭后就是兴宁庙,上悬“兴宁庙”红底金字牌匾。真武亭后柱联为:“山峙水停鱼鼓浪,春华秋实鸟争鸣”,落款“云纪莫官生题”。兴宁庙门侧对联为:“帝网万年垂保障,仙山千古仰声灵”,落款书“玉田何其璋”。兴宁庙里供奉道教护卫神北方之神玄天上帝,也即真武大帝。
兴宁庙左侧是一个门楼,名“新安门”;新安门左侧有一亭子,下面墙壁嵌有“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重修兴宁庙碑”,上面绘有八仙醉酒图。
新安门内,藏有“天祐古公祠”,是一间古氏家祠。
兴宁庙右侧同样有一个小亭,里面墙壁嵌有若干功德碑记。
接着的这段沿着姚江向东北延伸的青石板路就叫龙畔街,也是黄姚八条古石板街之一。
黄姚的山水,很容易让人迷失自我,无法自拔...
龙畔街的尽头,是一座著名古宅--司马第。
司马第,是黄姚古镇阶梯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这里的“司马”可不是姓氏,而是一个官名,据史料记载,这户人家姓莫,明朝时当的“司马”官,即府州通判。司马第为三开间两层楼房建筑,内凹式大门,分前后两进,中为天井;一层地基以石条砌筑,高出地面约一米,前有九级石台阶;二进大厅地面又要比一进门厅地面高出70公分,寓意步步高升,是一座递进式宅院。
石台阶两侧设有石栏板,前端雕有石鼓,两侧还有浅浮雕图案。
左侧雕刻应该是犀牛望月,旁边还有麒麟,寓意天地和谐。
右侧栏板雕刻双凤朝阳。
封檐板雕刻与兴宁庙相似,花鸟鱼虫为主;檐下彩绘公鸡牡丹,自然是公鸡报喜、花开富贵了;旁边的扇面写有杜牧的《山行》诗一首,又彰显了主人家的书卷之气。
相邻的有“莫家大院”,一家民宿。这一带属于莫姓的地盘。
从旁边门楼入内,青石板巷子通往山边。这里的房屋以山为屏障,前面设若干门楼,就可以起到极佳的防御效果,格局与桂林一带相似。
原来这叫守望楼,位于古镇龙畔仙山祠下,也是黄姚古镇的一个关键城楼。顾名思义,这城楼的作用就是守卫、瞭望。民国以前,镇上还安排专人在这城楼打更、守关,确保古镇的安全。
守望楼门联为:守备总添刁斗净,望尔还慰树人情。
当时来到这里,感觉又是出了景区,老牛就打道回府了。其实继续往南走约一华里许,在黄姚镇东南天马山麓,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素以幽静、雅致、俊朗、清新而位列黄姚八景之首的文明阁,十分值得一去,可惜了。
重新回到永安门前小广场。
这时就是从石上榕旁边经过的,可气不?
广场下方岸边也是一个游船码头。
开始往永安门东边的带龙桥进发。
前面这条石板路叫鲤鱼街。大家看,前方石阶前有一块凸出的石头,与地面石板显得不那么和谐。
凸起的石块长的是这副模样。
原来,这也是昔日黄姚古镇八景之一的“盘道石鱼”。相传清康熙年间,工匠们在为道路铺装石板时,在街中心碰上一块天然岩石露出的石脊。石匠们灵机一动,决定顺其自然,仍然将其保留;他们将石脊凿成一条长约两尺的石鱼,其脊背高于街面约3寸许,摇头摆尾,形态生动,得名“盘道石鱼”。而据民间传说,这石鱼存在后,从未让人摔过跤,扭过脚。黄姚当地人初一、十五均上香供奉,祈求平安多福。
直奔主题带龙桥而去。
姚江在黄姚古镇其实转了一个复杂的“M”形弯,这是带龙桥对面的民居,依山势居高临下,气势十足。
带龙桥北侧,也就是上游,通往之前参观过的龙门榕。
铺垫了那么多,就是为了主角闪亮登场--带龙桥!同样为古黄姚八景之一。
带龙桥,两跨石拱桥,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重修。桥呈东西走向,总长22.7米,宽3米;东端为主拱,位于姚江之上,净跨5.4米;西端为旱拱,净跨3.2米,是古镇最大的阶式石拱桥。原来桥上面还有一座乾隆时期所修的桥楼,已毁。
带龙桥的美,在于与周围卡斯特地貌峰林,与水,与树,与两岸古民居的精妙配合,和谐共生、浑然天成。
带龙桥南侧,通往姚江下游的兴宁庙。
岸边形状奇特的石灰岩,感觉就像一群捕食中的鳄鱼。
好东西就要四面八方全方位无死角的拍,而且,老牛的挚爱活动出现了--蹭模特。蹭模特,可是很容易上瘾的...哎,蹭蹭就好了,还是不能太好色啊...
带龙桥,堪称古镇地标性建筑物,邮票为证。
带龙桥南侧,往下流往兴宁庙和守望楼,并最终流出景区。
带龙桥桥面。石板斑驳。桥面中间部分,每一级大的石级之间,还增设了一级小台阶,降低了每级石阶的相对高度,估计是为了方便腿脚不便的行人,十分人性化。
这个角度可见带龙桥两拱全貌。
据说,砌筑带龙桥时,石块之间的连接,采用了铁卯卯住,可以将石块牢固地连在一起,并将重力均匀传输到石拱上,有效防止时间一久,石板向两侧自动分离。而“水拱”与“旱拱”的并存更是匠心独运:平时,河水都是从“水拱”流过;遇到洪涝时节,洪水还可以经旱拱流过,充分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蹭模特时间到了...
身着汉服的女子,亭亭玉立,温婉可人,一如诗经所描述的那样: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
有美一人,清扬婉兮。
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老牛所愿,也只能是希望多碰到一些免费蹭模特的机会罢了...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换了个人,意境全消...
亭子里紧贴石壁有一间小庙宇,叫见龙祠,里面供奉龙王爷。相传很久以前,有神龙曾降临黄姚古镇,为把神龙留下,保佑黄姚古镇风调雨顺、人丁兴旺,黄姚古镇的乡民就一起筹钱修建了这座见龙祠祀奉。
祠联为:“见隐显微一甲咸蒙保障,龙盘虎踞千秋共仰英灵”,刻于光绪丙午岁(1896年)。龙王爷下方还顺带供奉了土地公和土地婆。
见龙祠右侧是一间牌坊式小庙,里面供奉的是一块石头,不知是何来历。
见龙祠左侧有《清道光十年(1830年)祠亭碑》和《光绪二年(1876年)重修碑记》。上方还有手书白居易的作品《寄韬光禅师》全诗:
一山门作两山门,两寺原从一寺分。
东涧水流西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
前台花发后台见,上界钟声下界闻。
遥想吾师行道处,天香桂子落纷纷。
黄姚人对于读书学习的态度可谓一目了然了。
离开见龙祠,进入边上的一个门楼。这门楼的门额比较另类,直接将街名标注上了--新兴街。相比于其他门楼,这个门楼色彩稍显得浓烈、喜庆些。
新兴街门楼楹联为:山骨水液有余秀,清风明月无尽藏。大门两侧各开一个斗形窗;二层为更楼,开有一个圆形窗和两个斗形窗。大门两侧各嵌有一方碑记,左侧为乾隆丙子年(1756年)所立《严禁真武山碑记》,应该是禁止在真武山采石取土的;右侧为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所立《新筑石墙上下闸水闸更楼碑记》。
新兴街后段,仍然保存有许多高门大宅。再往后,有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的梁氏宗祠。路的尽头是景区北四门。
我又漏掉了...
出来,往带龙桥南边进发。
这个类似墓冢的建筑,居然忘了拜的什么内容。记得在樟木林镇见到过一个,那个刻的是泰山石敢当。
河边古宅为张锡昌寓所,抗战时期知名爱国人士张锡昌曾在此居住。
上山的石级边,有着一块形象生动的奇石,因其神似一个刚刚钻出山洞的蛇头,故得名“南蛇出洞”。据称姚江对岸还有一块奇石形似正在向上爬的“仙龟”,合称“蛇龟对望”。由于真武大帝亦为水神,手下有龟蛇二将,风水学中“龟蛇锁水口”又是绝佳布局,所以当地百姓当年宁可将自家宅基地后移,也不敢破坏这块灵石。
对面有一“梦想家园”酒店,建在姚江边一块形似半岛的土地上,姚江在此向西绕弯到达兴宁庙。
紧贴着房屋石壁的青石板路,应该是中兴街了。
又是一段起伏不断的石板街。
街尾有更楼。
门楼出来有“伴月阁”精品民宿。
继续向南行,最后又是一间门楼。这就是黄姚古镇四大门楼之一的东门楼了。
门楼内侧楹联为:明月照山间月移山影行仍住,清风飘云际风送云踪去复来。
东门楼外景。
东门楼,黄姚古镇四大门楼之一,也是防御功能最强、保存最完整的一座门楼。始建于清朝初年,清乾隆二年(1737年)重修。平面为正方形,砖瓦结构,原高10米,占地面积135平米。
门楼下部为巨大石条砌筑,上面为砖瓦结构;二层更楼开有圆形窗和四个斗形窗。门联为:川达三江直绕过珠海姚溪雄吞西域,楼成五凤特耸出螺峰文峡关键东门。清朝时黄姚是湘西、桂北出海通道上的名镇,对联正正是体现了这一特殊地理位置:姚江水经过桂江、西江直到珠江、南海,是连接外面世界的桥梁通道;把东门楼比喻为京城的五凤楼,还有螺峰、文峡作屏障,是雄镇南关的古镇。
东门楼前广场有一棵高大的古榕树,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因其主干一分为二,就像一对夫妻紧紧拥抱在一起,故得名“夫妻榕”,有着150年的树龄。
东门楼外景象。这下明白什么叫螺峰、文峡特耸出了吧。
仙人古井分为5口,占地约50平方米,深1米,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迄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当地居民把它与“七仙女嬉戏古井”的故事联系在一起,故得此名,每年农历七月初七被定为“取水节”。那天中午十二点钟以前,镇上的群众都来这里上香取水,祈求平安幸福。
按水流先后顺序,第一口井是专供居民饮用的,第二口井是洗菜用的,第三、第四、第五口井是洗衣服、洗农具用的。图中近处为一二口井,远端有人洗衣服处是三四五口井。
接着补上几条小巷。
安乐街上的安乐寺。明朝万历26年(公元1573年),土人为排斥到这里谋生的汉人,经常出来抢掠钱财,使居住这里的汉人人心惶惶,不能安心经营生产。于是他们以鸟羽檄(急文)呈上,请知事和府台知府派官来治理,当时知府派千户李道清率官兵讨平了土民之乱,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为了感激平定叛乱之有功官兵,黄姚民众集资建了这个寺,起名“安乐寺”,立寺公(李道清)神像永远纪念,至今已有360多年历史。
这里还有苏轼名诗《饮湖上初晴后雨》书法: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里面有劳氏宗祠。楹联为:元祖源流远,威公世泽长。劳氏家族的得姓,与一个地名--崂山有关。崂山又名牢山,古时称劳山。劳姓是一个小姓氏,印象里现在也是以两广居多,江浙山东也有分布。
从劳家巷往西进入另一条巷道,名字不记得了。
巷子尽头又有一个门楼。
此门楼为三星楼,同样是古镇北边的一个主门楼。门联为:傍社葱茂千树会,临楼咫尺一桥横。出来七级石台阶,右侧有“南无阿弥陀佛”碑一方。
门外就是“咫尺一桥横”了。这条小河流至佐龙桥汇入姚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