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皇者华.创世先祖》:女娲不是大青蛙,呙者女性生殖器也
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第五部 创世先祖
第二章 女娲不是大青蛙——呙者女性生殖器也
文|黄饮冰
游戏三国发了财的易中天,开始游戏中国历史,掌握了话语权的易中天,说女娲是只大青蛙,其根据是什么呢?我不知道。“娲”与“蛙”相联系,恐怕是其推理的根据,这就有点贻笑大方了。小时候老师常教导我们说,不要望文生义,易中天自以为自己的奇谈怪论就一定代表历史的解读,实际就是望文生义而已。
蛙跟繁殖有关不假,但是,女娲的确不是只大青蛙,而是华夏之祖妈。女娲用黄土造人,也没有见到女娲寄托大青蛙来繁殖子孙。
从生殖的崇拜上讲,蛇崇拜和鸟崇拜是有根据的,红山文化就有大量的蛇形玉器和鸟形玉器,蛇代表的是女性生殖崇拜,蛇一直跟女性联系就是证据,所谓“美女蛇”就是。鸟在远古北方,指代的就是男性的生殖器,是男性生殖崇拜,所谓“雀雀”、“卵蛋”,都是指男性生殖器。
蛙崇拜,至少在现代语言上找不到遗留痕迹,在考古上,可能有蛙的纹图存在,但是不是崇拜难以肯定,在传说上,也没有人生于蛙的传说。蛇化生成人、玄鸟生商、吞鸟蛋怀孕的传说,倒比比皆是。
一、神女娲和人女娲
1、神女娲
神女娲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在中国远古的姓族时代是普遍崇拜的神。女娲神的传说,是对姓族时代女性生殖器崇拜的真实反应,那时远古居民认为自己的生命来自母亲,形成了女性生殖器崇拜。女娲神崇拜起源自中国的南方,并由南方向北方传播,最终被华胥之女——人女娲所替代。
传说中女娲用黄土仿照自己创造了人,创造了人类社会。女娲也用五色石补天。所以,在姓族社会的早期,女娲崇拜就已经形成了。女娲是始祖母,她用黄土创造了人,是人们生命之源;人们为纪念女娲,保留了女娲的称号,并选择女娲的灵童来继承女娲的称号,因为女娲的特殊地位,她在世时期就拥有了最高领导人的地位,继承女娲称号的人,也继承了她的最高领导人的职位,长久以往,女娲成为了族群的最高首领的称号,历代姓族的最高领导人都称女娲。经过较长的时间,女娲势必要上升为神,女娲由人上升为最高神后,女娲又是姓族最高神灵的称号。通过较长时间的演变,女娲就成为了姓族的“神和帝”了,集君权和神权于一身的女娲,成为了姓族精神世界和世俗社会唯一的统治者。
从目前的资料看,中国云南的苗族、侗族把女娲作为本民族的始祖加以崇拜。这只是女娲崇拜的遗迹而已。在姓族社会,由于华夏远古人并不是很多,女娲崇拜应该是远古华夏人的共同崇拜。现在的中国诸多民族,都是女娲的后裔。
所以,女娲是姓族社会时期的最高神和姓族组织的最高首领的合称,反映的是姓族时代女性生殖崇拜和远古时代首领集君权和神权于一身的历史。女娲作为创世女神,早在母系姓族时代就已经是人们信奉的女神和人们臣服的最高首领,如红山文化就有不少女神庙和女神像。
对于信奉女娲神的远古诸多姓族来说,女娲是她们共同的最高首领和最高神灵。在大洪水之前,就是这样。
2、华胥之女——人女娲
人女娲,凤姓,生于成纪,也有人说她的名字为风里希(或为凤里牺),出生于大洪水期间,距今6800年到6300年。其母是华胥,其兄和夫是伏羲。
传说中说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女娲制造了一种叫笙簧的乐器,人们又奉女娲为音乐女神。《风俗通义》记载她替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使青年男女相互婚配,繁衍后代,因此被传为婚姻女神。
伏羲氏所处的时代是母系姓族时代向父系氏族时代过渡的时期,那时的婚姻制度是“女婚男嫁”,伏羲是第一个嫁给其妹妹女娲为夫的男人。从传说中女娲和伏羲都是人首蛇身来看,与伏羲结婚的女娲和伏羲出自同一人种体系,所以她们是兄妹关系结为夫妻是可能的。
所以,人女娲,是大洪水期间与伏羲兄妹结婚再传人类的女娲。
女娲文明因为人女娲而得以延续,所以,人女娲也上升为神女娲,成为“神女而帝者”。
二、“呙”图腾——女性女性生殖崇拜,呙的本源是女性生殖器
1、呙的古音是“wo”
在探讨“呙”之前,要搞清楚“呙”的读音。我们现在说“呙”读音呙(kuā)声,是音变的结果,实际上,带有“呙”旁的字,也有读做“guo”的,如做饭用的“锅”。如史籍《姓氏考略》中就记载:“呙,音‘戈’,又与‘和’同。”。读音就是“ge”。但是戈读“ge”是普通话,我们这里读戈为“guo”。
在《淮南子》中有记载:“呙氏璧,注音为‘hé’,即卞和之‘和’。或云:女娲氏之后,去女以呙为姓,明代公安多呙氏。”。读音又转换成“he”。
查呙姓,注释为“汉族姓氏,有几种出去:一、源于风姓,出自女娲氏之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去部首为氏。”。认为“呙”是去掉“女”后得到的姓氏“呙”。这种解释,就跟汉字由简到繁的发展历史相违背。
“呙”的古音,可能是wo,也可能是uo,但肯定不是wa,女娲与蛙相联系,就是望文生义。
遗憾的是,我找不到“呙”的本意的解释。在现代汉语中,“呙”的唯一用途就是“呙姓”,其他地方没有用到“呙”字的。
这里要说的是,氏本身是男性在女性社会末期在女性社会内部建立的以男性为主体的家庭组织,最后发展成为男性氏族和氏族国家,在男权兴盛后,女权要退出历史,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在男性氏族社会时期,女性也是可能组成女性为主体的氏族的,所以,在男权社会里,“女呙氏”才需要加上“女”字(女娲)来跟男性氏族区别开来。“呙姓”应该用的是女娲的本字“呙”——表示与男权对立和并存的女权氏族。在男权普遍建立的时代,女权还能在林立的男权氏族中存在,恐怕也只有女娲的后裔才能够做到。
我认为,“呙”是女娲之“娲”的本字。
2、呙的含义——内陷之物
对于“呙”的内涵,我们不能无视现在依然是我们做饭的一个基本工具——锅。锅的形状是内陷的,其形状正好跟自然界中“水的旋涡”是一样的,我认为“呙”不是“涡”省略了“水”字旁形成的,而是“呙”的本意就是“内陷之物”, “水流旋转下吸”者为涡,内陷的做饭工具为锅,由“呙”的本意引申出来的东西,都以“呙”为字跟,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形成不同的汉字。
所以,“娲”的本来面目就是“呙”,“涡”“锅”均为“呙”引申而来。“呙”变成“娲”,是在男性社会时期添加“女”后形成的,用来专指“女娲”。
3、呙的本源——女性生殖器,是女娲氏族在起源时期到大洪水之前的图腾
女性生殖器与呙字的对比图
人类的第一生活地是山林,住居在洞穴中,人类与“涡”打交道是在进入河谷沼泽地带生活之后,所以 “涡”不是“呙”的本源。同样的,人类发明“锅”也是后来的事,“锅”也不可能是“呙”的本源。“呙”为“涡”省或“呙”为“锅”省,都是错误的。
呙的本源物,是女性生殖器,与女性生殖崇拜有关,否则女娲就不是祖母神了。结合生殖崇拜,呙就是女性的生殖器——同样有内陷的特征。
三、女娲即女呙
1、女娲——即女呙
只有搞清楚“娲”是什么东西,才能断定女娲是不是大青蛙。
“娲”:字形字义:形声,字从女,呙(kuā)声。这就又要追究“呙”的本意。
对于“娲”,通行的解释是:“呙”为“涡”省。“涡”意为“水流旋转下吸”。“女”和“呙”联合起来表示“漩涡般的女子”。本义:被众多男人围绕转圈的女子、处于男人圈子中心的女子。特指:伏羲正妻女娲(亦称女皇、娲皇、皇母)。
根据汉字的发展历史,我想,“呙”应该是字源,与女组合成“娲”,和与水组合“涡”,是后来的文字发展,因为汉字发展之后才有偏旁部首(汉字的六书造字法),但造字的根据,应该是“呙”,所以“女娲”就是“女呙”。
从现代汉语看,“娲”是一个专用名词,只有在指女娲的时候才用到,所以“娲”特指女娲。
大洪水之前,女娲是普遍的崇拜。大洪水之后,保持女娲崇拜的是人女娲和伏羲繁衍出来的新族群,其他族群要么被大洪水毁灭了,要么迁出中原地区,演变成了其他族群。
人女娲继承和保持了女娲神崇拜,自己也成为“神女而帝者”。女娲的后裔称女娲氏族,或被称为有娲氏族。
2、呙是女娲氏族的图腾
古人的崇拜,来自古人关注的东西,一是此物跟古人的生活密切相关,二是古人对此物必须保持敬畏,才能形成图腾。女呙氏以“呙”作为其女性氏族的名字,说明她们的生活,跟“呙”有关。在女娲氏族的生活中,既要跟“呙”打交道,又要十分敬畏“呙”,所以他们才崇拜“呙”。
在女性生殖崇拜时期,“呙”是女性的生殖器。随着生活环境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呙”崇拜演变成了“涡”、“蜗”、“蟜”等崇拜,但女娲氏族的崇拜的本源,是“呙”。
所以,一切与“呙”相联系的东西,可能都跟女娲氏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崇拜有关,可以看做是女娲氏族存在的历史遗迹,这是研究女娲文化的一个切入点。
如“呙”与水联系演变成“涡”崇拜,就来自女娲氏的水中求食,同样也应证了大洪水的存在。
水流湍急的地方,易形成旋涡,旋涡太大的话人又难以抗拒,所以,崇拜“涡”时期的女娲氏族演变成了在河道上靠渔捕求食的族群,而且是多条河道的交汇处。害怕和敬畏旋涡,说明女娲氏族是以身体直接下水的方式进行渔捕,处于最原始的渔捕水平——靠手或简单的叉一类的工具,捉鱼捕虾摸螺蚌,采集水生植物等为生。所以“涡”崇拜时期的女娲氏族生活的地方是在河道交汇处。
女娲氏为什么采取这样的生活方式,只能跟大洪水有关。因为大洪水,女娲氏只能在水中求食,所以她们在大洪水时期形成了涡崇拜。也因为洪水的关系,女娲氏族的食物也发生了变化,因为水太空旷和浩瀚的原因,鱼难以捕获,蜗、螺等一度成为了她们的主食,所以“蜗”“螺”等也成为了她们的崇拜物。
正是同样的原因,导致了女娲氏族对于山上之蜜蜂幼虫的关注,养蜜蜂和采蜜成为了她们的又一种生产方式,她们后来就称为有蟜氏,顽固地保留了自己女性氏族的地位。蟜,指蜜蜂幼虫,同样才成为了她们在养蜂采蜜时期的崇拜物。
四、女娲氏演变成了有蟜氏族
有蟜氏与少典氏一样,传说故事散见于关于神农、黄帝的记载中。《国语.晋语》有“少典娶有蟜氏女”;《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山》云:“平逢之山,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蟜虫,是为螫虫,实惟蜜蜂之庐。”。平逢之山,在今河南洛阳。
对于“蟜虫”,何光岳在《炎黄源流史》解释说:“蟜虫亦作娇虫,即蟜虫,属蜜蜂类。按照古代图腾崇拜的习惯,有蟜氏应是崇拜蜜蜂的氏族。蟜似应为蜜蜂的肥白娇嫩的幼虫,而不是长了翅膀能飞的蜜蜂成虫。”。此说在很长时间内无人提出异议。
近几年有的学者对“蟜虫”又提出另一种解释。如彭曦在《试说少典和有蟜》中说:“我意释蟜为野蚕可能更符合其本意。蚕,昆虫纲,鳞翅目,蚕蛾科和天蚕蛾科昆虫的总称。野蚕有柞蚕、樟蚕、樗蚕等,原生皆高(乔)栖于山野树上。家蚕皆由野蚕经长期人工驯化而成。 我国为世界上驯化家蚕的发源地,亦是发明缫丝制衣的丝绸之国。所以,有蟜氏当是我国上古时期驯化蚕类从而发明养蚕缫丝和制衣而著名的先进氏族。” ,此论以蚕丝起源来探讨“蟜虫”,未免太过牵强。我认为以野蚕解释蟜虫,还是不如蜜蜂的幼虫妥切,因为人类是先解决吃的问题,后解决穿的问题,人类的衣服,也是从兽皮、荨麻、树叶开始的,不是从蚕丝织衣开始的。《山海经》早就对蟜虫进行了解释:“名蟜虫,是为螫虫,实惟蜜蜂之庐”,蟜虫,是蜜蜂的幼虫,应该是不可怀疑的。
刘宝山在《黄河流域史前考古与传说时代》中则从《康熙字典》将“娇”写作“娲”考证起,得出结论说:“看来有蟜氏应属东夷族,居于山东境内无疑。这‘与蛟人是居于海底的人’的说法一致,‘居于海底’说明所居之处海拔极低、临海而居,此种情况揭示了其不但居于黄河流域而且必居于我国东部。”。有蟜氏族是否是东夷族群不能肯定,因为东夷的图腾是鸟图腾和太阳图腾,虫图腾还没有见有人肯定过,有乔氏的种族属性,还是应以较早的文献《山海经》之说为是。
但是,刘宝山将“娇”写作“娲”的考证,思路是正确的。这样考证,可以追溯到“蟜”的起源。“蟜”的起源就是“娲”,即“有蟜氏”的源头是“女娲氏族”,或者“有蟜氏”就是“女娲氏”。
实际上,娇的含义,是美好,其来源是呙,即娲。跟女娲氏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心灵感悟有关,包括桥、跷等,都源自女娲氏族的语言,即是女娲氏族的语言遗迹,也是我认识女娲氏及其演变历史的出发点。
甲骨文已有“蟜”的象形字,释为虹、虺或霓,似雌雄二虹而两端有首。这个象形字似“桥”,而桥、乔、矫、蟜、蹻音近通用,双首蛇虺或虹霓似的甲骨文桥,当为蟜字的雏形。何光岳《炎黄源流史》解释:“总的说,有蟜氏开始是以蜜蜂的幼虫为图腾的。蟜虫‘弓’形、白嫩,称为娇,后来才以双虺为子图腾,因善造桥,故又名桥。”。解释很有道理,只有蟜是蜜蜂幼虫,才会有娇-桥,有蟜氏在以蜂蜜为食物时,以蟜虫为图腾。
《山海经.海外西经》云:“长股之国在雄常北,被发。一曰长脚。”,郭璞注曰:“或曰有乔国,今伎家有乔人,盖象此身。”,吴任臣曰:“乔人,双木续足之戏,今曰玺躧蟜。”, 何光岳《炎黄源流史》释:“蟜即长股,今之高蹻即踩高桥。楚人庄蹻,亦即长脚而得名。踏高桥恐乔人习俗,或因地多蛇虺之故,用踏高跷来避毒蛇咬脚。”,证明“长股之国”就是“有乔国”,就是“有蟜氏”。
有蟜氏养蜂采蜜之山,即为蟜山,后也演变成桥山。蟜(桥)山,是女娲氏—有蟜氏的神山,此山就是《山海经》所载之“平逢之山”。
《山海经.中山经.中次六山》云:“平逢之山(在今河南洛阳),南望伊洛,东望谷城之山”,(平逢之山)“有神焉,其状如人,而二首,名蟜虫,是为螫虫,实惟蜜蜂之庐。”,桥山是蜜蜂生长的好地方,伊洛也是涡中求食的好地方。
依据各种文献零散记载和古今史学家的研究,我们可以概述如下:以鱼虾蜗螺为食物、以“呙”为图腾的氏族,就是女娲氏。女娲氏以蜜蜂幼虫为图腾的时候,就被称为有蟜氏。
她们居住在伊河和洛河的交汇处,在伊洛河上捉鱼捕虾摸蜗螺,在蟜山上养蜂采蜜。有蟜氏是女娲氏族裔。由于要在山上采蜜,为避免蛇虫咬伤,女娲氏发明了“踏高桥(跷)”。由于是水上族群,有蟜氏发明了造桥技术,“蟜”就逐渐演变成“桥”。女娲氏的神山,也演变成了桥山。
图腾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变化,女娲氏族及其后裔在不同的图腾时期被称为不同的名称,但是其实质还是“女娲氏”。
从“呙”与“蟜”的字形比较,蟜是由“虫+天+呙”组成的,可以证明“蟜”源自“呙”。添加“天”和“虫”,用来代表天赐之虫——蜜蜂,但是有蟜氏图腾的实质和根本还是“呙”。
女娲氏不是东夷,女娲氏是中原古老的族群之一。
五、有蟜氏和少典氏是婚姻联邦
《帝王世纪》说:“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可见,有蟜氏和少典氏是婚姻氏族。
有蟜氏同少典氏一样古老,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夏代,两氏的婚姻关系也一直延续到夏代。轩辕黄帝之妻嫘祖,实际也是女娲氏族。“嫘”就是“螺”,“螺”就是女娲氏在水涡中寻求的食物之一,所以嫘祖就是螺祖,是女娲氏族的女儿。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云:“禹三十未取(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制度”,“因取涂山,谓之女娇。”,女娇即有蟜氏的后裔。可见,在大禹时代,有蟜氏依然存在,而且跟少典氏的后代保持婚姻关系,大禹30岁还没有娶妻,要娶妻就一下子可以娶成,因为有有蟜氏婚姻联邦存在。
五、有蟜氏是神农氏的母族、黄帝有熊氏的母族
(一)《国语.晋语》有“少典娶有蟜氏女”之记载,说明了少典和有蟜氏的婚姻关系。黄人之少典氏族所以能在中原立足,就是得益于跟女娲——有蟜建立了婚姻关系、通过与女娲氏族建立了婚姻关系,就与伏羲氏族建立了父子氏族关系,才取得了合法地位。
(二)根据宋代罗泌《路史.后纪三》注引《春秋元命苞》记载:“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童感之于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为神农。”,少典妃安登为有蟜氏之女。可以说明有蟜氏为神农氏母族。实际上,说安登是少典之妃,肯定是后人的附会。这个时候,少典和有蟜应该是互为婚姻关系,所以少典氏的男人与有蟜氏的女人所生的孩子——神农,生活在其母族有蟜氏内,是有蟜氏的人员。
(三)根据《帝王世纪》记载:“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有熊氏的母亲附宝是有蟜氏之后裔。有蟜氏是神农氏的母家,也是黄帝有熊氏之母附宝的先族。世与少典氏婚直接支出了少典和有蟜建立了长期的婚姻关系。
附宝本人还不是有蟜氏之女,附宝的先祖是“炎帝(实际是指神农氏)母家有蟜氏”之女。可见,与安登有婚姻关系的少典和与附宝有婚姻关系的少典,并不是同一人,二人相差了若干代,只是他们同为少典氏族的男人。神农氏的母亲安登是有蟜氏之女,而有熊氏的母亲附宝是有蟜氏之女之后裔。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不是兄弟关系。这里的神农氏是黄帝有熊氏的前辈。与黄帝轩辕氏处于同一时代的神农,当是最后一位神农。
既然神农氏的母亲安登是有蟜氏之女,就不可能是姜姓,所以历史传说中姜姓母所生的当然就是炎帝烈山氏。炎帝烈山氏来自先羌(古姜人),炎帝在与华夏文明接触后,以姜为姓,炎帝的后裔也以姜为姓。这样看,炎帝和神农具有不同的种族属性,炎帝为姜人,神农为夏人。
(四)根据《纲鉴三皇纪》:“少典之君娶有蟜氏女,曰安登,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这里的炎帝,就是被混淆的神农。说明有蟜氏是神农的母族。
(五)《国语.晋语》记载:“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可以明确有蟜氏族是有熊(黄帝)氏母族。这里的炎帝,是神农还是炎帝呢?参考以上(三)的分析,这里的炎帝也是神农,只是“炎帝以姜水成”“炎帝为姜”是炎帝事迹混在神农身上。说明有蟜氏是神农氏和黄帝有熊氏的母族。神农氏族产生在前,黄帝有熊氏族产生在后。
神农氏和黄帝族建立联系,是因为他们与有蟜氏有姻亲关系。就与有蟜氏建立姻亲关系来讲,神农所在的氏族与有蟜氏建立姻亲关系的时间要比少典氏与有蟜氏建立姻亲关系的时间早好几代。在少典氏族刚刚进入中原的时候,中原实行的婚姻制度是女婚男嫁,女人嫁到女家为夫,在女家生活。如少典氏的男人嫁到有蟜氏为夫,所生育的子女属有蟜氏。因为有蟜氏与少典氏和神农氏族都有姻亲关系,所以,有蟜氏之女和少典氏之男所生的儿子,有可能再嫁到少典氏和神农氏,其中一子嫁到了神农氏族,成为了神农氏族的首领,继承了神农的称号。在神农嫁到神农氏族之后,婚姻制度发生了改变,变成了男婚女嫁,社会性质变成了父系氏族社会,神农和神农的男性子孙们从此就不再离开神农氏族,而是女人外嫁。黄帝有熊氏是少典氏和有蟜氏的女性后裔所生,由于婚姻制度和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有熊氏属少典氏族。所以神农氏族和黄帝氏族是姻亲关系。2013年6月13日
说明,经多年思考,我认为以上的记载表明的应该是炎帝和黄帝的关系,具体分析增加以下第六部分加以说明。
六、女娲氏(有蟜氏)是神农、炎帝、黄帝的母族,神农、炎帝、黄帝的父族都曾经是女娲氏(有蟜氏)的夫婿之族,均承袭过伏羲之称号
以上第五部分的解释,总不能平息神农和炎帝身份和血缘的纠纷。
我想,从女娲氏到有喬氏,女娲族群一直就是中原大族,也是中原最原始的古老族群,这应该是基本点和原点,以后的历史由此引发。
女娲氏族建立了“夫婿制度”和氏族之间的互为婚姻制度。凡是与女娲族群建立了婚姻关系的他氏族,都被女娲氏族视作了伏羲族群,承袭伏羲的称号。按照这个思路,先后进入中原的神农族群、炎帝姜姓族群、黄帝姬性族群,先后与女娲氏或者有喬氏建立了婚姻关系,先后产生了某一代神农、某一代炎帝、某一代黄帝,这样解释,就不会觉得《国语.晋语》记载、《路史.后纪三》注引《春秋元命苞》记载、《纲鉴三皇纪》记载互相冲突,因为他们记载的对象可能不同,但无论神农、炎帝、黄帝,都与女娲氏(有喬氏)有血缘关系,因为神农族群、炎帝族群、黄帝族群先后进入中原地区后,都要和中原地区的祖住大族——女娲氏(有喬氏)及其后裔建立婚姻关系。
这种解释,也能很好地与炎帝和神农已经被混淆的历史相适应。神农的祖族从南方进入中原、炎帝的祖族从西北进入中原、黄帝的祖族从东北进入中原,通过中原大族女娲氏(有喬氏)联系在一起,实现了血统的统一,奠定了华夏族群的血缘基础。
神农祖族进入中原的时间很早,在距今6000年到5900年前,所以神农与黄帝只能是先后关系,神农祖族与女娲氏建立婚姻关系早于黄帝祖族与女娲后裔有喬氏建立关系1000多年,所以神农不可能与黄帝父族少典氏族有血缘关系。
炎帝祖族和黄帝祖族进入中原的时间几乎相同,在距今4800年前,但是黄帝祖族不是直接进入中原,而是先进入山东再进入中原,所以炎帝祖族与女娲后裔建立婚姻关系比黄帝祖族早,这就是黄帝“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的原因,就是说与黄帝祖族建立婚姻关系的附宝的祖先是炎帝母家有喬氏之女,也就是说,炎帝是少典氏与有喬氏的后代,而黄帝是少典氏与有喬氏后裔之女的后代,因为时代不同婚姻制度不同,炎帝嫁入姜姓族群成为首领,黄帝留在少典氏也成为首领,这样也是可能的。这与炎帝和黄帝之间是结盟、神农与黄帝之间是禅让的关系也是一致的。
所以以上第五部分中我把炎帝解释成神农是错误的,以上第五部分引用的历史记载,说的都是炎帝和黄帝,而不是神农。
那么神农与女娲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历史记载来说明呢?《列子.黄帝篇》记载: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这段记载,就说明神农氏是伏羲女娲氏的后裔,夏后氏是神农氏的后裔,因为他们从文化到人种都是一脉相承的。
神农、炎帝、黄帝之间的关系,是通过女娲氏族和女娲氏族的后裔有喬氏及有喬氏的后裔附宝建立起来的。
由此可以说:女娲氏(有蟜氏)是神农、炎帝、黄帝的母族,神农、炎帝、黄帝的父族都曾经是女娲氏(有蟜氏)的夫婿之族,均承袭过伏羲之称号,所以历史和传说中,都把神农、炎帝、黄帝简略地称为女娲伏羲的后裔。
黄饮冰2016年12月3日星期六补记。
黄饮冰2013年6月13日首发于本人网易博客chutianguke的博客。本文是2009-08-20发于本人网易博客chutianguke的博客的《华夏先古族群——由燧人到神农概述 》一文一部分改写而成。
作者简介:黄饮冰,本名黄祥文,湖北省孝感市肖港镇人,以研究华夏文明起源史为己任,从1989年开始研究华夏起源史,是华夏文明起源史的独立研究者和中国中心论的倡导者。研究成果有《皇皇者华——华夏文明流源史谈》、《中国中心论——中国是世界人种和世界文明的起源中心和传播中心》、《华夏江汉形成说》(题目待定)。黄饮冰在网易、凤凰、新浪均开有博客,在大同思想网、博客中国和一点资信开设黄饮冰专栏。